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地区对东盟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在现今中国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西南边疆地区的主流媒体肩负着对东盟地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任。西南边疆地区主流媒体对东盟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叙事选题上寻找与东盟共同的文化背景,强化“共性”,同时突出西南地区的民俗特色;叙事视角应由“外聚焦”向“内聚焦”转换;叙事呈现方式应重视视觉传达和交互传播模式;叙事路径应多样化,更多考虑非新闻传播因素的信息传输形式。
【关键词】西南边疆地区;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策略
近年来,中国在各领域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担忧。他们利用强大的国际舆论传播话语权抹黑中国,极力散布“中国威胁论”,企图误导世界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认知。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习近平总书记的此番讲话不仅是我国做好外宣工作的指南,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面对国际负面舆论压力应采取的理性回应方式。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盟国家地域相连、民风相近、文化相通,是中国面对东盟的门户,也是中国对东盟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西南边疆地区的定位是“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2],这就充分说明了西南边疆地区在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中的重要战略定位。近年来,西南边疆地区,尤其是广西与云南两省区在对东盟信息传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对东盟外宣工作最为重要的地方力量。本文主要结合广西主流视频类媒体对东盟地区的传播案例,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推进过程中,西南边疆地区如何充分运用自身地缘、人文资源优势,在对东盟讲述中国故事中讲究叙事策略,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构建更为和谐的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外交关系。
一、叙事主题:寻找共性,突出个性
(一)重视共同文化背景,以“文”传道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历史、社会、地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族群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文化类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扩散性。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的困惑与难点,从表象上看,是以英语作为全球传播语言的大背景下,中文作为对外传播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度不够造成的,然而究其内因,仍是不同文化圈层的深层隔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世界文明类型分为七大类,其中在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格局中,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占据着优势地位,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表现得并不明显,我国的对外传播从叙事内容到叙事形式,均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传播势力的质疑,除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差异之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形与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双边传播难以获取认可的根源。而在同属东方话语体系的中国与东盟地区,双边沟通相对来得更为便利,也更容易获得理解并产生共鸣。
西南边疆地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南半岛区域)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种同一性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体现在文化的内核价值观的一致性。历史上,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迄今,这些文化印记依旧深深扎根于东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民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问题时曾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3]“相通”很重要的基石便是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使得东盟地区对于来自中国传播的信息接受度会更高。两地民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更容易感同身受,从情感而非仅从理性层面去接受它。因此,在对东盟传播的叙事选题上,要更多地去寻找西南边疆地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文化中的共同元素。广西电视台2017年曾推出过7集系列纪录片《中越友谊家庭记事》,该片选取了4个在中国生活的跨国家庭和3个在越南生活的跨国家庭,反映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他们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或经商、或从教、或读书,但通过纪录片的叙述,不难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东盟国家的人民日常行为方式的影响。该纪录片连续7天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重要时段播出,不仅在越南民众中反响热烈,也获得越南官方的好评。
(二)坚持区域特色,突出民族地方特色文化,将区情、民情与对东盟的传播相结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体现出坚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格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讲述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色文化故事往往更容易吸引海外受众的眼球。西南边疆地区诸如广西、云南本身所具有的多样的民俗风情就是很好的讲故事素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海内外人群的关注。据原国家旅游局2016年官方数据统计,排名前十的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国家中,东南亚有6个国家上榜,而泰国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游客海外游的首选地。西南地区的广西南宁、云南昆明也入选了中国游客出境游排名前20名的城市,这些数据都充分展示出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民间层面的积极关联与互动。如何将我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向东盟进行传播,深化双边合作,在对东盟讲述特色民俗故事方面要下功夫。从2014年开始,广西电视台每年在壮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三”都要进行“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型电视直播活动,运用视频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直播优势,全方位展现壮族山歌的风采。2017年开始,除了广西区内的13个直播点,广西电视台还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开展联合直播,同时,直播点设置也放在了东南亚的泰国曼谷,2018年,直播点在海外的设置又延伸到了越南和新加坡。在全程近10个小时的直播活动过程中,全国有8家省级卫视的主持人与记者受邀前往广西区内直播点参与现场直播和采访报道,真正实现了电视直播节目叙事场景的多元化,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叙事视角:从“外聚焦”向“内聚焦”的转换
