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索新机制应对新媒体基层报道的弱化
随着传播载体的演变,各地方主流新媒体在追求时度效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和传播时政、经济及都市类热点新闻,对基层新闻的报道明显弱化,与传统报道形成鲜明对比。新媒体报道方向的两极分化,也引发地域主流媒体报道同质化、基层自媒体低俗化等问题,亟待地方媒体创新理念,查出原因,思考应对方案。
新媒体 基层报道 两极分化 线索新机制
报道方向两极分化成因分析
通过对湖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方主流新闻客户端内容发布情况的统计,笔者发现,新媒体对基层报道力度较弱,报道方向呈两极分化趋势(如表1、表2所示)。
在四地客户端首页上,基层报道占比仅10%~19%,且融媒体内容产品非常稀缺;地方频道普遍内容发布少,且更新慢;视觉频道应用不充分,基层报道占比不高;社会、民生等频道基层新闻较多,但以公检法司和社会类报道为主,基层典型人物、故事等综合类报道罕见;有3家客户端不够重视图解、视频、H5、VR等报道形式。
地方主流新闻客户端(不含广电)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仅省会城市主流新闻客户端首页新闻与省级党端同质化率最高达到了50%,普遍在30%左右。
各家新媒体均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全国热点和本地时政、经济类报道方面,首页新闻多为“权威发布”“重磅”“快讯”等报道形式。一头热,一头冷,导致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一方面基层新闻富矿却无人开发。
基层到底有没有关注点?能不能采用融媒体形式报道?笔者举3个发生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的例子:一位60多岁的大妈在参加某乡镇扶贫知识问答中成为答题王,获得一堆牙刷、牙膏和毛巾奖品;国家级贫困区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召开收益分红大会,股民在摆放着一大摞现金的会议现场坐等分红;一名农村山区四年级留守女学生,家里的一堵墙上贴满了她获得的18幅奖状。3条线索故事性强、画面感强、时效性强,是制作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好素材,充分说明基层是鲜活内容的富矿,但当地新媒体都与它们失之交臂。事实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基层不容忽视。
新媒体关注方向两极分化,究其主要原因,内因居多:一是新媒体竞争激烈,权威发布、快讯、重磅等“短平快”的新闻更能迎合用户需求。新媒体编辑用稿导向趋于大同,缺少差异化思路,走向极端;二是地方主流新媒体对基层新闻线索的获取囿于传统思路和格局,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地方主流新媒体的融媒体人才资源比较匮乏;四是大部分新媒体采编流程仍然采编分离或处于半耦合状态,记者手头线索没有及时在采前会上得到分享和研判,协同生产成了空话,其它渠道线索十分有限;五是地方主流新媒体考核机制引导不够、投入不够,导致新媒体采编人员制作精品的积极性不高,优质的新闻素材一个个被浪费,鲜有媒体沉下身子制作精品佳作。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控制好新闻源头,即及时掌握令人心动的好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方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顶层设计方面没有通过新机制、新方法较好地解决新闻生产的最基本问题——线索获取。
除了权威发布、快讯、重磅类线索,其他新闻线索的获取仍沿用传统方式,即把热线号码公布在报纸、网站,把邮箱留给通讯员,或者从政务网站等互联网各个角落搜集线索,大多是被动方式。然而笔者发现,即使是权威发布、重磅信息等同质化新闻线索的获取,地方主流新媒体也渐渐失去了其传统优势。在政务新媒体队伍不断壮大的今天,一些重要的新闻经政务部门简单制作,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及与政务新媒体签订共享稿源协议的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大咖”多渠道发布,使得地方主流新媒体彻底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来不及提前策划,进行融媒体生产,大大降低了用户阅读体验和新闻传播效果。长此以往,对主流党媒的健康成长不利。
与此同时,基层阵地被一些自媒体悄然占领,大面积充斥着离奇、情感、出轨及盗窃犯罪等内容,欠缺正能量引导,亟待改善舆论环境。例如,宁夏某微信公号开设的《讲述》栏目,发布《结婚多年,育有一子,丈夫竟然悄悄搭上离异女同事》《她在丈夫身上发现了暧昧的红唇,丈夫却始终不愿承认》《年少时目睹父亲和邻家女孩的不齿一幕,至今难以释怀》等低俗隐晦的内容;福建某微信公号连续发布《这样的“水姑娘”居然会神明上身“起乩”,还跳舞》《哑巴美女去世,出殡当天被大蛇挡路,结果……》等明显与主流价值相悖的内容。因此,全面有效掌握基层新闻线索,改善基层宣传环境,成为地方主流新媒体开展业务的“必修课”和重要任务。
线索与“备战”对基层报道的现实意义
如今,地方主流媒体竞相筹建“中央厨房”,或跨地域搭建“云厨房”。无论生产流程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新闻线索的采集、分析、分工,即报道前的积极“备战”。动图、图解、H5、动漫、短视频、VR等产品都需要编辑记者做足策划筹备工作,前提是事先获得有新闻价值、具备融媒体生产条件的新闻线索。
