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9年第11期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

——以《未来架构师》为例

花晓晨
2019年11月22日09:02 |
小字号

来源:《视听》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媒介融合时代,科学普及的手段与方式众多,科普影视作为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工具,呈现了跨平台传播的趋势,由此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弊端逐渐显露,如公益性质使其向“盈利压力”让步;“科学搭台,娱乐唱戏”的属性弱化了节目的科学性;形式单一且视觉设计缺乏现代感;制作团队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等。本文以央视新近推出的《未来架构师》节目为例进行分析,为电视科普节目的今后发展提出建议:要建立健全电视科普人员教育培养体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开拓多元化盈利模式;选题契合热点,平衡科学性与娱乐性。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科普节目;《未来架构师》;策略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已悄然到来,各种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深度融合。媒介融合最初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原意是各种不同的媒介逐渐地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融合。我国的媒介融合正处于进行状态,促使媒介环境、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并衍生出了全媒体、融媒体、万物皆媒等概念。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催生了一批新的科普平台,科普不再被束之高阁,各类新型媒体纷纷抓住良机拓展自己的科普业务空间,这给传统的科普影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新媒体科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作为科普影视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却在逐渐走向低迷,因此引发了人们关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打造电视科普节目以应对新媒介的挑战的思考。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现状

著名的教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科普影视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其通俗易懂、表现形态多样、寓教于乐等亮点成为了衔接公众与科学的重要一环。

科普影视分为科普电影、科教电视、科幻片、专题片等类别,在发展初期科教电影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但随着电视的诞生,其画面与声音的配合可将原本晦涩的科学原理形象地呈现出来,渐渐地成为了普及度较高的一种传播手段。“中国科协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电视科普节目功不可没。”

电视科普节目将科学知识与电视媒介巧妙结合,并有电视科普讲座、纪录片、科学实验等表现形式,历经了“引进国外—科普片—单一科普节目的出现—科普节目的系列化—科普栏目的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其发展之初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影响范围小、力度不强,但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强国观念普遍深入,诞生了一批优质的电视科普节目,如《走近科学》《百家讲坛》《最强大脑》《正大综艺脑洞大开》《我爱发明》《科技之光》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更为快速、新颖、便捷的科普手段席卷了大众的生活,多样的选择使得人们的使用习惯与收视习惯开始发生改变,传统的电视科普节目因此受到了冲击,从而走向衰败。有数据显示,近些年电视科普节目的播放时长从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电视台共播出科普(教)节目时间19.73万小时,比2014年降低2.17%。”(见表1)在与娱乐类、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竞争中,科普类节目在收视率、市场份额等方面逐渐败下阵来。如何实现电视科普节目的转型发展来缓解现存的压力,显得尤为紧迫。

表1 2012-201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电视台播出科普节目时间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困境

作为科普影视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虽在内容品质建设、节目呈现形式方面有所调整,“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教类电视节目传播具有实时性、多样性与互动性等特征,弥补了其在电视播出中存在的内容易逝性、形式单一性等局限。”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具体内容如下:

(一)公益事业正在逐步向“盈利压力”让步

科教节目属于公益性事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各省市级电视台虽纷纷开设了科教类频道,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商品化的逻辑贯穿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而商品的逻辑也就意味着对市场的争取和对利润的追求。”迫于收视率与市场份额的压力,电视台将天平倾向了收益与回报,没有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弱化了科教节目的地位,甚至取消了节目的播放,比如央视的《公众与科学》节目已经被淘汰,从而把优质资源留给更能抓住观众胃口的其他类节目上。

(二)“科学搭台,娱乐唱戏”的属性弱化了节目的科学性

故事化是在科普节目逐渐衰落的状态下为力求突破而采用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将科学原理阐释出来,知识与趣味并蓄能够拉近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为了满足人们爱看故事的天性,节目制作者在情节设计上刻意向“故事化”靠拢,并没有将主要精力用在科学知识的讲解开发上,更没有关注节目的品牌建设,致使在“是科学为娱乐添料还是娱乐为科学服务”的问题上出现了矛盾。

