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新型主流媒体战略视角下的视频新闻发展路径

周 笑
2019年06月12日14:45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下

视频新闻的主流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型主流媒体的主流化程度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可行度。因为视频已成为公网流量的主体,同时视频新闻又是跨文化传播阻力最小的新闻品类。

主流媒体的实质内涵是价值观塑造力

主流媒体,应是指能有效引导并塑造一个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媒体,是指有能力让技术创新为更好的内容生产服务的媒体,而非技术逻辑主导下的信息集成平台或市场逻辑主导下大规模用户流量的流转平台,更不是简单的集团化媒体组织。在这一共识之下,我们才好来深入探讨视频新闻主流化的战略发展路径。

信息是社会财富的第一导流动力,因此主流媒体的核心实质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重新分配。从这一视角来看,新型主流媒体可视为一种新型社会化资源协作体及协作方式。

眼下,正值全球快速步入以新型主流媒体为驱动力的新媒体社会,中国走在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社会意味着新的文化群落、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新型主流媒体则是这一切的首要塑造力量,其核心就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创新性建构。中国作为新媒体社会这一全球进程的前沿阵营,非常有希望从中建构起内生性、稳定的、强大的话语权,但前提是要能创建和推进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接受度的原创理论体系,以有效指导新媒体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实践,尤其是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

笔者以为,新型主流媒体是一个由社会价值先导先行、无拘于具体媒介形态和规模,重在媒介资源有机组合和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新概念。它拥有动态变化的结构、不断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内嵌于多元平台及用户行为中的评价机制。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新型主流媒体的精神和价值层面,以社会价值为基点,专注于新型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产生机制,来观察、分析、探讨它的创新实践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新型主流媒体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笔者在此简要概述一下对新型主流媒体的理解。

第一,新型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社会的基本特质是社会化价值分享和强调使用权大于所有权的价值取向,这就促成了众智众筹的财富创造新模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兼容的政治协商新路径,以及追求最大化资源开放和权力下放的社会文化新思潮。这是一个不可逆转、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趋势。然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践行思路是不同的,中国的新型主流媒体须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新型主流媒体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企业,以产出社会价值为主旨,但它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高度相关,因为它决定着信息流动的方式,从而影响并决定着财富流动的方式。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我们都需要融合新闻传播学与经济管理学视角,将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对象来对待。

这个跨学科研究对象的重中之重是新闻媒体,它最直接、最有力地塑造着公众的价值观,毫无疑问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而视频新闻则是中坚力量的中流砥柱。这一方面是因为视频语言自身具有广义性、具象性、通俗性等内在特点,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年龄、跨意识形态的沟通交流上具有鲜明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视频可以非常好地兼容文字和声音,是一个融通性较好的信息综合载体。现阶段,视频信息占到了全球公网流量的2/3左右,并保持着递增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将着重探讨视频新闻的主流化发展路径。

视频新闻视觉逻辑主导的局限

诚然,视频新闻有诸多优势:直观、多信道(图像、语言、文字等)、跨年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质,但同时它也有显见的局限。

第一,视频新闻的第一难点或者说局限是视频素材的采制

没有优质、充足的视频素材,再精彩的新闻题材也做不出好的视频新闻来。然而,绝大多数新闻现场都转瞬即逝,即使有现场视频,也不一定能良好地聚集在新闻主体上。它无法像文字新闻那样,可以事后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去进行报道,也无法像文字新闻那样自由地选择聚焦点。比如:较为典型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各大新闻媒体的视频报道几乎都引用了同一段视频,因为只有那一段视频清晰聚焦到了飞机撞击世贸大楼的一瞬间,而这一焦点也是整个新闻事件在那一时刻的唯一焦点。随后,两座高楼燃烧、倒塌。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焦点开始扩散、蔓延到不同的事物,由于人们已经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视频素材也明显丰富起来,有了更多视角和更多细节,真正进入到了视频新闻的语境,最终成就了一次成功的视频新闻报道:用清晰、准确的视频语言,完整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那个撞击瞬间的视频记录,没有随后的即时视频新闻报道,全世界对于这次恐怖袭击的记忆和理解就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也就不太可能快速地达成全球反恐协议。但并不是每个历史性的新闻现场都会这样被完整地视频记录下来,而且目前的事实常态是大多数新闻现场都缺乏及时的视频记录。面对这种常态,实事求是的态度是:

