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8期

战时舆论宣传斗争的利器【2】

——对抗战反攻阶段重庆《中央日报》社论的历史考察

侯茜苑
2019年08月06日08: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关注民生,指导群众生活生产

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新形势,在金融、时政、文化、卫生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中对于物价调整、粮食生产、教育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言论积极指导着当时群众的生活生产。

关于经济问题,《中央日报》社论聚焦调整物价的必要性、限定物价的方案及实施。如“管制物价的三问题”、“彻底管制物价的动向”等。对粮食生产方面如“田赋与粮政的合一”(1995.2.26)“粮食不匮的保障”(1944.3.16)。还对民主政权生活作了宣传,这些社论折射了人民群众、军队思想的新变化,这些民主政策的宣传,巩固了民主根基,团结了爱国人士,让人民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卫生也成为了社论讨论的方向。其中关于教育类的社论篇幅较多、内容较为丰富,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如“知识青年的楷模”(1994.10.31)、“小学教师之新责任”(1994.3.17)、“儿童福利事业的趋向”(1994.9.21)。《中央日报》的社论在这些方面为科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新方向,在舆论引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中央日报》社论对当今舆论引导的时代价值

(一) 组织策划新闻评论有利于达成舆论宣传目标

抗日战争反攻阶段, 由于国民政府经济衰退,军队明显不足,美国所援助的大批武器装备迫切需要知识青年进行掌握使用,此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政府兵力问题和武装力量,因此在1944年开始编组青年远征军。这一阶段的社论聚焦“青年志愿从军运动”问题,对其进行了专题策划和系列评述,以支持该政策的执行,

考察《中央日报》的实践, 可以发现其新闻社论基本上都是国民党在各个阶段积极组织策划的结果。今天的社会既是信息爆炸的汪洋,也是信息匮乏的荒漠,此时更需要对社论这一重要舆论工具进行组织策划,比如策划专题进行系列评述,或者组织新闻活动进行深度阐述,这样有利于引起大众普遍且连续的关注,相继达到共鸣、遍在和积累效应,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使社论的舆论宣传更贴近宣传者的目标。

(二)大众化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新闻评论舆论传播效果

战时新闻评论斗争性更加突出,攸关国家民族命运,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最有价值的信息与群众见面,以及时引导受众。这就要求新闻评论成文要快, 内容要新,诉求要直接。尽量贴近受众实际需要和接受习惯, 实现鲜明诉求与精炼语言的统一, 避免因晦涩难懂而弱化传播效果。大众化表达是提高新闻评论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方面讲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意在能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在表明观点和发表意见时,要适当“接地气”,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用朴实的语言与群众沟通,引起共鸣。宣传内容方面要注意言之有物,具体有形。只有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使社论为读者所感兴趣。即使没有身处战争的特殊时期,报刊社论的大众化表达方式对今天的报刊尤其是党报的发展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有利于强化新闻评论舆论作用

新闻评论有多种表现手法,包括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论证手法。战时《中央日报》除社论外,还有不定期发表的专论和短评,实现了新闻评论外在表现多样化。社论严肃官方,专论专业权威,短评精悍有力,他们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为舆论的宣传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多种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 主要有立论与驳论, 具体包括例证、引证、喻证等。在多数社论中, 采取立论、驳论交替使用的方法, 既有对己方观点的阐述,又有对他方观点的驳斥,相互配合, 有力地证明己方观点。在更加多元开放的小众化时代,报刊社论更要重视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应该适当的进行创新和不断推陈出新,不落窠臼,与时俱进才能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强化其舆论影响作用。

五、结语

本论文选取了抗战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反攻阶段的重庆版《中央日报》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从社论这一小切口切入。《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中央的喉舌,在战时反攻这一关键阶段,综合运用多种言论手段和方式大力鼓吹抗日,积极鼓舞抗日,既提振人心又震慑敌军,由这一个小角度大致可见《中央日报》的宣传策略和目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其议题设置、舆论作用、当代价值。希望本文能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待学者们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苑银和.中国抗战时期“时评”研究(1941—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 曹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黎宁.抗战时期《中央日报》的新闻宣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 敦枫.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副刊上的文艺论争[D].重庆大学,2012

[5] 曹雪颖.抗战时期《中央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研究[D].重庆大学,2011.

[6]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27.

[8] 魏文华.《中央日报》终刊前后[J].纵横,2003(11).

[9] 冷冰.南京《中央日报》的经营策略及启示[J].青年记者,2005(4).

[10]徐思彦.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J].学术界,2006.

[11]罗自苏.《中央日报》的沿革和现状[Jl.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1).

[12]蔡铭泽.论国民党地方党报的建立与发展[[Jl.广州师院学报,1995(1).

[13]杨德亮.《中央日报 平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14]穆逸群.《中央日报》的22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责编:陈原原(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