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4期

“融” 中求新

——《现场评论》栏目定位与特色探析

李浩燃
2019年08月26日16:56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融” 中求新

评论员走出狭小的办公室、奔向广阔的基层一线,到现场去采撷鲜活素材,在观察与思考中激荡出一篇篇热气腾腾的佳作,推动了传统评论写作方式的改变,以融合创新为党报评论带来了新气象。

文体融合:现场评论的可能性空间

“现场评论”并非新鲜概念。有研究者曾作出如此定义:“所谓现场评论,简单地说,就是指电视记者发挥电子传媒视听兼备优势,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新闻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向观众传递具有强烈时效性和鲜明导向性的意见性信息,从而亮明观点,发表意见,给人警示,让人思考。”可见,基于媒介特点与传播特色,有关现场评论的实践与研究,肇始于电视新闻领域。

那么,植根于报纸版面的现场评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样式?如何在评论版突出这一新栏目的差异化定位?开办之初,参与栏目策划、稿件采写的编辑,心中都没什么底。大家在实践中摸索,于创新中反思,通过积累感性认识不断升华理性认识。目前,已累计推出“我在长江”系列22篇、“我在进博会”系列4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系列4篇、“我与河长面对面”系列6篇,另有单篇评论2篇。从写作主体来看,现场评论的作者都是评论部的编辑记者;从发表形式来看,系列、单篇相结合,且以系列评论为主;从选题内容来看,相对集中在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精准扶贫、大型活动等领域。

近年来,媒体融合方兴未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在媒体融合的媒介场景和发展趋势下,文体融合也成为正在发生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严格分野被打破,消息、通讯、评论、述评等传统新闻体裁的“专业化边界”正在消融。因此,基于文字表达的现场评论更好地满足了阅读需求,拥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当然,这种评论创新,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而在栏目定位、表达方式、文体样态等方面进一步凸显自己的特色。

价值融合:信息增量+思想增量=品质增量

现场评论,不仅仅意味着评论员下基层、到一线去“捞活鱼”,从新闻现场为评论文章补充论据,更重要的是,现场评论具有更好融合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的优势,能够整合采编资源、释放思想力量,进而激发出与一般评论或述评相比更具特色的品质增量。

一方面,现场评论比其他常规言论能够提供更多第一手的数字、细节、故事、案例。以往,评论写作的既有模式是: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搜集权威可靠的参考资料,经过思考酝酿,找到评论角度、写作成稿。而现场评论要求写作主体置身新闻现场,这样就能目光四射、打开视野,不局限于“从网到网”的资料搜寻,必然有助于开辟新的写作路径,供给新的观点见识。对现场评论写作而言,甚至可以说,更多的事实本身就是评论。

另一方面,现场评论一般时效性较强,许多作品系作者在前方即时创作,具有传播优势。事实上,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别人不能抵达的深度,已经成为人民日报现场评论的一个明显优势。与此同时,对于习惯于“坐在书斋中”寻找选题、编写稿件的评论部编辑来说,一旦有机会俯下身、扎下去,往往就能迅速激活平日沉淀的思考,寻找到新颖的评论视角与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力”融合:做好现场评论的关键路径

现场评论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场感、时空感,语言接地气,事例生动、鲜活。要想实现评论的“陌生化表达”,关键是要深入新闻现场,提高采访与观察的能力,结合实际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四力”的有机融合。

努力培养新闻敏感与新闻发现能力。客观而言,评论员队伍的脑力、笔力比较强大,但脚力、眼力相对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在平时,应当多观察、多思考,培养省思的能力,善于发掘有时新性、贴近性、趣味性的人物、故事、案例。同时,一旦有机会进入新闻现场,要能够迅速点燃激情,心思细密、目光如炬。

做实现场采访与观察环节。在采访准备时,充分了解背景信息、储备采访提纲,做好身心调适、应急预案。在现场提问时,多问闭合型问题,善于追问、补充提问,主导访谈节奏与话题。在场景观察时,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多观察人物、现场的细节或变化。在采访素材方面,注意留存图文资料、联系方式,及时整理材料,注意核实关键信息。

迅速调动积累,快速完成评论写作。一方面,应当带着采访温度快速成稿,警惕“拖延症”;另一方面,要观点鲜明、体现创新,学会以事实带观点。只有从时效性和深度两个维度着手,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才能把“四力”充分体现在具体作品中。

现场评论是党报评论矩阵的“轻骑兵”,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总结。面向未来,既重视现场感的营造,也注重发布时效,进一步压缩采编发流程;既抓好重大系列策划,也讲求短平快、形成传播声势;既精心打磨文字,也有意识留存图片、视频等素材,追求形式上的灵活、实现多媒体融合传播……《现场评论》栏目必将不断出新出彩,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开拓新的疆界。

(责编:徐铭远(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