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4期

网络自制访谈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以《透明人》为例【2】

郭丹青
2019年05月15日09:2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节目存在问题

(一)立场与客观的矛盾

主持人的个性化能够给节目带来独特而鲜明的风格,但其背后也有一些隐忧,当主持人带有预设立场进行访谈时,过度情绪化必然导致节目客观性的下降。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控制访谈气氛、保证节目连贯,[4]在《透明人》的几期节目中,姜思达对将要采访的对象有着较为明确的预设立场,访谈过程中嘉宾提出了一些他无法认同的观点,在谈话中就变得有些咄咄逼人,给嘉宾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主持人本身立场过于鲜明时不仅会使谈话氛围变得紧张,还会错失对许多关键问题和观点的挖掘机会,影响节目内容的呈现。如在对话驯兽师的一期中,反对动物表演的姜思达在对“马戏团是否是保护动物的一种方式”这一话题的讨论上表现得十分情绪化,嘉宾感受到主持人不赞同她的观点,谈话中也加强了防备之心。诚然,主持人的立场和观点能够给节目带来思辨和探讨,但如何把握这种尺度成为对主持人能力的挑战,一旦越过红线,访谈将失去原来的意义。

与一些名人访谈类节目不同,《透明人》的嘉宾来自社会不同团体,其中大多数人没有面对镜头表达自己的经验,对面出身辩论节目的主持人姜思达,气氛紧张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采访此类对象时更需要主持人进行思维的引导而不是观点的交锋。《透明人》旨在唤起观众的理性思考,若是过多预设立场,必然影响到观众思考的独立性,虽然节目的鲜明风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但应防止这种“个性化”变得“个人化”,留给观众更多自主思索空间。

(二)时长与深度的矛盾

当下国内短视频行业正处于风口,短视频占据了人们大量碎片化事件,内容也不断垂直深化,在各个领域做精做深。《透明人》采用了短视频与访谈节目结合的形式,由于播放平台的自由度高,节目对时长的把控也十分宽松,第一单元的《透明人》短的只有6分钟,长的也在10分钟以下。短视频轻量化的传播方式迎合了受众的使用习惯,但也导致深度不足的问题,时长限制了节目对人物的呈现和对话题的挖掘,导致很多时候就像隔靴搔痒,难以触及人物内心深处,全面展示人物观点。在节目访谈过程中,一些提问涉及到嘉宾生活的不同方面,给观众原来的刻板印象带来冲击,但限于时长没有深入挖掘,只能带来高密度但浅层的信息。虽然姜思达个人的点评和画面中增加的文字信息能够帮助《透明人》加强思想上的深度,但这种深度来源于主持人或是节目创作者,而不是采访对象。

《透明人》在定位和风格上追求思辨和新潮,但短视频这一形式对内容产生了诸多限制,时长与深度的矛盾导致节目陷入摇摆的境地。在后几单元中,为了多角度的呈现采访对象,《透明人》中会加入一些纪实的片段,更加凸显了短视频体量不足的问题,节目时长也从10分钟以下增加到15分钟左右。为了节目使更加成熟,《透明人》有必要在时长和深度中做出抉择。

(三)人物与话题的矛盾

《透明人》企图通过几个人人来反映一群人的生活状态,访谈对象的选择便至关重要。以访谈人数来区分,目前《透明人》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对单人进行访谈,了解个人的生活状态,如姜思达与papi酱、刘天池的对话;二是对单人进行访谈,反应群体的生活状态或社会问题,如对富二代、名媛、网红公司老板的访谈;三是对多人进行访谈,反应群体的生活状态或社会问题。第一种形式由于对象单一问题集中,访谈过程中更容易层层深入,反映人物真实想法,而后两种形式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二种形式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嘉宾至关重要,而什么样的人具有代表性则缺乏定论,谈话中对于话题的过度强调反而使节目的重心偏离,导致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无法完整、真实的呈现,大量篇幅聚焦于一些宏观问题的探讨上。第三种形式更类似于人物群像类的采访,能够从多方面呈现一个群体,但由于时长有限采访对象多,访谈往往难以深入,过于零碎的剪辑也难以真实反映采访对象的感受。多做尝试有益于节目与整体网络自制节目环境,但焦点的模糊不利于主题的传达,《透明人》需要更好的把握人物与话题的平衡点,通过人物反映话题,而非越过人物谈论话题。

三、结语

《透明人》是短视频领域和网络自制节目领域中的一次大胆创新,其新潮的视觉元素和思辨的节目气质开辟了独特的创新路径,并且将诸多社会问题列入讨论范围之中,让空巢老人、亚文化群体、明星网红、打拐人员等一个个“透明人”走到镜头前,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给予这些社会问题更加具体的讨论语境。目前网络自制节目正由泛娱乐向垂直化发展,商业价值也在被不断地挖掘和探索,在行业逐渐成熟细分的局势中,明确自身定位是《透明人》的当务之急。通过在平衡娱乐性与深度的过程中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这档节目体现出极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给未来的网络自制节目带来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陈虹.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J].视听界,2006(1):46-47.

[2]金灿,于霖,迟琳玉.漫谈媒介融合时代网络节目的发展及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8(14):122-123.

[3]姚璐,沙海波.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自制节目的突破与启示——以《奇葩说》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5,1(15):53-54.

[4]桑薇.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素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