(三)形式单一且视觉设计缺乏现代感

科教类节目承载的知识含量较高,多数的科教节目中,科学家们难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均沿袭了说教式的讲授方式,采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讲授科学知识,形式较为单一。同时,电视的线性传播特性以及科教节目在固定时段播放等弊端,致使观众对于快速略过的科学知识无法掌握,多次累积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的坍塌,从而失去观看兴趣。知识问答类、科学实验类、科教讲座类节目虽然向观众传递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由于舞台设计过于呆板、视听语言过于单调、后期制作编辑水平有限、缺乏高科技产品展示等问题,未能让受众体会到未来科技的酷炫性,长此以往难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四)制作团队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由于未形成专业的科普人员教育培养体系,科教类节目的制作人员多缺乏专业的科学知识,其科学传播素养与影视艺术素养难以兼得,对内容的科学性把握不够,对科学传播的规律也不甚了解,这使得节目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得到拓展。在坊间流言四起时,节目难以做到第一时间进行辟谣,即使在选题时紧扣了社会热点,但经过了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流程,新鲜的话题可能变得不再具有时效性。同时在节目中邀请的嘉宾可能因为表达不畅或者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以产生良好的科普效果,以上种种皆容易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三、《未来架构师》: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新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想象力与求知欲,现实生活中有众多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观众,也有关心科学技术对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的观众,这些群体给予了科技类电视节目无限的市场潜力。但现如今众多的电视科普节目由于内容劣质、形式缺乏吸引力而纷纷滑向了下坡路。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未来架构师》节目没有落入故事化的俗套,内容形式大走创新之路,自七月开播以来收获了众多好评。

《未来架构师》节目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观正影视联合出品的首档大型探索互动演讲节目,嘉宾通过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与人生感悟,向大家展示自己对于未来世界的畅想,立足当下去叩响未来之门,以“看见不可见,敢做不可能”的气魄同观众追寻未来的多种可能。

(一)国家级平台支撑,传播影响力大

央视财经频道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媒体,有责任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号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受众的科学与理性思维。作为一档被时代和责任驱使的创新力作,《未来架构师》节目扛起了这杆大旗,虽然身为公益性质的科教类节目,但节目组制片人杨晓晖表示并不会只盯着收视率不放,这个时代需要有人来使科学变得不再冰冷,需要有人来启发青少年对于科学的热情,为每个内心充满好奇与想象的观众打开关于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而这些正是传播者的责任与义务。节目的定位高端,力图通过“知识”与“娱乐”的结合掀起一场认知风暴,以接受度更高的方式、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破除科学冰冷的外壳,让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走向融合。

(二)用户思维,内容为王

《走近科学》作为央视第一档大型科普类栏目,在多年发展低迷的状态下,为扩大影响范围开始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法,收视率虽得到大幅提升,但因节目情节故弄玄虚、科学性不足等弊端为观众所诟病。现如今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人口红利渐隐,流量思维已逐渐被淘汰,只有用户思维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用户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不应将着力点放在如何扩大受众数量上,而是要着力打造更为优质的产品,优化自身的服务。《未来架构师》牢记“内容为王”的铁律,创新性地拓宽了节目的选题视角,涵盖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精准的打造了一档高品质的节目。节目采用极具感染性的演讲方式,同时辅以两种不同维度的互动,一是与现场嘉宾团的弹幕互动,二是与现场观众的300秒快问快答。演讲并不是为了让业界大咖为观众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通过互动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力图激发出关于未来更多的想象。

(三)多样表现形式与黑科技展示结合

节目在舞台设计方面做足了功课,视觉呈现效果颇具动态感与未来感,从高空俯瞰演播室是一个无穷大(∞)的造型,270度的巨大环屏成为了视觉设计的重头戏,其使用的柔性视频条与数控环结合,是在国内的电视栏目中首次应用。节目中高科技的展示也是应接不暇,来自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可将节目全程的演讲者、嘉宾讲述的每一句话实时转换为文字;还有实时追踪系统的机器人“大智”将控制大屏幕的内容,筛选出嘉宾团发送的弹幕信息辅之互动问答。前来演讲的嘉宾们也带来了许多顶尖科技产品,比如人眼摄像机、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些黑科技映射的科技内涵能让观众体会到节目的理性与高深。《未来架构师》制作团队不仅踏踏实实地打造节目内容,在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节目通过视频、文字、道具、舞台剧等方式将酷炫的未来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制作班底优良,打造权威平台

得益于央视财经频道的平台,《未来架构师》起点高,拥有更精良的制作班底与资源。相较于省市级电视台的科教节目,《未来架构师》的内容品质上乘,能够辐射更广的受众面。在娱乐明星占据了综艺节目半边天的环境下,《未来架构师》却逆流而上,成员的专业性使节目更具权威性。节目邀请的演讲嘉宾都是各自领域的代表者、领头羊,包括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等人,参与互动的问答团成员是由科技媒体、科技领域从业者等人构成,在节目组看来这些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造者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明星,他们的研究成果、人生经历与感悟才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电视科普人员教育体制

