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下新闻生产特点研究
——以十九大会议专题报道为例
一、融合新闻的起源
(一)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外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媒介融合的概念可追溯到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定义,在他看来,“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只有当它们作为单个事物对待时,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1]。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1983年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Freedom)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的观点是“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1]。
在国内,喻国明、谭天、彭兰等多位学者对媒介融合做出了许多研究。中国学者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涉及“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及“全媒体”等相关内容,重在策略研究。媒介融合是一种世界潮流,但中国的媒介融合与西方国家有不同之处。2017年8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讲道,中国的融合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什么“商业模式”,而是“价值模式”;检验我们是否成功的,不是什么盈利能力,而是舆论引导能力。在中国媒体融合语境下,中国媒体在不断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用户需求的融合新闻生产模式。
(二)融合新闻
谈到融合新闻的起源,就必须溯源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美国学者达里尔莫恩将融合新闻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运用各类媒介技术进行宣传报道,例如将广播、电视及报纸的信息集中于同一平台后再根据分众化的用户习惯进行精准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提高传播效率[2]。
关于融合新闻的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个平台上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还是一个主题在多平台上呈现,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形式都属于“融合新闻”。另外,关于“融合新闻”和“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概念辨析也一直处于争论中。学者顾洁认为,多样化的命名反而提醒我们,在当今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背景下,产品类型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3]。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融合新闻”不是一个既定不变的固定概念,它处于动态的发展中。但为了展开对“融合新闻”生产过程和特点的探析,笔者在本文中采用学者简·斯蒂文森的论断,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片段、音频、图表和交互性的某种集合。该集合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相互补充而不重复[4]。
二、融合新闻的生产特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是互联网上最系统、全面来宣传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网站。2017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极为重要的会议,深受党和人民的重视,十九大的专题新闻报道也一定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本文选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十九大的专题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融合新闻的特点。
(一)叙事结构非线性
融合新闻打破了以往传统新闻中传播的线性结构,让受众从感官上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十九大专题新闻报道的网页中,页面左方共11个版面,涉及十九大会议的会议直播、当日热闻、党代表发言、社会各界观点、过去五年的成就等内容。在全媒体多介质的融合应用下,使得十九大新闻议题在表达传播上更具层次性和个性化。
(二)依托数字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移动终端都可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在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开设有“党课随声听”版块,在这一版块中点击任意一条新闻链接,即可听到党的相关知识,并且还有习近平总书记会议原声的记录[5]。融合新闻依托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将单一的文字稿变成融文字、图片、音乐、视频、互动为一体的集合报道,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传受双方强互动
融合新闻搭建了一个UGC与PGC共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到在互动中补充新闻内容,出现新闻线索,増强用户黏性。这一开放互动的理念,也体现了融合新闻的聚合理念。在十九大会议专题的新闻宣传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交互属性得到凸显,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信息,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