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Vlog,是"随想录"还是"沉思录"?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最近,新浪微博发起Vlog大赛;抖音高调进军Vlog并推出十亿流量扶持计划;百度旗下的好看视频公布了包含5亿现金补贴等举措在内的“Vlog蒲公英计划”。如果说 2018年还是短视频霸屏,那么2019年, Vlog渐渐成为视频行业的新风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Vlog,其实是VideoBlog(视频博客)的简称。从qq空间三言两语的状态、博客长文,再到朋友圈晒九宫格与小视频,互联网日志的形式不断迭代。而视频博客由于具有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维特征,成为全方位记录生活、分享思考的绝佳载体。Vlog不受时长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能尽意、言能尽兴即可,很受欢迎。
有人录制了耄耋祖母的生活片段,有人拍下了并不美味的家常便饭,有人记录下自己赖床、上课、迷路的留学日常……未必惊心动魄、笑料迭出,却常有人不知不觉看了大半天。看过之后,即便没有智识的收获、心灵的触动,但“他者的生活”本身就令人好奇心爆棚。从乡村、异国的风物,到工匠、演员的日常,Vlog如同大揭秘,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陌生世界的大门。旅游的脚步难以穷尽山山水水,电影小说的情境难免有艺术加工,透过Vlog,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世界的大合集。生活,原来还能这么过。
有学者认为,近3、4年来世界纪录片生态所产生的变化超越了过去20年。作为网络纪录片的重要部分,Vlog带来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和“口述历史”。当我们想了解绝域异方,想认识特殊人群,在场者、亲历者远比知名导演更有发言权。以Vlog为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编剧和主演。自己的生活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拍。或许镜头摇摇晃晃,或许一镜到底毫无剪辑,或许设备不专业、技术不过关,但天然无雕饰的感觉恰恰最真实可信。与夸张搞笑、带有表演性质的短视频不同,技术门槛较低、第一人称纪实,有望让更多人参与到Vlog的创作中来。
但事实上,不少人表示创作Vlog并不容易。很多知名Vlogger为创作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有人花30万学英式用餐礼仪,有人辞职去印度贫民窟体验,很难说清到底是Vlog在记录原本的生活,还是Vlog改变了原本的生活。之所以出现萌宠、旅游等主题的套路化Vlog,之所以出现专业的Vlog学院,说明视频博客在生产、传播、变现的产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技术角度看,一条高点击量Vlog,往往需要完整故事链、陌生化表达、鲜明的个人风格,而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头脑风暴、拍摄制作,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当Vlog碰到流量的困扰,它就不再像Blog那样自抒胸臆,转而追求人尽皆知。
是随手偶得还是苦心孤诣,是“随想录”还是“沉思录”,是日记还是戏剧,Vlog的定位似乎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倾向。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Vlog缺乏固定的传播平台。于是抖音上的Vlog难免偏向短而美的风格,而b站上的Vlog在内容上则带有美妆、动漫等鲜明的社区属性。可以说,社交平台的属性决定了Vlog的风格。如果像QQ空间、朋友圈那样植根深社交、窄传播,Vlog大可随心所欲地向亲朋好友吐露衷肠,不必关注制作是否精良;如果追求微博、抖音式的浅社交、广传播,Vlog就需要考虑粉丝的需求、量身定制。
事实上,分享的意义在于体现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小范围“自嗨”,还是大批量生产,真实和趣味是Vlog值得分享的前提。记录生活,不需要编造故事;讲述生活,期待独特的场景与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观人所未观之景,在寻常事中见人所未见之理,各有各的独特,各有各的价值,大可并行不悖。只不过正如网友所说:Vlog的灵魂在人,无聊的人即便到天涯海角,也还是无聊。对于大多数Vlogger而言,有挖掘生活的一双慧眼,配上有踏遍万水千山的双脚,才更加完美。
这正是:有人费尽心力,有人妙手撷取。原本两相适宜,何须顾此失彼。
(文|石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