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讲好人文中国 创新媒体表达

杜一娜
2019年04月02日13:3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讲好人文中国 创新媒体表达

即使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依然不可替代。在阅读碎片化的当下,在移动互联网主宰我们生活方式的当下,媒体作为记录人文内容最好的载体之一,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熟练掌握新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满足用户对人文内容的新需求,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新课题。

3月30日,在由《传媒》杂志社、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主办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上,文化名人、媒体从业者、传媒研究专家等共同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这一主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如何体现人文报道的时代性、年轻态、视频化。

时代呼唤 媒体不容回避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不只对文艺社科界提出了要求,对创造性和创新性传播优秀文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不断地“兴文化”是新型主流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快速进步,人类社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代开启快进键,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和文化支撑,对优秀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要求更显迫切,也更需要主流媒体加强人文内容创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西都市报社社长李鹏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加大人文内容报道规模,加强人文内容宣传形式创新,为科技赋予正确价值观。“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必须高举人文大旗,喊响主流文化声音,用文化创新点亮互联网精神图谱。”

“我们的人文报道,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抓住新时代的新特点,讲好新时代里各行各业演绎的精彩故事。”《传媒》杂志社社长、主编杨驰原表示,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文报道应当坚持守正创新。

“追求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是作家的使命,也是媒体人的使命。”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表示,对于《扬子晚报》而言,通过很多新媒体手段,不断丰富人文报道的表达方式,《扬子晚报》将在这条路上不懈追求。

媒体变化 内容重新建构

“其实,不管我们懂还是不懂、习惯还是不习惯,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作品的流传、阅读、传播,实际上现在也都已经处在一个融媒体环境中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坦言,“今后我们可能不仅要和融媒体共同存在,而且将要生存于融媒体之中。”

李敬泽的体会是媒介形态与生态发生变化在用户中的直观感受。

李敬泽认为,媒介的变化并不奇怪,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这种变化将是持续不断的。传播带来了大众化,而大众化则带来了大众在这其中寻求和建构自己的知识。

“人文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创新,而是建构。媒介的变化带来内容的重大变化,也会带来文化的重新建构。”李敬泽感慨,自己在这方面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他希望,在互联网时代下,人文内容的建构与创新能够多一些思想准备。

“今天我们又到了科技催生文化、科技推动着我们向前奔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站在了一个重要门槛前,怎样不被门槛绊倒,不被门槛挡在外面?”《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新的媒体传播形态与方式是一种新的变革,所有媒体人都应当适应这种变化,并且积极投身其中。

李舫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办的海外网开发新客户端、进行创新性表达的尝试为例,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媒体发布者,也是媒体接受者;每一个人都是表达者,也是参与者”。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四全”媒体,就是要为更多的受众提供服务。

“无论传媒面向的未来如何不确定,但是总有一些是不变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但是不能碎片化地生活,尤其思想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依然需要我们进行积累和体系建构。”《光明日报》文化部主任邓凯所表达的“变与不变”是媒体人共同的坚守与传承。

年轻态表达 人文内容需创新

“文学的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既有的文化传统里面找寻新的资源,或者说把旧的资源用种种方式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王文坚认为,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教授的这段话,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做好人文内容的创新表达,尤其对当下媒体的融合创新同样适用。

人文报道如何体现年轻态?杨驰原认为,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内容上引领正能量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轻松活泼,在形态上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年轻人多元化需求,努力做到全媒体呈现,在传播上适应分众化、碎片化的年轻受众群体变化,努力实现多渠道传播,尤其要抓住移动化传播。

李鹏举了封面新闻的一个例子。《有画说》是封面新闻将大量传统文化通过漫画视频、二次元的文字和配音结合而推出的产品,形式轻松有趣,颇受年轻人喜爱。比如《小年和大年 历朝历代的时间差异大了去了》《诸事顺利的猪年来了 你知道生肖是咋来的》等视频,结合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制作了大量挖掘传统文化的漫画视频,在年轻人中引发广泛传播。

由此,李鹏认为,年轻人的特征是个性突出,尤其以“90后”为代表,他们拥有不循规蹈矩的成长历程,独特的言行举止、另类的生活方式和二次元的表达方式。人文内容创新也必须符合“90后”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非主流”的方式传播主流文化。

网络文学创作是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生产的重要环节。《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介绍,从去年12月25日创刊《中国青年作家报》开始,在这3个多月里他们发现,“90后”,尤其是“95后”“00后”非常愿意写作,他们写作欲望很强烈。他们的特点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愿意用文学的方式表达。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化中的年轻化特点更加明显,出现了低年龄反哺高年龄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根据研究发现大众文化建构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大众文化由大众生产,大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力会瞬间爆发。由此,他认为,要掌握大众文化的建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此外,报道的视频化是未来媒体传播的主要趋势,人文报道也不例外。“视频将成为主流的信息表达方式。人文内容的传播和创新必须用好视频这一主流表达方式。”李鹏说,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以及用户原创内容渠道在封面传媒的人文内容报道上都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创新表达新方式和新途径。杨驰原认为:“5G时代的到来,将带来视频行业的井喷式发展,我们的人文报道应该乘5G的东风,实现视频化发展。”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影响国家强弱、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涵养深浅以及人的思维智慧。李鹏呼吁:“让我们一起推动互联网与人文的融合、创新、传播,让互联网在人类思想长河中成为更美好、更具文化价值的生活场景。”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