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转型之路有章可循

《三联生活周刊》:知识服务平台不是传统内容的简单转化

杜一娜
2019年01月15日13:3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三联生活周刊》转型之路有章可循知识服务平台不是传统内容的简单转化

《三联生活周刊》以“中读”为平台打造的知识服务,让用户有了更多特色内容选择。

2018年已经结束,对《三联生活周刊》来说,日子还算不错。按照《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的预测,2018年年底,其线上收入可达6500万元,占比总收入超过40%。

《三联生活周刊》从2016年创立松果生活APP开始尝试内部创业式转型,再到2017年全面启动整体新媒体转型,将内容不断升级,在升级过程中,提炼出IP,围绕IP进行杂志的内容生产,同时开发出图书、音频、视频等系列产品以及知识服务。目前《三联生活周刊》已先后上线松果生活、熊猫茶园、中读等APP,逐渐形成一个以原创为本、版权为要、技术为驱动的知识服务平台。

而在整个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三联生活周刊》的经验是:以项目推进整体转型,以IP为核心形成知识服务的盈利模式。

深度

好的内容再长,也有人看

“把资源投向速度还是深度?”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做了5期封面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的故事报道,李鸿谷说,这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不分长短,只有好坏。好文章再长也有人看。”在李鸿谷看来,《三联生活周刊》将生产知识作为内在的自我认定,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核心出发点,而深度是其突破的方向。

“把我们的资源、价值观,由速度转向深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条通往生产知识的路。”李鸿谷说,以抗战胜利纪念为例,不是生产新闻而是生产知识,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未来之道。

那么,知识是什么?李鸿谷认为,知识是经过系统化处理的资讯或者材料。“只有系统化的处理,才能进入知识生产之路。”李鸿谷给出3个标准来衡量文章的好坏,即原创、系统和潮流。

“你采访到了独家的信息是原创,你能够提供独特的判断当然也是,你能够创新叙述方式同样也是。”李鸿谷对原创进行了解释。

在《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推出的《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获得读者好评后,他们又推出了《我们为什么爱唐朝》的封面内容。李鸿谷说,对一个朝代系统化地梳理,然后,用编辑部的结构进行系统化地呈现,这就是生产知识的模式。

而潮流是《三联生活周刊》对文章好坏判断的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杂志主编而言,李鸿谷说:“我从没考虑过谁喜欢我们的文章。为什么呢?你能够做的是你能力极限所能达到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喜欢与否。”

升级

提炼独特IP生产多平台产品

2017年5月,《三联生活周刊》选择在线上做“中读”。这是一个以客户端形式存在的阅读平台,也是中国出版集团上市规划里的一个募投项目。

为什么叫“中读”?李鸿谷解释说,信息的传播是快阅读,刷10分钟的手机,可以看无数条这样的信息;而慢读则是阅读图书。“在快读与慢读之间,我们认为有一个中阅读。中阅读换算成文字量,应在3000字以上,7万字以下。这是我们可以开拓的空间。”

“中读”是知识链接、价值阅读的平台,目前头部产品——精品课,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每期纸质版的封面故事约5万字,长的内容则占到整本,从中产出“中读”的选题,继而做成音频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将两期的爆款内容——“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以IP模式切入,作为创立“中读”正式进入募投项目后第一款产品。他们邀请国内的10位学者、专家对宋朝历史进行讲解,形成10集700分钟的同名音频课,开始了整体转型的第一步。音频课上线的同时,中信出版社与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签约出版的同名图书也上市了。这本书起印9000册,至今加印3次。而与杂志和以杂志为主体内容的图书不同,升级后的音频课上线不久,就有6家出版社找到《三联生活周刊》希望能够合作,于是以音频课为本,内容再升级又将产生新的图书。同时,优酷还与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进行版权合作,以“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的IP加入传媒的新技术——三维地图、VR等,将产品升级为一个付费的视频产品,共10集。这个产品已经正式上线,反响很好。这是一个全产业式的IP开发,它的运行成功为整体转型开了一个好头。

从《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个案例,李鸿谷总结道,传统期刊的转型,内容为王并未过时,只是内容需要升级为知识的生产,在知识生产中,提炼出独特的IP,然后进行无缝对接的多平台产品生产。

融合

整体转型才能实现知识服务

在中国出版集团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作为该集团旗下的一员制定了一个“1+N”的媒体融合战略部署。“1”就是杂志的整体转型,“N”就是内部创业,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

李鸿谷介绍,如果一开始让杂志整体转型,那么,风险巨大。因此,《三联生活周刊》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手段,以内部创业的形式创立新媒体项目,积累对互联网的认识,积累互联网的人才、思路、办法等。当积累到一定时期后,就可以进入到周刊整体转型——“中读”即进入到这个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在2018年以纸质内容而形成的新媒体产品做成精品课,以此为单点突破,成为连接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通道,2019年其产品布局为4个方面:精品课、年卡、个人专栏以及电子书或者有声书。

李鸿谷认为,传统期刊的整体转型、媒体融合,绝不是转换一种介质或者纸质的内容转移到其他地方。结合《三联生活周刊》的实践,李鸿谷提出,传统期刊的转型与融合路径应该先内容生产升级,然后IP化运作。

“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环境重要的是让产品升级,即能够生产知识,将内容IP化、记者或者作者个人IP化。另外,融合不是传统文字的转化,是要多点开发新产品。”李鸿谷举了一个例子,《三联生活周刊》正在做的一个产品是听周刊,这个产品不是简单的周刊音频化,而是用声音重组杂志内容。为什么要发这篇稿件,其策划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发稿主编会用自己的声音来解答,这是其一。其二,采访记者会告诉读者采访了什么,讲解采访过程中的经历和采访背后的故事。其三,节选采访对象的原声,剪辑放在需要表达的单元里。

在整个转型融合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三联生活周刊》形成IP化的过程,就是以版权为要打造一个内容生产的全产业链,继而打造一个内容生态平台。

李鸿谷进一步说道,比如,生产、销售、经营要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实体,人才、薪酬、机制创新等要有市场竞争力,资金、机制等要能够与市场的风口高度契合。

未来3年,李鸿谷希望《三联生活周刊》以“1+N”的战略为核心,展开宽大的两翼,一翼是生活,一翼是阅读,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下实现翱翔。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