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1期

角色、规则与边界:作为游戏的微信朋友圈【3】

覃岚,徐子坚
2019年01月15日09:4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边界的流动:游戏时空的延伸与重构

麦克卢汉认为“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人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2]微信朋友圈带来的交往方式革新也意味着交往的时空边界被重构,对于游戏者来说,参与新的朋友圈游戏时进入游戏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进入了一个得以延伸的时空,这个时空并非铁板一块固定不变,相反,它呈现出流动的态势。

从空间维度来看。首先,是游戏与现实空间边界的重构与渗透,在朋友圈中每个人都为自己赋予了一种角色,这类角色与平时现实生活的社会角色有着极大差别。朋友圈中五花八门的“碎片式”内容,拼接成了游戏虚拟空间,而游戏者则认为朋友圈中的内容就是他身边朋友所经历的现实。这样,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边界被打破,同时也在游戏者不停浏览朋友圈的文本内容与自我催眠的过程中被重构。而本来只会停留在朋友圈中的文本内容也会因游戏者的传播而渗透进人们的现实空间中,原本与游戏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毫无瓜葛的好友在朋友圈中晒美食、晒旅游照片等,游戏者难免会进行比较从而产生错乱感。让·鲍得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提到:“拟像是无本源的慕本,拟像比真实看起来更真实。拟像成了受众“先验”的存在而对现实造成影响。”[3]朋友圈中的“拟象”就让游戏者对好友真实生活的判断产生了偏差。《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篇名为《妈妈焦虑有些事情根本做不到?》的报道——记者采访了5位妈妈,其中一位妈妈就因奶水不足而感到焦虑,“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对朋友圈感到焦虑……总觉得别人像头奶牛,奶水多到吃不完,能养两三个孩子。”另一位母亲则疯狂迷恋上了发朋友圈,她会精心给自己的孩子搭配衣服,选取好看的背景给孩子拍好照片,再发到朋友圈上,看到朋友圈里那些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也会心生羡慕,她也一直强调:“虽然我心里明白朋友圈是怎么回事,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4]。

其次,是微信朋友圈空间的流动性,传统的电子游戏需要游戏者长时间坐在屏幕前或者长时间手持手机。虽然游戏者没有完全沉浸至游戏内的虚拟空间,但是游戏者仍需要身体的在场,同时,参与电子游戏的空间往往较为稳定,每个游戏者需要在某一固定空间中进入游戏场景才能得到最好的游戏体验,一旦游戏者的固定空间被破坏,游戏的体验也大打折扣,而且游戏场景都是人为设定完成的。电子游戏如同一台机器,参与者需要自愿充当被游戏机器操作的“傀儡”才能全身心投入游戏并体验愉悦感。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评论的功能也需要游戏者以“在场”的方式来完成,但这种“在场”不是持续的、受束缚的,而是相对来说自由的。游戏者参与朋友圈内容的收发与阅读并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固定地躺在床上或正襟危坐,还是在慢跑,游戏者都不会因为空间的变换而影响游戏的体验。这也充分说明,微信朋友圈的游戏空间与现实空间并非固定、封闭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从时间维度来看,传统媒介时代下,人们的交往与互动的进行过程经历的时间往往是有序、单向的,交往方式大多是面对面,一对一式的交往。另外,如果传方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内容没有及时被接受,那么这段内容便很难再现。而如今,游戏者在微信朋友圈中感受的时间是无序的、多向的。微信朋友圈的出现让游戏者分享或者转发内容的传播渠道与时间不再是单向、线性的。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也绝不会因钟表时间的流逝而被淹埋在时间尘埃中。比如某个游戏者在一段时间前将自己的某个动态发送至朋友圈,也许这条动态在当时并未获得多大的点赞数与评论数。但恰好某个时间点被另一位游戏者翻阅到,另一位游戏者对内容进行评论、点赞甚至转发。这样,这条动态又重新进入朋友圈中好友的视线,作为表演者的游戏者又得到在游戏中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就表明,微信朋友圈时间上的错综复杂,没有纯粹的时间起点与终点。

另外,游戏者对微信朋友圈的热衷参与也让自己感受的时间深度变得模糊起来,这里的模糊主要是思维认知的模糊。人们借助电子信号的传输速度跨越了时空距离,缩短了曾经损耗的时间成本,这种情况下,时间成本损耗的降低也造成了空间的贬值。微信朋友圈拥有的瞬时、无序、发散的特征,瞬时性加剧了人们对信息流动加速的心理感受,无序性与发散性则加重了人们对事物“即是满足”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人们的整体直觉会逐渐退化,注意力也再难以集中于琐碎、冗长的文字。微信朋友圈满足了游戏者的情感需求,他们互相点赞,互相留言,在这些点赞声与留言中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发自真心的认同与赏识。正是在这种渴望下,游戏者对他人认可的需求越来越强,逐渐为媒介所钳制。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游戏者的思维认知方式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结语

微信朋友圈的规则、游戏者的角色与竞争都是其作为游戏的存在方式。同时,无论其规则如何变化,功能怎样改进,作为游戏的微信朋友圈在本质上都满足了游戏者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方面,它缓解了游戏者内心的孤独,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游戏者通过朋友圈获得了一定的自我认同与尊重,也达成了与好友分享情感、经历的目的。同时,微信朋友圈让游戏者在移动媒介时代体验到了游戏重构的时空。另一方面,游戏者的思维认知水平、行为方式、决策能力都因沉浸于游戏中而受到游戏的影响,这让游戏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逃避。鲍曼曾对生活在流动社会中的人做出以下描述:“人们害怕被弄得措手不及,害怕没能赶上迅速变化的潮流,害怕被跑在了别人后边,害怕没留意保质期,害怕死抱着已经不再被看好的东西,害怕错过的调转方向的良机而最终走进死胡同。”[5]面对微信朋友圈的冲击与其本身游戏魅力的吸引,作为游戏者应该保有理性批判能力与眼光,避免被游戏主宰。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1.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7.

[3]Baudrillard J.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4]曹玲.妈妈焦虑有些事情根本做不到?[J]三联生活周刊,2018(14):48-52.

[5](英)齐格蒙特·鲍曼.谷蕾、武媛媛,译.流动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