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读书类文化节目的复兴之路
摘要:《朗读者》的播出和走红一时掀起了全国读书栏目大爆发。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北京卫视的《念念不忘》、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等一系列读书节目火爆荧屏, 读书类节目在沉寂了13年后又重新回归观众的视野,一跃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这其中,读书类节目经历了自身定位的调整和顺应时代的转变,用心架构与观众的情感互动,才能完成这次华丽转身。
关键词:读书类节目;明星效应;碎片化阅读;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000-02
2004年,开办了8年的央视品牌节目《读书时间》还是在观众的一片惋惜声中遗憾落幕。和《读书时间》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凤凰卫视中文台梁文道主持的著名节目《开卷有益》、广州电视台的《书讯》、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东方卫视的《阅读长廊》等等。这些节目都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如今却逃不出停播的宿命。
有人说,读书节目打的是“文化牌”,是办给文化人看的,太阳春白雪,所以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也有人说,读书节目和老百姓的生活不够贴近,很难引起共鸣,节目的受众面过于狭窄,导致它缺乏受众基础,结果注定凄凉。不管原因是什么,在彼时,大量优质的读书节目都经历了漫长的冰河期。
难道就没有适合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读书类文化节目吗?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并没有放弃。经过了13年的酝酿和累积,2017年,一档经过精心策划的读书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上线。
《朗读者》不同于以前的读书类节目,它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的,它的播出和走红一时掀起了全国读书栏目大爆发。随之而来的,是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北京卫视的《念念不忘》、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等一系列读书节目火爆荧屏,证明了读书节目并不是不符合受众口味,只是没有精准匹配当下观众的需求。
读书类节目是如何复兴回归大众视野的?又是如何从受众边缘化的地位一跃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今天就来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 传递情感,用心架构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董卿曾解释过,《朗读者》的精髓不在朗读,而在于 “者”。也就是说,只有把“人”的情感注入节目当中,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共鸣。于是,《朗读者》每一期节目都是邀请嘉宾来分享,不光是分享书中的片段,也是分享嘉宾自己的人生故事。这档节目不仅仅是承载了语言之美、文学之美的审美重任,更是承载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其中有温情、有感动,又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审美期待。
在嘉宾分享的故事中,有徐静蕾讲述自己奶奶如何疼爱她的平凡小事;也有无国界医生蒋励讲述自己为了战地迎接新生命而奔波于枪林弹雨这样的大爱故事;还有翻译大家许渊冲讲述自己年轻时温馨可爱的的爱情往事。这些走心的讲述动人、深刻,就像讲述着电视机前每一个平凡人自己的故事,用最真挚的感情俘获了观众的心,也带给每个观众无限的思考。
二、 利用明星效应借势助力,完成从流量到优质内容的融合。
读书类栏目的本质是书,所以节一定不能离开图书的元素,一定是以书的内容为根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一味地陷在图书里面,则会使节目单调乏味,也不能被受众所接受,这也是2000年前后读书类节目集体“灭亡”的最大原因。不管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阅读·阅美》,这几档收视率颇佳的栏目都采取了借力明星的策略。
明星效应对于文化类节目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借力得当,应该是很好的一张牌,但如何选用明星,用什么样的明星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比如,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大咖或小鲜肉,而是应该选用能够起到正面作用的明星;另外,还应该考虑到明星的专业台词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我们提到的几档节目中的嘉宾而言,有濮存昕、张丰毅、斯琴高娃、蒋雯丽、寇振海、侯勇这样的老艺术家,也有徐静蕾、张梓琳、袁泉、姚明这样的健康、阳光的青春偶像,他们在台词的把控演绎、舞台的表现力等方面都是可以让我们完全信任的,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都能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
三、 网络化、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阅读模式更新。
在2009年,我国电信运营商齐头并进开展 3G 业务,对老百姓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也起到了本质的作品,读者阅读的渠道从以往的书香纸墨转移到了一块块小小的电子屏幕上,到了2016年,中国人的手机阅读比例数据已经达到了66.1%。有人痛批移动端阅读过于浮躁、碎片化,也有人觉得移动端阅读的内容太过下里巴人,不入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端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流阅读方式,他们阅读的途径通常是微博、微信等手机终端,阅读的文本形态也趋于短小、精炼。在这种境况之下,与其排斥批判,不如迎合受众需求、精选内容,做出更适合当下人品味的读书类节目。
其实,能通过网络得以广泛传播的文章都是一定有其可取性的,比如和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更容易有共鸣等等。以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为例,节目组抛弃了以往名家名著的选文套路,而是选取当下最流行的网文为素材,选择的标准是:鲜活(最新的内容)、传播率广(阅读量10万+)、突出人性光芒与关怀(正能量的故事)、互动性强(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所以,节目以这种完全贴合当下人阅读习惯的定位来武装自己,一经上线就占据了收视头条。节目曾选播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夏冬》,文章讲述了作者从小到大对故乡和父母的心态转变,小时候希望能够逃离故乡,长大后,却对故乡怀以最深的思念和眷恋。这篇文章打动了电视机前千万万万背井离乡的海外学子,引发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和强大共鸣。
四、 顺应时代需求、缓解文化焦虑。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荧屏都是被各类综艺节目霸屏的。综艺节目大受欢迎,是历史时代造就的结果,但是综艺节目的过剩也会引起受众的文化焦虑。根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2016 年一年,我国共有255档国产综艺节目上线,综艺节目的繁盛随之带来的是受众对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严重审美疲劳、缺乏原创的批评之声。
受众并非不喜欢以内容和信息量为支撑的文化类节目,而此时,我国绝大多数的读书类节目还停留在简单的名篇赏析播讲这个简单的形态上,并不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一系列读书类节目的出现犹如电视屏幕上的一股清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缓解了受众的“文化焦虑”。
五、结 语
读书类节目的复兴,使我们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这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一众媒体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看到读书类节目的繁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类节目一定是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和群众基础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顺应受众的喜好和时代的发展。
从上世纪的名家名著鉴赏演播,到如今的分享式、交互式的大型文化综艺,不变的是广电人传播优质内容的初心,如何让受众在节目中得到文化修养的真正提升,这才是每个广电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和终极一生的追求。
相信未来,在这个全民阅读时代,还有会更多、更好的优质节目诞生荧屏,让我们一起期待。
参考文献:
[1] 周璐璐,王海敬.2017:在文化类节目中寻求突破、打造风格的历程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8(1).
[2] 李申建.全民阅读时代广播文学阅读类节目的复兴[J].传媒聚焦,2017(12).
[3] 张帆.文化类节目让阅读“静”下来[N].天津日报,2017-08-25.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