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2期

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的思考【2】

赵  燕
2019年02月27日13: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结合多种教学方式 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

1、精选课堂的教学案例,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

当今,传播环境与媒介形态发展着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观念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生动、典型的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主流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方面的成功案例,从舆论引导的原则、方法等多方面强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认识程度,提高在实践中的理论运用水平。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案例库,从不同的体裁、题材、媒体形式入手,将案例分门别类,并配以理论分析,形成教学成果,提高整个教研室的理论教学水平。

在案例选择方面,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的加入,提高学生的兴趣。理论内容的讲授有时会给人以枯燥呆板的印象,而现今的年轻人对于视觉图像更加感兴趣。近年来,我们国家制作了一系列利用视觉影像反映时事的佳作,比如说《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这些作品很好地将主题内容与影像技术结合起来[2]。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背景介绍、影像播放、理论讲授结合起来,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信仰。

同时,可以选择经典有代表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典文献,以课下阅读、课上讲解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变化,明确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可以将文献加以整理,编辑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材料》,使教学系统化、具有承袭性。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参与课堂的兴趣[3]。

教师可以采用课上分组讨论的方式,以当下的一个现实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自觉地找到理论与案例的结合点,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且产生了自觉学习理论的动力,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进一步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模拟课堂较为流行,比如模拟法庭,但是模拟新闻编辑室比较少见。有条件的高校如果可以利用资源创办小型的中央厨房,在模拟的新闻编辑室内让学生感受新闻生产的过程,可以在实践中切实地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三)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可以利用“小学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或是成立“采访小分队”,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他们通过实践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受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的重要性,了解新闻实践与人民群众广泛而亲密的联系。实践后,通过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感受。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情与省情并不是十分了解,高校可以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政策的缘由与初衷,强化责任意识。近年来,部分高校在“部校共建”的模式下,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实践教育基地”,以实践调研、现场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国情省情的了解与认识,在具体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四)开放办学,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质教学团队

高校可以通过“双师双挂”等方式,加强学校与业界的联系。通过举办系列讲座的方式,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走上讲台,讲授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拉近学生与实践一线的距离。教师通过一线实践的经历,不仅可以将最新的媒体发展动态、实践中鲜活的案例带进课堂,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切身的体会新闻一线所需要的新闻人才应具备的政治理论修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高校可以邀请相关的研究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用以弥补本校教师的知识局限,丰富学生的认识[4]。

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优质教学团队的组建,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形成体系,进而产生其强大的理论指导与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5).

[2]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3).

[3]梁艳青.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4]李楠.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5(5).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