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薛贵峰:这家媒体的融合“作业”有分量!

薛贵峰
2019年04月18日16:20 |
小字号
原标题:薛贵峰:这家媒体的融合“作业”有分量!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融合发展是媒体的自我革命。在这场媒体变革中,行业媒体融合转型也不乏亮点。日前,中国记协在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召开“首都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现场会暨第84期记者大讲堂”,“事儿哥”和与会者一起走进中国教育报刊社,参观媒体融合探索展示和中央编辑部智融平台演示,体味他们的得意之作,感受行业媒体融合创新的魄力与追求。

两报四刊三网一微

打造全媒体教育传播矩阵

中国教育报刊社是一家具有光荣历史的报刊社,是教育部党组主办的教育主流媒体,也是教育新闻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1994年由中国教育报社、中国教育杂志社、神舟学人杂志合并而成。虽说历史不短,可在创新路上从不掉队,曾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10佳创新奖。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形成了两报、四刊、三网、一微及众多平台公众号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正在全力打造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媒体新产品和平台。

两报——全国唯一的教育日报《中国教育报》1983年创刊,邓小平提写报名,连续多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评为百强报纸、发行50强报纸。《中国教师报》2003年创办,是一份为全国教师量身打造的周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是全国最大的教育新闻门户网站。

四刊——《人民教育》杂志1950年创刊,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一届编委由徐特立、叶圣陶等教育家组成,承担新中国教育宣传的开创工作。《中国高等教育》杂志1965年创刊,陈云题写刊名,是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中国民族教育》杂志1986年创刊,是指导全国民族教育工作的唯一刊物。《神州学人》杂志1987年创刊,是我国唯一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综合性期刊,也是留学人员了解祖国的窗口,联络感情的纽带、表达情思的园地、提供服务的媒体。

三网——神州学人网1995年进入互联网,是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媒体。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0年进入互联网,主要向社会传播教育声音。蒲公英评论网2015年开通上线,是以教育立场评论社会事件、以全局思维透视教育问题的互动平台。

一微——中国教育之声?微信矩阵,探索移动传播和教育领域垂直服务业务,提供新闻资讯、信息服务、专业成长、家庭教育等多方位服务,将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向移动互联网延伸。目前聚集用户300万,曾荣获最具活力报刊新媒体10强。

从创办报刊纸媒,到试水互联网线上网媒,再到抢占移动互联阵地,推出移动端掌媒,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变革,稳步推进媒体转型,在影响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4567”一组醒目数字

勾勒专业媒体融合发展“大纲”

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中国教育报刊社初步形成了“三创”“四融”“五统”“六全”“七位一体”的媒体融合模式。独具特色的数字提示如同教学大纲一样,提升了新闻生产发布传播的一体化进程与效率。今年全国两会,具有标志性的中央编辑部正式运营,重构新闻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流程再造和产品创新。

“三创”驱动,实现“四融”:创新体制,中央编辑部实现常态化、全天候运行,下设总编调度指挥中心,实行报刊网端微采编一体化统筹指挥。从3月1日开始,教育报刊社每天上午10点半雷打不动召开中央编辑部的舆情研判会,分析指导两报四刊三网和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创新产品,探索新闻信息采集一次采集,新闻产品多次生成、多终端呈现、全渠道传播,实现流程智能化和高效化。创新机制,智能教育融媒体平台统筹报刊社所有采编力量,提升软件环境,创新编发运行,建立报刊社中央稿库和大数据信息资源中心,打通内容、用户、渠道资源,建立一体化考核体系,进而实现新闻生产流程、平台、资源、评价四融合。

中央编辑部“五统”,实现报刊网微一体化:“五统”打通各编辑部、各部门之间的人力使用机制,实现报刊网微一体化。统人——社长挂帅,统领上会记者、后方记者、中央编辑部编辑、舆情评论员、媒体编辑、新媒体技术编辑和传播推广六支队伍。统事——社领导分工协作,社长总编坐镇调度中心,主持中央编辑部舆情研判会,每天上午研判策划重点选题,一位副总编辑靠前指挥,直接对接上会记者和会外记者采访报道,一位副总编辑主持每日晚间的编前会,统筹协调报刊网端微所有媒体的栏目和稿件,审定重要稿件和版面。统流程——制定报刊社两会报道工作手册,明确两会报道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发稿要求、视频访谈工作流程以及考核奖金办法等,明晰岗位职责,确保每个环节衔接有序。统内容——中央编辑部统设选题内容,审核重要稿件,借助全新开通的中央编辑部智能平台,将新闻线索、舆情研判结果以及采编的稿件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素材汇总到中央稿库,供不同终端发布流转,一体化运作。统资源——统筹全社内容资源、用户资源、渠道资源和媒体资源。