新闻事件有一个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反映在X轴(事件时间线)和Y轴(事件价值线)上,就是一个点在一定规律的支配下波动着从Y轴左侧滑向右侧,在不断变化中逐渐衰竭。在Y轴左侧,X轴上方,与X轴平行方向可以再划三个区,分别是一般事件区、新闻事件区和超新闻事件区,一般事件往往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发展变化,波动滑向新闻事件区(如下图所示),这一类事件就是媒体人最为关注的符合新闻规律的事件。
但是,传统的工作模式是,除了时政报道,媒体收集和搜集到的线索,绝大部分都是已经报道过的事情,或者已经错过最佳筹备和报道时机,位于Y轴右侧,处于衰减趋势,媒体往往只能跟踪和挖掘新闻的第二落脚点,这对于异常重视时度效的新闻媒体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失去了“备战”融媒体生产的主动权。
而Y轴左侧,简直就是一座富矿,谁能抢抓,谁就获得先机,就有时间提前策划和“装配”融媒体资源,打有准备之仗。
有了丰富的线索数据,“中央厨房”采前会值班领导和编辑才能作出有效分析判断和生产规划,调度生产资源,高效指挥生产。将挖掘到的大量鲜活新闻线索提前汇入“中央厨房”,从用户需求角度精细化生产制作,表达方式、呈现形式和维度、深度都会与众不同,新媒体内容传播的差异化才能体现出来,新闻报道同质化才有了破解之道。
各地主流媒体对新闻线索尤其基层线索的获取能力极其有限,仅仅停留在“政务消息”层面,对基层故事、政策落地等线索的挖掘远远不够。而且,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对基层报道沿用文图传统方式,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没有及时开展策划,浪费了新闻资源,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处处与走转改、网络群众路线、讲好中国故事、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等党的宣传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笔者发现,当前各地主流媒体缺乏“备战”的主要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编互动交流不够,导致线索没有真正报备和呈现到采前会或智能采编平台,而不是编辑不愿意“备战”,尤其基层线索更是寥寥无几,无法吸引编辑的目光。编与采分离,必然导致新闻线索始终处于分段式生产流程中,编辑直到编审环节才知晓线索及已经生产好的成品或半成品,此时编辑已无时间、无能力进行精加工制作,也缺乏条件和积极性促使记者返工重新采制,导致前端环节提供什么,后方环节就简单处理发布什么,十分被动。
以线索和源头的网格化、流程化破解两极分化难题
深耕本土、深耕基层是地方主流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也是破解新媒体报道两极分化问题的最有效路径,而对线索源头的全面掌控是最佳切入点,也是关键点。
地方主流新媒体应积极调整用稿导向,向基层倾斜,设立专频、专栏,加大基层新闻报道力度;应加大对急需紧缺的新媒体策划制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加大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力度,打通全媒体最后一公里;应改变传统的坐等电话、网络搜索等被动式线索获取方式,利用新机制、新手段实现线索渠道的全覆盖和可持续高效运转,抢抓基层最鲜活的一手素材,全方位为深加工和精加工争得筹备时间,创造条件。
综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新闻线索的获取,其突破方法在于站在宣传思想工作新要求的高度,通过顶层设计,重构线索渠道,有组织地“跨”出去,跨出通讯员队伍和普通群众群体,把线索采集的触角以网格化方式不断往基层延伸,以村为信息源的基础单元,吸纳“三支一扶”人员、科技特派员、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为“新闻哨兵”,利用账号管理模式,将成千上万的“新闻哨兵”联结起来、管理起来,形成一张覆盖全域的新闻观察网,24小时接收来自基层预报的线索和基础素材,打通线索渠道最后一公里,变被动为主动。
除政府工作人员外,在基层工作锻炼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是连接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最佳纽带,管理好、利用好这个纽带,对新时期打开宣传工作新局面、做好舆论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地方主流新媒体应在这张新闻观察网上探索建立一套奖励和培训机制,使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发挥其强大的信息预警作用。这样,媒体既获得了Y轴左侧大量有价值的线索数据,给“厨房”增加了大量新“菜系”,又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与媒体互动,促使他们关心政治、关注民生,锻炼观察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两微一端”也能增加一批忠实用户。
以村委、教育、医疗、科技、农业、农户为经纬,一张覆盖基层的网格化信息网就此架设起来。下一环节,需要对线索数据进入中央厨房进行筛选、分析、共享和分发,为采编联动、融媒体生产创造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采前会不能完全替代或限制采编联动,采编联动需要更多的权力下放和自由创作空间,以激发编辑和一线记者创作的想象力和更高的产能。
有了线索数据,就看中央厨房“架锅做菜”的“手艺”了。生产环节根据分工调度生产资源,搭配融媒体“佐料”,高效指挥生产,突出速度、深度、温度、态度,由此差异化才会显现。一头热、一头冷的两极分化局面方可破解,地方主流新媒体报道才能更显活力、更加亲民。
(作者单位: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