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视域下江苏纪录片生产的四个意识【2】
三、江苏纪录片生产的主体意识
在以往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中,我们总是强调要以海外受众的收视喜好和审美趣味为标准,采取的是主动接近和迎合的策略,甚至以一些具有“猎奇”色彩的边缘人物和题材来吸引海外观众的眼球。近年来很多在国际上获奖的独立纪录片也多以边缘人物和题材为主,甚至将一些人间惨剧和奇风异俗作为纪录片的“看点”。如果创作者不能用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来观照这些选题,就会使作品陷入“猎奇”“卖惨”的误区,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在国际传播中,国家主体之间会因为处在话语体系中的不同位置,而拥有着不一样的话语权力。”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从迎合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意味着中国对外传播的转向。这就要求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作品在创作生产时要具备主体意识,明晰自身定位与诉求,在题材类型和表现内容上进行多方位拓展,用国际通用的话语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既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一味迎合。
江苏纪录片虽然有在海外播出的成功案例,但在目前的纪录片内容生产中,是否适合进行对外传播还并不是创作者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江苏纪录片生产的主体意识,首先体现在为对外传播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江苏作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纪录片创作生产能力的文化大省,江苏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的先天优势已显而易见,因此才对其在对外传播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拥有更多期待。其次,目前江苏纪录片中占比较高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文历史题材、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现实题材等,这些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多在主题表达、叙事方式、视听语言上侧重于宏大叙事,宣传与说教的色彩还较为明显,对外传播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江苏纪录片在题材类型、叙述方式上要针对海外观众的特点作出调整,多选择诸如科技环保、文化流行、农产品和动物保护这几类全球化标签明显的选题,还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欣赏趣味等,才能帮助江苏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打破文化壁垒,让更多的海外观众喜闻乐见,实现对外传播的目标。
四、江苏纪录片生产的合作意识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依托江苏卫视与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双平台,“首轮播出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视观众近 1 亿人次”⑧,离不开国际间的深度合作。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纪录片制作水平的提升与合拍意愿的增强,合拍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合作拍摄的对象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外合拍纪录片还多以制播层面的合作为主,而且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观点不一、合作方“店大欺客”等问题而导致合作中止,通过合拍来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路依旧不甚平坦。
江苏纪录片有《南京之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等合拍案例,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还需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除了制播层面的合作,还应积极探索和开辟纪录片发行和销售渠道。国际电影电视节、国外院校的大学生电影展映等可以拓宽纪录片的播出渠道,增加交易、合作的机会;国内外的一些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组织和基金会,例如简?维瑞曼基金会、STEPS International国际志愿机构等,能为纪录片的创作和发行提供资助与支持;加强与国外播出机构和纪录片运营公司的合作,为江苏纪录片走出去打通播出渠道。目前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主要是中国题材,国际范围内的题材还没有进入到中国纪录片创作人员的视野。在纪录片题材内容上寻求合作,依托国际题材输出中国文化,可以成为江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另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108.
[2]朱锦程,邵春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供给[J].南通大学学报,2013(1).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8:15.
[4]浦渭.浅析电视文化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作用和意义[J].传播与版权,2016(2).
[5]吕方.“诗情画意”城市的创造性未来——兼论新时期的“江苏文化形象”[J].艺术百家,2008(6).
[6]闫伟娜.纪录片影像中的地域文化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4).
[7]朱戈.新形势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路径[J].中国出版,2016(8).
[8]陈超.对外传播国产纪录片的选题方向与原则[J].电视研究,2017(11).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