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发记者“洪荒之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记者安身立命的“洪荒之力”,是记者肩负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放歌的力量源泉。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擒蛟龙。”脚力非凡,方能担当大任。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宅男宅女”不适合当记者;满足于“蜻蜓点水”“蝴蝶戏花”,也绝不会成为好记者。新闻工作者要像穆青一样,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养成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因为,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生活,永远是新闻的富矿;精彩,永远在采访的路上;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不管现代通讯工具多么发达,记者仍须以抵达为天职。走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感受;在现场,就会有扑面而来的发现。没有“11路”——两条去往新闻现场的腿;没有“00号”——两只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仅靠材料、打电话、微信联系或百度搜索,是绝对写不出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的,是绝对讲不好直抵人心的动人故事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眼力敏锐,方能从容不迫。记者的眼力依靠强烈的“问题意识”淬炼而成。要善于抓“两头”结合的问题,像人民日报社记者一样,“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就能写出党报急需的优秀新闻作品;要善于抓“热点问题”,就是老百姓议论纷纷、非常关注的问题,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就能引起读者共鸣;要善于抓时效性强、稍纵即逝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突发性事件,只有快采快发才能不失掉新闻价值;要善于抓“以小见大”的问题,太伟大的变动,记者无力全面展现,但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记者不妨做做这一木一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脑力丰盈,方能游刃有余。记者的笔,不仅是记录的笔,也是思考的笔。要“思”,就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脑中空空荡荡,凭什么去“思”?“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争做一个有文化的报人。”这是仙桃日报社对记者提出的要求。从近百年的中国新闻史来看,凡是杰出的新闻大家,几乎都是杰出的文化人。从王韬、章太炎、梁启超、张季鸾,一直到毛泽东、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等等,这些人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学养丰厚、才华横溢的文化人,政治品质和文化修养在他们的身上、笔下得到完美的统一。他们的作品尽管时过境迁,但现在看起来仍然觉得有味道,百读不厌。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就要多读好书,多看党报。这样,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笔力雄健,方能掀起波澜。无论何种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那些直指人心、关注生存的优秀内容,是人类传播的永恒主题。仙桃日报社注重生产优秀内容,倡导记者多写新闻特写、体验式新闻、实录性新闻、调查性新闻、散文化新闻等,进一步改进文风,努力改变旧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无论是主题宣传还是成就宣传、典型宣传,都注重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既有地方发展的宏大叙事,也有百姓美好生活的平凡小事,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灵动,让报纸充满文学味、人情味、哲理味、故事味,为读者吹去清新之风。
摆脱“百度之力”,迸发“洪荒之力”,党报记者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才不会迷茫彷徨、失“魂”落“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