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视域下江苏纪录片生产的四个意识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重要性日益显现。江苏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创作题材和扎实的创作实力,但在海外版权输出、受国际观众欢迎等方面表现欠佳,对外传播能力较为薄弱。要提高江苏纪录片对外传播效果,在内容生产上需要具备四个意识:文化意识、品牌意识、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对外传播;江苏纪录片;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3
与新闻宣传、影视剧相比,纪录片的话语方式更具国际化特征,更容易被海外观众认同和接受。纪录片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便利载体,已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江苏有很强的纪录片创作实力,也有丰富的创作题材,应当在江苏的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纪录片发展一直遵循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脉络。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纪录片创作一直都在稳健而坚实地进行着,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以《雨花台》《1937南京记忆》为代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郑和下西洋》《中国大运河》为代表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以《金陵商海路》《小康之路》为代表的展现改革开放成就的现实题材和以《丝的旅行》为代表的科普类题材。与江苏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对外传播的薄弱,在海外版权输出、受国际观众欢迎等方面表现欠佳。
当纪录片的生产创作置身于对外传播的语境时,因为传播对象的变化而面临与纪录片制作强国的竞争,因此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沟通行为并有意识地修正自身行为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①,所以,对于江苏纪录片的创作而言,需要有文化意识、品牌意识、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一、江苏纪录片生产的文化意识
纪录片是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纪录片的生产创作无法脱离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更带有现实生活中沉淀已久的地域文化烙印。江苏是文化大省,“从吴文化、汉文化、六朝文化以至于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纵向形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代际传递和开发潜力,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价值和文化元素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利用特征”②。可以说,江苏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如何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纪录片创作中的文化优势,在江苏纪录片的内容生产中需要具备文化意识。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③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其文化品位、文化观念、文化认识所共同构成的文化意识,是打造精品纪录片的保证。创作者的文化意识,首先体现在对选题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上,创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涵养使其在面对宏大选题时能够精准把握创作方向,提炼创作主题。其次,创作者的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题材的深度挖掘上,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深度。创作者对生活表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表现在创作产品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上以及表现手段的创新上,进而通过媒介的播出,引起大众产生共鸣,形成社会新文化和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④
“江苏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而又精致典雅,师法自然而又重视‘经世致用’,奋发进取而不断以创造性开拓未来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智慧中最优秀的文化形态之一。”⑤具体到纪录片领域,新世纪以来江苏的纪录片工作者通过多样的题材,以社会化、人文化、平民化的视角,诠释着江苏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以《1937南京真相》《雨花台》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立意高远、主题鲜明,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真实厚重的江苏历史文化;《郑和下西洋》《西楚霸王》《梅兰芳》等以与江苏有关的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展开叙事,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重现久远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瑰宝;《昆曲六百年》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视听语言重现了昆曲艺术的唯美与辉煌,促进了古典艺术的当代复兴。
江苏纪录片生产的文化意识不仅体现在将文化观念和人类文化心理作为关注的对象,以声画视听语言来书写江苏的地域风土人情,致力于促进江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进步,还需要具备宽阔的文化视野。在对外传播的语境中,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注意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各自的视野,文化的差异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和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等,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纪录片创作内容并采用有效的叙述方法和传播路径。
二、江苏纪录片生产的品牌意识
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创立和迅速崛起,标志着我国专业纪录频道媒体品牌的初步成型。而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纪录下一步发展的核心。
江苏纪录片的品牌建设,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着手。梳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不同地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京派”“海派”和“西南少数民族”三个特色鲜明的创作群体,2011年以来的新一轮纪录片创作热潮又使得“陕派”“岭南派”“渝派”以及山东纪录片等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国“纪录片影像中的地域文化版图不断扩大,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⑥在对国内的传播中,江苏纪录片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树立“坐标”意识,打造“江苏化”纪录片,从而形成江苏品牌。要实现这一目标,纪录片的类型化生产是可以遵循的路径之一,结合江苏现有资源和优势,将商业化操作引入江苏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各环节,以解决纪录片特征模糊和同质化等问题,在国内纪录片市场上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对外传播中,江苏纪录片在题材内容选择上要兼顾地方性和全球性,在传扬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要尤其注重与世界文化的沟通融合,才能使江苏纪录片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又能弘扬江苏文化。要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使江苏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亮相,需要进一步整合省内优势资源,做好题材规划,凝练创作方向,打造一批能够体现江苏文化内涵与创作特色,同时又具备国际化话语表述方式的优秀代表作品,向体量化、规模化趋势发展。
由江苏广电总台与美国A+E电视网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南京之殇》首次尝试完全用西方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去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该片于2017年12月13日在美国历史频道首播,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的重要时刻,从国际传播层面让更多西方观众了解到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这一人类浩劫。《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2017年6月3日起在BBC播出,成功实现了在中英主流媒体的同步播出。随着越来越多江苏纪录片在海外的成功播出,将有助于开启江苏纪录片国际传播格局,逐步树立江苏纪录片品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