“六全”做强中央编辑部,书写深度融合大文章:“六全”指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中央编辑部抽调两报四刊三网一端100多名精干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集中办公,集中行动。全网,纸媒、网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深度融合和一体化运作,提高新闻生产力。全渠道,与今日头条等众多社会化移动资讯平台合作,抢占移动互联网主阵地,同时,与视频平台合作。全平台,充分发挥报纸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杂志的深度性和思想性、网站的即时性和聚合性、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舆情产品的多样性和服务性,打造全平台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格局。全流程,就是在生产流程上,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明确到人,确保运行流畅,落实到位。全天候,两会期间从早到晚,从白班到夜班再到大夜班,只要有新闻发生,中央编辑部随时策划,记者编辑随时采访、随时发稿、随时传播,坚决守好教育新闻主阵地。

“七位一体”贯通舆策采编发传评,优化新闻生产流程:打通报纸网站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舆情采集研判和新闻策划、采访、编辑、发行、传播、考评一体化。两会期间,所有稿件、图片、视频第一时间上传智能平台,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和客户端发布,第一时间在微信、微博和PC号上发出。比如跟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网端微各媒体为先导,抢占时效,对报告中的教育内容第一时间发送两会快讯和音视频,其中《还在为孩子上幼儿园发愁?》《总理给你吃了定心丸》两篇稿件产生热烈反响。据介绍,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总发稿量近千篇,移动端总推送量1.1亿,手机移动端阅读量100w+的稿件4篇,10w+的稿件59篇,微视频类产品转播覆盖近1000w人次。

五项指标+两个重点

立起新型传播集团主体框架

如何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是全媒体时代迫切需要教育媒体人研究的战略问题。2018年7月,中国教育报刊社制定出台改革发展媒体融合战略方案和远景规划,在深度融合布局上,以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为主体,向新型教育新闻媒体集群和教育行业高端专业服务智库两翼发展。

他们把建设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细化为五个具体指标:一是建立由报刊社众多细分垂直的教育专业化媒体构建而成的媒体集群;二是传播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三是拥有多种媒介形态和媒介终端,是形态多样的媒体聚合体;四是拥有全方位、立体化、多型态的传播能力;五是拥有全新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以上述指标来打造一流新型教育主流媒体集群,突出“新闻+服务”、“专业+服务”、“数据+服务”的教育特色,创造创新教育特色产品,发挥优势,做强产品,特别是具有专业化内容的新媒体产品。

策划制作新媒体产品,他们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打造全天候的中国教育报,抢占和壮大线上教育舆论战略新阵地。倾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新闻核心品牌,打造包括中国教育报纸媒、微信、微博、APP等众多基于全网、全平台、全渠道的中国教育报的新媒体,以及新闻网在内的新型教育媒体集群。二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新中国教育之声”品牌,建设中国教育国际传播战略新格局,力求把中国教育的声音传遍神州大地、传遍全世界。

打造教育行业高端专业服务智库,他们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技术支撑,精心开发深度专业的教育行业信息服务产品,打造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教育新闻+专业智库”的平台。深耕专业创新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民族教育杂志和中国老师报的专业服务能力。高端引领专业服务,打造以改革情报、舆情内参,为舆情提供高端专业服务的舆情专业智库,增强新型主流媒体的专业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场干货满满的媒体融合现场会,展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推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有坚守与传承,有创新与发展,给每一位与会者以深刻的触动与思索。融合之路到底如何走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才能行得通、走得远?我们可以从这家行业媒体的探索中获得许多启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定后动。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自我革新所需。如何在大变革中破茧而出,是每家媒体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教育报刊社保持战略定力,不盲目跟风,紧贴媒体定位与发展实际,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如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表一样,在充分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和普遍共识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党委成立战略规划、媒体融合、人才工作、内控制度、项目发展几个小组,研制改革发展和媒体融合方案、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确立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目标。

二是突出专业特色,深耕行业。专业化服务是行业媒体的生命,融合发展最终追寻的是品牌塑造和产品推广。中国教育报刊社收获诸多融合成果,关键在于他们始终把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作为发展理念,把人民性质、教育特色作为根本宗旨。行业媒体推进深度融合不可能脱离专业特色,必须搞清自己的核心产品是什么、核心卖点是什么、资源有哪些,通过这些信息去策划有针对性的内容定位和服务特色,优化新闻信息和产品服务的机制与流程,实现专业媒体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专业服务,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延伸服务范围,创新发展。信息时代,信息营养被严重稀释,关乎公共利益和社会进步的资讯供给尤显珍贵。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既有的新闻力量难以填补被迅猛打开的用户多样化需求。中国教育报刊社在提升传统报刊专业服务的同时,重点在新媒体发力,向教育智库转型。这种提供特色产品和定制服务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对新闻力量的策应与声援,搭建起了新的传播连接,弥补了主流新闻叙事的盲区。同时,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传统媒体编辑记者队伍培养,实现角色从单一变多元,既做记者、又做主持人、甚至是美工化妆师,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激情与动力。

融合发展考验每一家媒体的敏感与远见。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各类主流媒体都能探索出新的融合发展路径,取得更多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

 

(责编:荣翌、薛贵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