新闻的叙事视角是新闻工作者观察事实的基础立足点和视线聚焦的维度。在对叙事文本的情境、事件、人物等进行描述时,总有一个看待这一切的视角(或称为观察点),通过这一视角将所见、所闻呈现和表述出来。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将之称为“聚焦”,在他看来,叙事文本中的“聚焦”所涉及的是谁在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息透过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4]。
西方媒体经常抨击我国媒体的报道不够客观公正,而他们的报道却自吹为“超阶级”“超党派”,是完全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事实上,新闻具有阶级性是毫无疑义的,无论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新闻媒体,抑或是具体的新闻产品,都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有力思想武器,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新闻报道同样在叙事,新闻作品也是叙事文本,叙事文本的呈现形式使得报道呈现出客观性或者主观性的差异,但就其本质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越是在内容上说服对方,越是要在形式上隐藏自己”,这句话似乎已被新闻工作者奉为“圭臬”,然而,如何更好地“隐藏自己”?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西方新闻报道形式上的客观与采用的聚焦视角有关,它们的报道者更习惯站在聚焦的“无知视角”,或者称为“客观视角”,叙事学也将这种视角称为“外聚焦”叙事。讲述者(记者)仿佛置身事外,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新闻事实。这种叙事聚焦给受众的感觉显得更客观,容易提升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我国外宣媒体工作者的叙事聚焦长期以来习惯于“全知视角”,或称为“内聚焦视角”,作品虽然能呈现出事件全貌,但往往显得更为主观,在传播效果上容易给人造成编造新闻的感觉,可信度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外宣工作者可以从叙事视角转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改进对外传播的形式以收到好的效果。从“全知视角”向“无知视角”的转换其实是新闻报道者思维方式的转换,事实上,近年来新闻叙事的焦点转换也逐渐深入我国对外传播者的内心,“说故事”而非“讲道理”的传播理念越来越为新闻工作者所接受。对外传播已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讲述,从单一的说理到丰富的叙事,从“我说你听”的强制性灌输到“娓娓道来,双向互动”的平等传播模式转换。文本叙事在突出被报道人物个性、体现人文情怀方面得到更多的彰显。
三、叙事呈现:从“文字表述”到“交互传播”
随着全球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已经由文字、图片的平面媒体时代,转换到视频和新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直至今天衍生到人机交互的AI时代,传统媒体的弱化与新媒体的扩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技术变革导致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可视化和交互性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呈现与传播更加注重可视化、可感化与交互性。因此,对外传播也要适应这种传播业态,不仅要传递信息内容,更要考虑采取何种传播形式,更能适应新兴时代的传播要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综合利用新、旧媒介形式进行传播,尤其是新媒体形式中的“两微一端”、H5、VR、手机直播、无人机拍摄。例如,在壮族“三月三”唱民歌的直播活动中,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国内众多新媒体平台以及全国知名大V、旅游博主等近100人,举办了历时四天的“壮乡美景等你来”融媒体采风活动,全程发稿量共1197条,观看人数505万,直播累计时长310小时,总覆盖人数1.1亿。同时,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还与水滴直播合作,在广西境内五个分会场架设了近10个慢直播摄像头,围绕分会场的歌圩活动,开设了“壮乡歌海随你听——网上歌圩”专区。直播全程采用了云记者连线、网红直播、路况监控、电视台节目源,微信微博联动等媒体融合方式,突破了传统电视活动直播的单一模式。根据水滴直播统计数据,在为期四天约15场慢直播中,时长共约50小时,观看用户数达到90万。
四、叙事路径:构建全方位对外传播格局
新闻传播是一条重要的对外传播途径,但并不是唯一,近年来关于对外传播效果的数据统计显示,积极运用旅游、经贸、文化、教育等不同传播形式,实际传播效果甚至优于新闻传播,其原因不能排除新闻传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色彩更为明显和浓厚,对于国外普通受众而言,经贸、艺术、文化、旅游等传播形式更易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对外传播不仅要重视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要重视其他领域的传播,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云南、广西作为西南边疆地区对东盟地区传播的两个重要省份,近年来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方位对外传播格局,两省区在对东盟经贸、旅游、文化演出、教育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就文化交流而言,广西和云南近年来打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演出项目,如《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云南印象》等剧目,不仅在国内演出市场备受赞誉,在东盟地区的演出也是好评如潮。广西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与东盟客商的经贸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每年博览会期间,也会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东南亚之夜”两场艺术活动,也为中国与东盟的艺术家创造了很好的交流空间,现今,“两会一节”已经成为广西对东盟传播最为重要的一张名片。
在影视文化传播方面,两省区的省级电视台都曾将国内的优秀剧目进行东盟语种的配音,落户东盟国家地方台,将国内优秀影视文化进行海外传递,如云南电视台将反映古城丽江历史的古装剧《木府风云》进行缅甸语配音,在缅甸播出后引发当地国民强烈的追剧热潮,对传播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广西电视台与泰国影视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电视剧《萨瓦迪卡》,剧中着力展现两地的风俗文化,反映出中泰两国人民真挚的友谊。为适应海外人士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我国于2004年开始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一共有516所,仅东南亚就有42所,东盟10个成员国都有孔子学院落地。2016年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广西、云南已成为国内仅次于北京、广州,东盟国家学生赴华留学最热衷的地区,这两省区高校的东盟留学生的人数相对其他省份更为集中,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东盟小语种专业具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泰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等小语种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东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叙事策略”(批准号:17FXW003)系列论文之一;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度学科建设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边疆地区对东盟战略传播机制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wxk002)]
参考文献:
[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07/c1117702488.htm,2016-01-07.
[2]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9.
[3]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b5eda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6.html.
[4]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4.
(作者为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