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鹭江出版社:与经济特区一起成长

张福财
2018年12月13日13: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鹭江出版社:与经济特区一起成长

“鹭江出版社的变迁,是以改革开放为旗帜的时代发展缩影。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的鹭江社。”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处长翁孟武这样评价鹭江社。

在翁孟武看来,鹭江出版社在福建出版界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一是它独立于福建省会福州,在厦门单独成社。二是鹭江社是除福建人民出版社外,福建唯一的综合性出版单位,它自诞生以来就在与市场对接。该社创办人更是把福建出版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5万元拼出一个出版社

1984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岛。而此刻,在经济先行的特区,还未有一家正式出版单位。“总社最早考虑的是在厦门设立办事处。游斌提议可以单独建个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副社长李金桂说。

游斌是鹭江出版社第一任社长,正是在他的带领下,1984年10月,3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与他一同到了厦门,开始了鹭江出版社的筹办工作。

李金桂是3个年轻人中年纪最小的,现今,当年的创办人唯有他还在岗位上,其他人都已退休。“最难忘的是创社之初,在鼓浪屿安海路租住民房办公的那两年。”

创社之初,原福建出版总社只一次性拨了5万元的开办费,并明确要求“在特区办出版,要因陋就简,自己创造条件”。这一要求也打消了几个年轻人靠拨款过日子的念头。他们租民房办公,睡地铺,把抽屉倒扣过来当书桌,一人身兼数职。经过3个月的打拼,鹭江社出版了第一本书《花与剑》。

《花与剑》是厦门革命烈士刘惜芬的传记小说,因与当时“出书热”不相符,征订效果也不大理想,全社人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骑着单车,逐个单位、工厂、学校宣传征订,最终征集到了15万册的印数,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如何摆脱经济上的压力,是鹭江社创社之初最大的难题。经过几次内部讨论,全社决定抓一批双效好的书,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利用经济特区政策上的优势,渡过难关。

1985年,全国掀起成人高考热,鹭江社编辑团队看准时机,出版“成人高考考试复习500问丛书”,并在《中国青年报》及城市报纸刊登广告,结果仅邮购就达到了3万多套,凭借这套书就盈利了20万元,为基础积累作了巨大贡献。当年鹭江社出版图书12种,全年盈利60万元。

靠创新精神走下去

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积累后,鹭江社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出版为特区服务。

依托改革开放的天时、经济特区的地利,鹭江出版社开始出版为特区建设服务的图书,并充分发掘福建出版资源,弘扬地方文化。他们还发挥厦门既是对台政策的前沿、又是著名侨乡优势,出版介绍港、台地区经济、文化相关图书。

“对于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出版社,只有灵活机动,有创新,有特色定位,才能屹立不倒。”鹭江出版社社长何捷说。

鹭江出版社现在每年出版图书约400种,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特区,面向全国。鹭江版《金门史稿》、“特区经济丛书”、《香港文学史》等多类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解放,在经济特区的鹭江社正是靠着这一理念,一次次迎难而上,不断改革、创新、转型,在精耕重点图书出版的同时,推出贴近大众市场的社科、文艺、生活、财经图书,致力于打造社科文化类图书品牌,目前已出版《玩出来的产业》《八卦医学史》《亲密关系的秘密》等畅销书。

在《鹭江出版社创社30周年纪念册》中,鹭江出版社前社长、创社人之一笪林华写道,“时代变了,但是我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能变。”

如今,5万元起步的鹭江出版社,总资产已接近2亿元,拥有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办公楼群,以及三家子公司。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