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2】
(三)被重新界定的新闻传播受众
1、“后真相”情绪化的接收与表达。
网络社会的大众凭借新媒体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获得符合主观意愿的信息,为自己打造舒适封闭的“信息茧房”。新媒体环境中情绪化接收与表达正削弱对事实的尊重,2016年牛津年度词汇用“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标志了这一信息传播出现的新特征。而情绪和情感占主导的传播会使媒介环境中充斥着谎言与假新闻,为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滋生的沃土。“后真相”是反转新闻发生的内因,反转新闻是“后真相”的表现形式。
2、“刻板印象”导致的认知偏差更加显性和频繁。
大部分的反转新闻中都有“刻板印象”的痕迹。传统媒体时期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媒介中经常塑造的某类群体形象会演变成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使得该群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或贬损,导致大众对群体的印象产生认知偏差。新媒体传播的海量和快速更迭压缩了公众理性思考的时间空间,导致“刻板印象”的影响更加显性和频繁。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事件伊始未加论证,民众和媒体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女司机逆向行驶造成事故,引起舆论哗然的正是“女司机”标签化形象。
四、反转新闻的舆论控制
反转新闻的发生与网络技术紧密联系,是媒介环境变革的产物,有其必然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反转新闻的舆论进行有效控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一)发挥融媒体中传统媒体的优势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正逐步实现一体化。在传播理念、内容生产、传播技术上,传统媒体要借鉴新媒体进行变革,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必须继承和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公信力、把关方面的优势。融媒体环境中,借鉴传统媒体对新闻把关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可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新闻媒体自律
综观反转新闻的发展脉络,新闻媒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事件引发的舆情要转化成“有影响力的意见”即舆论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报道。据“万州公交车坠桥事件”舆情报告显示,网民在尚未明确调查结果时纷纷将矛头对准“女司机”形成舆情,但让舆情转化为舆论的是多家媒体和部分网络大V未经查实的转载报道。而最终让舆论实现反转的也是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媒体和网络大V转载传播。因此,媒体加强自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中保证客观真实,遵守法律法规,不损害国家人民利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反转新闻的舆论影响,甚至遏制反转新闻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
要控制反转新闻的负面舆论,除了新闻媒体的自律外,他律的介入也有必要。在社会范畴中,我们用他律来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对新闻媒体滥用自由进行规制,实现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反转新闻不仅影响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对当事人造成媒介伤害,对于突破“行为的底线”造谣、传谣的自媒体、传统媒体最具效力的当属法律法规的约束。2018年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明确了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职责义务范围,明确了安全评估内容、过程、规范和机制建设要求等,就是要求网络媒体履行职责遏制反转新闻。除此之外,我国现行法律涉及新闻侵权的条款如“侮辱”、“诽谤”等都对规范媒体行为有所助益。但当前媒介环境复杂多变,还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对反转新闻中“自媒体乱象”以及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起到警示作用。
(四)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是: 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人人皆记者”的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传播主体,又是信息传播受体,公众的媒介素养对建立健康媒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公众不负责任的转发,主观的指向,负面情绪的宣泄都是造成新闻反转的重要因素。让公众学习新闻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学会批判和独立思考,才能让其在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时,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理性传播和评论,自觉地维护和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而预防反转新闻的发生。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媒介环境的巨变,后真相时代情绪化的接收与表达,刻板印象的模式化思考,两个舆论场的博弈,传统新闻生产传播流程的解构,传媒产业的激烈竞争让反转新闻频频滋生,并以极高的“瞩目度”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但在现象背后被消费的是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公众的质疑声。我们只有发挥融媒体中传统媒体的优势,加强新闻媒体自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才能有效控制“反转新闻”舆论影响,清除其滋生的土壤,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焱,刘冲.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74.
[2]童兵.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J].人民论坛,2012(5):34.
[3]李慧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机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121.
[4]宋祖华.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J].新闻界,2017(12):4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