首先,扬长避短,对于视频新闻来说,没有视频记录的新闻,要有战略原则和战略勇气地主动放弃。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大家都在关注比特币,但比特币及其复杂的交易流程的视频表达有难度,买卖双方甚至专家都不太愿意面对公众,那么在找到合适的视频表达方式和素材之前,或许这个主题就不太适合用视频方式去做新闻报道。那么,我们可以把资源用于那些已经或可以获得丰富视频素材的新闻上。只有懂得取舍之后,才能集中资源开掘自身的优势。

其次,最需要开掘的自身优势就是记者的专业素质。也只有在树立清晰的取舍标准之后,才有可能有效地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新闻敏感,把有限的资源尤其是人力和智力资源用于那些有预兆的新闻现场,鼓励记者提前守候在新闻现场,以增加完整进行视频记录的可能性。比如:经济过热并接近临界点时,记者可以选择在证券交易所、证监部门或市值落差有可能突破历史纪录的上市公司守候。

第二,视频新闻的第二个难点或者说局限是新闻内在焦点的模糊性

换句话说,记者已经在特定的新闻现场,但新闻真正的内在焦点是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有可能记者已经在现场却无法及时得知或辨识出谁是关键的新闻当事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记者已经得知谁是新闻主角,却难以用视觉语言表达出新闻主角的内心世界。应对这一困难,最需要的是记者的职业经验和职业道德。记者在一个专业领域做了多年新闻报道之后,自然会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有合理预判,知道谁在此刻会起到关键作用,知道用什么样的提问和视角能探照到关键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做好视频新闻的一个关键是成熟而高素质的专业记者队伍。没有能担当社会价值观建构的主流记者群体,就没有可能实现视频新闻的主流化。单一标准的晋升机制,只重量不重质的评价机制等,任何不利于记者团队稳定、持久发展的激励机制、组织文化、管理理念,都会阻碍视频新闻的主流化发展。现阶段,视频新闻记者群体的职业生涯普遍偏短,同时流失率偏高。在笔者的小范围问卷调查中,职业记者考虑转行时位列前三的原因分别是:39.2%的是因为报酬偏低;27.3%的是因为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重量而不重质;18.6%的是因为业绩突出而晋升管理职位,不再从事新闻一线工作。

第三,视频新闻对视频素材采制、编辑的专业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声音和图像合成编辑的平台要求比文字新闻高得多

对于这一局限性,长效的解决方案是加大研发投入,从新闻报道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开发相应的技术支撑产品或平台,以持续提升视频采制的方便性、及时性、专业性和准确性。

平台型的视频内容生产与集成

平台型的视频内容生产和集成,特指专业记者和编辑与普通用户共享的视频新闻内容采制和传播的独立平台,涉及视频新闻素材的录制、上载、编辑、传播,乃至评论、转发、赞赏等整个流程。每一位独立的视频新闻采制和编发者,都可以自主选择、决定是否共享编辑权限,允许其他人共同编辑和传播特定的视频新闻。这也意味着专业新闻机构的审稿权限可以内嵌其中,不同的组织化新闻机构可以以相对独立的网络社区形式而存在,从而形成一个高度开放、高度共享的视频新闻内容生产与集成平台。否则,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与集成平台将始终局限于各个新闻机构,成为新闻综合门户中的一个内容板块,难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视频新闻独立平台。

严格地讲,国内尚未有非常成功的上述类型的视频新闻内容生产与集成平台。

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用户规模的视频新闻平台,大多数都是嵌在综合新闻平台或资讯平台中的视频板块。比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等,都有相对独立的视频新闻板块,但都不是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或特色化的独立视频新闻平台。这主要是因为前文所提到的诸多局限性尚未被有效突破,导致专业水准不够,吸引不到具有专业水准的内容提供者群体,以确保高品质视频新闻内容产品的持续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视频新闻产品的总体体量和品类均不足,吸引不到大规模的稳定用户。因此,视频新闻很难承担起社会价值塑造的重任,反而因其体量偏小、自重不足,被各种娱乐新闻不断同化,变得越来越泛娱乐化。