“科普创作队伍不只存在老龄化、出精品少等问题,科普作家在相当程度上是自生自灭,在国内对于科普创作人员的培养几乎是空白。”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普领域的教育体制沿袭了旧时的传统,在课程安排、专业设置上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割裂,文理分科致使人才仅能够精专某一方面的知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培养出内涵深厚、涉猎范围广、专业技能强硬、跨媒体制作的人才,应当避免出现由于学科设置将知识割裂的现象,要将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跨学科属性的教学内容,破除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融媒体环境下要创新性地增设电视科普专业,以更精准的专业教学,培养水平更高的电视科普节目制作者。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开拓多元化盈利模式

收视率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广告投放,所以收视率一直是电视节目制作者追求的首要目标,同时为了避免科普影视的公益性事业与盈利性目的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继续让科普影视发挥为人民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继续加大对科普影视的资金投入力度,必要时成立相关的基金会为科教影视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应当给予其更优的政策支持,设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舍弃单一的追逐收视率的做法,更加关注网络上科普影视的点击量、微博微信QQ的转发状况以及网友的弹幕评论与跟帖点评等,给予电视科普节目更优的发展环境。

同时电视科普节目不能只依赖政府的资金扶持,应当积极地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开拓多元化的盈利渠道,为节目的发展筹措资金。在这方面电视科普节目可以学习果壳网的盈利模式,首先要保证自身优质内容的稳定输出,其次通过图书出版、售卖衍生品、科技服务等方式扩大自己的资金来源。

(三)选题契合热点,平衡科学性与娱乐性

为了输出更为优质的电视科普节目,让观众“愿意看、想看、爱看”,“讲好科学故事”是必须要把握的。讲好科学故事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内容,二为形式。在内容方面要紧密契合社会热点事件,把握事件的时效性,向观众在第一时间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启发其对于科技内涵的思考。例如针对2007年的“嫦娥奔月”,央视科教频道特别播出《中国探月》,据统计新闻并机播出的总收视率达3.23%,比10月份其他时间平均水平猛增73.7%。这些数据表明电视科普节目在选题上紧紧契合社会热点,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兴趣使其产生认同感。同时在内容的选题上要保证科学知识严谨、逻辑结构合理,应当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员把关节目的内容,保证其不出现漏洞。“讲好科学故事”的另一方面是要做到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可选择演讲、评书等方式拓展电视科普节目的形式,同时要平衡好科学性与娱乐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科学内涵置于首要地位,多角度挖掘其内在的趣味性,可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与镜头语言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张力。画面好看、故事好听固然重要,但不要本末倒置使形式大于内容,科学性才是电视科普节目的重头戏。

(四)增加新媒体技术在电视科普节目中的应用

如今的观众早已厌恶了原先电视科教节目中老套的舞美设计、单一的节目流程、说教为主的方式,观众期待在具有科普性质的节目中看到一些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花样。现如今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许多高端的新媒体技术在其他领域得到了较多运用,电视科普节目可以将这些黑科技搬到现场进行展示,拉近观众与高新科技的距离。在演播厅的舞台设计上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配合灯光、音响等设施来打造更具沉浸感、现代感的录制现场,也可配套更便捷的体感设备辅助观众与嘉宾的实时互动,同时还可运用微距摄影、高速摄影、3D打印技术、三维动画等手段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已经适应了新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视觉震撼,电视科普节目若想避免观众流失,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增加新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运用。

五、结语

电视科普节目作为科学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出现了节目的稳定受众数量少、观众满意度低、收视率难以提高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电视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科普节目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要迎合受众的需求,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的节目内容,让观众体味到电视科普的智慧与乐趣。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电视科普人员教育体制;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开拓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选题方面要契合社会热点,同时需平衡好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最后为了提高节目的吸引力,要增加新媒体技术在电视科普节目中的应用。以《未来架构师》为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以创新性的内容以及极具现代感的呈现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电视科普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不论是面对现如今的新媒体冲击还是万物皆媒的时代,电视科普节目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乐琦,鞠超.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进程与途径探索[J].科普研究,2012(01):62-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6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85-86.

3.罗雪.科教类节目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加油!向未来》官方微博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47-49.

4.徐小立,秦志希.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2):16-19.

5.许爱林.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J].电视技术,2015(06):80-83.

6.付萌萌,何丹.中国科普影视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借鉴国外影视作品《生活大爆炸》、Discovery[J].科普研究,2011(S1):50-55.

7.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8[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171-172.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