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8年第11期

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由“热”趋“冷”现象分析

田冬锦
2018年12月04日09:59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2018年文化类节目呈现降温趋势。本文基于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文化类节目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降温趋势;解决对策;节目创新

面对五花八门的选秀娱乐节目、情感相亲节目,国家相继出台了“限娱令” “限童令”“限韩令”,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发展传统文化。于是,以央视和部分卫视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以“星火燎原”之势成功逆袭,并持续走红。有人积极地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得到复苏,然而,纵观2018年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文化类节目出现由“热”趋“冷”的现象。

一、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文化类节目在当代社会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还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总体说来,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口碑和收视率不匹配

泛娱乐化大潮下,文化类节目发展曾一度呈缓慢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类节目的扶持,大众审美趋势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大力传播,文化类电视节目火热兴起。2017年,先是“媒体老大”的央视开播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随后,各地方卫视也纷纷打出“文化牌”,开办文化节目,如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少年国学派》,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就连一向以娱乐著称的湖南卫视也推出了由李亚鹏、柯蓝等名人精英探访民间匠人,进而展现传统文化现状的《百心百匠》。

文化类节目的复苏是件好事,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深藏于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就是专家、学者、明星等“意见领袖”对文化的阐释,对提升大众的审美和舆论引导也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即便如此,相比于娱乐节目巨高的收视率来说,文化类节目还是望尘莫及,很多文化类节目仍然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目前文化类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热潮,实际上是缺少众人参与的“孤独者的狂欢”,少数人在其中自娱自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文化类节目要想掀起全民“文化热潮”,还需打破曲高和寡的魔咒,真正走近普通大众。

(二)“戴着镣铐在跳舞”

闻一多先生曾说文学创作如同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文学创作如此,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亦如此。为改变过去文化类节目同质化现象,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公益、文化、原创”的发展方向。观察最近热播的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文化类节目也在力图摆脱原有的“高冷”,降低身段走向大众,在拓展题材样式、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制作理念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大多采用综艺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真人秀节目的众多元素被运用于文化类节目叙事策略中,但综观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叙事策略,基本上还是以答题竞赛的方式推进,尤其考核参赛者的记忆能力,使得比赛还是封闭性很强,时间一长,观众也会审美疲劳” ①。“明星阵容”是综艺节目的一大特色,文化类节目却不尽相同,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邀请了一些名人、学者,通过点评和解读,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分量。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等节目则反其道而行之,去除“明星效应”,强调“平民意识”,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极具人文关怀,曾引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且容易陷入复制的怪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领域甚广,文化类节目在题材选择和形式创新上虽有所突破,但还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存在“扎堆”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历史故事、文化交流、诗词、文学、家风等题材占据了文化类综艺节目总量的62%。如何进行创新舞出自己的美丽,又不失文化韵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任重而道远。

(三)融媒体的利用率不足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最大程度实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将新旧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得各媒体之间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竞逐局面,它不仅带来了内容方面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制作方的思想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今,电视节目从前期预热到播出中的亮点炒作,乃至播出后,大多需要通过门户网站、导航网站、微博、微信等对节目内容进行“造势”,使之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以便有更多的网民关注到该节目。据CSM媒介研究关于《朗读者》微博电视指数日榜数据调查显示,2017年3月25日以“眼泪”为主题词的节目,单期阅读人数就达到了1800万,相关内容阅读次数超过1亿。该数据相对可观,但是绝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点击量、媒体利用率相比于娱乐节目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据网络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播放量破10亿的综艺,仅《声临其境》代表文化类节目入围,且名次靠后,文化类节目在视频网站的占有率严重不足。

二、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突破

在文化类节目由“热”趋“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予以反思,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如何善用媒体和文化资源,且不为其所累,如何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如何规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充分利用融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融媒体时代几乎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格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也应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线下,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传播路径,形成全媒互动的良好局面。融媒体时代,可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移动化、事件化、社交化传播特征,将节目碎片化处理后传至各大社交网站,利用网媒的超链接性和无线延展性,使得信息内容得到持续发酵,形成不可阻挡的“病毒式传播”,引发社会关注。加强与爱奇艺、优酷、搜狐、腾讯、蜻蜓FM、喜马拉雅等网站之间的合作,多渠道同步直播和点播。此外,“两微一端”、秒拍、快手、H5、梨视频等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受众也成为一种新的传播主体,VR、AR、实时弹幕等科技元素的融入,大大提升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可能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受众同时也成为该节目的传播者。微博上的话题讨论、微信朋友圈中的自动转发和评论,都是受众自我意愿的主动表达,也充分实现了‘二次传播’的传播效果” ②。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信息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二)拓宽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五千年中华文明拥有浩瀚如海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基因库、题材库,拓宽题材内容,进行艺术创作与呈现,是规避文化类节目同质化现象的途径之一。

此外,我国文化类节目播出形式也较为单一,容易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室内录制情况比例较高,户外节目比例较小,这点可以借鉴国外注重文化类节目的公共电视台BBC、NHK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需要摆脱演播室的空间约束,走向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户外场景。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类节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为此,文化类节目更应坚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制作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产品。

注释:

①陈立敏,刘磊.新媒体生态下文化类节目的四重创新[J].采写编,2017年(2).

②张贞,胡雪莹.电视文化类节目热播现象的传播学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课题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发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KL-2018-12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