因此,笔者以为关键突破口是尽快建构开放的、集成的、专门针对视频语言的新闻采制平台,让专业记者和普通用户都能在同一平台上自由、方便地上载、编辑、传播、交流他们关心的视频新闻。

在这个平台上,一切功能都须与视频高度相关。比如,平台能够粗略辨识视频素材的上传地点、时间、长度等,或者可通过社会化大数据辨识其中的公众人物、新闻现场,甚至热点新闻的主题等。那么,一旦视频被上传,即使来不及编辑任何文字,平台也能提供何时、何地、何人甚至何事的基本新闻要素,自动拟出新闻标题。

当然,采制过程中的专业化编辑功能设置更为重要。比如,关键信息的自动比对功能、语法错字的自动检查和更正功能、协作者的自动搜索功能、新闻线索的社会化悬赏功能、稿酬的公开议价功能,甚至意识形态敏感词的自动标识功能等,都是值得大力研发的创新型专业功能。

鉴于今日头条的成功,笔者以为,用机器学习和算法针对原创视频新闻的智能化、个性化推荐,将成为视频新闻主流化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但关键是用户的视觉化参与式体验功能需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稍后会对此进行重点阐述。

总之,宗旨是平台能在持续完善的进程中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最终达到在这一平台上对视频新闻自主投稿、自主编发的目的,成为一个像YouTube、TED那样的专业化视频平台,只是专业化定位于新闻。

从这个意义上讲,快手是一个娱乐定位的短视频社交平台,B站(Bilibili)是一个二次元文化定位的原创视频分享平台,它们都有很多特色是值得视频新闻业学习的。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用户的创新性深度参与。

视觉化的用户参与体验

用户的深度参与,一方面有助于产生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评价、吸引专业人士,进而促成高水准的内容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用户黏度,稳定用户群体,维系平台的内生性成长,而逐步降低对各类促销等外在推动力的依赖,最终形成真正的内容为王的视频新闻平台。

B站的弹幕,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却始终是B站最核心的特色与竞争力,它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向用户提供了深度参与的视觉体验。B站始终聚力于提升弹幕的视觉化用户体验,比如让用户的弹幕内容显现出花、云朵等各种奇特造型及色彩,使得这些弹幕在众多弹幕中吸引到更多用户的注意。而这些使用特殊造型功能的弹幕用户,正是平时乐于并善于提供原创观点、原创表达,以及正向价值观的用户。这样一来,不仅创造了艺术化的视觉化用户体验,也同时使用户价值观与用户界面功能设置实现了有效对应,让用户的参与式体验与平台的整体价值观建构产生了积极关联。

当然,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视频新闻用户的参与式体验方式,还有很多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则需要高度重视:

第一,高度重视和尊重原创内容。只有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才能持续吸引高品质的用户群体,有望形成为内容付费消费的良性循环。事实上,也只有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才能激发用户进行深度的参与式体验,这是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第二,界面设计足够简洁而简单。在这方面,ZAKER新闻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典范,它作为一个新闻资讯应用软件,在内容上以本地化的原创新闻为主,采取杂志式的排版,提供热门话题的讨论和直播视频,在界面风格极简的前提下,极好地发挥了视频语言的优势。

第三,功能设计足够人性化和个性化。人性化主要指能主动而及时地感知用户的需求,藉此才可能了解用户的个性,进而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视频新闻服务。

第四,要在用户的参与式体验中有效地激励正向的、独立的价值观表达。如是,即使不对偏激言论进行直接干预,也能有效地抑制偏激言论的扩散。这不仅要求视频新闻平台的运营机构本身能很好地秉持积极的价值观,而且要求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前文提到的B站弹幕就是非常好的成功案例。事实上,B站的整个弹幕文化中,较好地实践了上述多个原则,这使得它不仅赢得了大量青少年用户,也同时赢得了他们的父母,因为B站的价值观积极向上,不良言论会被用户群体进行自我淘汰和净化。

结 语

视频新闻的主流化进程,是一个多元协同的复杂渐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我国的新闻监管机制创新和互联网市场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自我净化。依据我国目前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表示乐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自制视听节目的全平台柔性干预治理模式研究”(编号:15BWX084)成果,同时获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流学科项目经费支持】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