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9

试论媒介融合的组织框架建构

——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为例

2019年12月26日14:10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此文为201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1.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和渗透,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便开始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整合与融合的问题,直至2004年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1]从国外引入,学术界才开始出现对于“媒介融合”的学理性研究。2010年“三网融合”试点和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国媒介融合的学术研究才得以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学界围绕媒介融合所开展的研究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全方位态势,但其中基于媒体组织框架建构的媒介融合研究却相对缺乏。

媒介组织融合是指传媒组织在所有权、内部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笔者通过对文献主题与内容、关键词的研究分析,发现相关媒体组织结框架建构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传统媒介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媒介融合环境下,当前媒介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无法适应新环境的需求。以傅平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我国主流媒体的组织架构以纵向分权、横向分工的科层制/官僚制组织架构为主,这种职能型组织架构存在决策缓慢、延误战机、协调困难、协同合作不够、整体责任划分不清、频道和部门间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因此导致组织与战略变革进程缓慢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2]也有部分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管理效率不高、权责利不对等问题。[3]石莉萍也在其文章中指出传媒企业组织结构存在机械僵化、缺乏创造力,各自为政、缺乏合作,适应性差、成长缓慢等弊端。[4]刘庆认为现有报业机构的组织架构不支持融合转型和变革有三方面原因:稳定的架构和流程与转型战略不兼容;现有考核标准、激励机制不利于转型;大部门、大中心制产生割据。[5]

以上对当前媒介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的批判,多为对现象的指正,对更深层次的媒体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弊病的批判和认识还不足。

1.2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的路径和趋势

在媒介融合环境之下,针对传统报业、传媒集团的组织结构变革,学者们提出了变革的路径和趋势分析,这部分的研究既包括案例研究,也包括理论性分析。

杨琳和黄蓉认为组织变革必须适应传媒业发展形态,组织变革应以传媒战略为核心、符合传媒业的特点,因此提出传媒业组织结构应引进“敏捷型组织”这种模式。[6]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徐熙玉认为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和组织再造的着力点包括进行管理再造和流程重组,建立分权型、板块式、扁平化组织。[7]也有学者建议引进项目化管理,建立适应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结构。[8]

关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的路径,学者陈卓曾提出媒体组织重构路径的关键步骤是项目团队运作与组织虚拟化,并指出媒体组织重构的权变路径是从过渡性部门到全媒体融合平台。[9]周起歧则指出组织流程变革的关键在于搭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以及建构扁平化、柔性化、拟态化以及团队化的全媒体组织结构。[10]陈薇和吕尚彬也探讨了报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路径:打破传统事业部制和层级式结构;搭建融合新闻生产组织结构;探索无边界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大跨度横向一体化、虚拟化和柔性化。[11]

学者与业内专家关于媒介组织融合的趋势也形成了较为相同的意见,谭云明认为传媒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趋向扁平化,即缩减管理层级的内部管理“扁平化”;二是虚拟企业成为普遍形式;三是无边界组织或网络型组织。[12]阮璋琼和尹良润认为媒介融合使得报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转型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总体趋向。[13]吴峰认为媒介融合促使传媒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传媒集团将以业务流程构成组织单元,组成团队式、网络式、项目管理式的无边界组织。[14]

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研究方向也产生了不少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案例研究,鉴于本文的案例研究为上观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故笔者总结了近几年学界中以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为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来自上海观察融媒体工作室的尤莼洁以从业者的角度讲述了上观数据中心基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结合全新的表达方式,找准与互联网传播的契合点,打通内容、设计、技术等多重链条,在传统媒体内部生产出更适合互联网阅读和差异化分发的优质融媒体内容的尝试。[15]甘恬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详细分析了解放日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组织架构的“柔性再造”,明确“上观”为“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主阵地,将上观的各大栏目作为报社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单位,重新界定内容生产的流程和职责,将各大生产要素柔性组合以进一步激发解放日报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6]解放日报副总编马笑虹回顾了解放日报实施战略转型的几大要点:一是“深度融合,整体转型”需要依托传统媒体中生产优质内容的主体力量,赋予其新要求、新能力,将“主力军”转移至互联网“主阵地”;二是转型改革既需要转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也需要转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三是明确战略转型是持久性行为,只有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话语权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17]

关于媒介组织结构变革与融合的案例研究是否具有代表性、相关经验能够推广在目前看来仍有待检验。

1.3媒介组织结构融合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尽管媒介融合已提出多年,但我国仍有大部分媒体未能在组织结构融合上有所突破,因此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

皮泽红对传统纸媒转型的瓶颈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大部分报社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但还无法建立起符合融合发展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因此大部分媒介融合没有触及深层的管理体制问题。[18]纵观全局,媒介融合引入国内十余年,学界在困境与对策分析上收效甚微,当前关于媒介组织结构的困境研究中切中主题与实际困境的少之又少,对媒介组织结构变革与融合的现实中面临的多方困境认识不足,相关对策研究存在正针对性不高、实操性不强等问题。

通过对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缺乏组织框架构建视角,缺少更为明确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未来的研究可更多地关照媒介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力机制,加强组织融合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产学研相互联合,进一步推进媒介组织架构融合的实践与理论发展。

2.上观新闻媒介融合实践简析

2.1上观新闻发展历程回顾

上观新闻APP前身为“上海观察”,是由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新闻阅读客户端,也是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第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产品。2014年上线初依靠报社采编资源优势,内容以原创和独家为主,收获多方好评,同时依靠组织资源优势,建立了以上海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群体为主的核心用户群体。上线初期的“上海观察”采用付费阅读方式,以行政优势加市场化方式结合发行推广。在此基础上,2015年其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扩大自采稿件、加强管理运营,逐步向免费下载的新闻客户端目标过渡。

2016年3月1日,根据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部署、指导,解放日报按照“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目标,实施“一支队伍、两个平台(解放日报、上观)”的一体化运作,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同时向上观和解放日报供稿,实现报、网采编链无缝衔接、24小时全天候的融媒体内容生产。[19]以“上海观察”为标志,解放日报率先走出了传统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一步,成为全国省级党报转型发展先行者。

时至今日,上观新闻在媒介融合实践之路已走了整整5年,作为上海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背景下,对组织架构改造的一次重要探索,其打破原有采编系统,构建扁平化新型组织结构、全面革新内容生产流程和管理机制,开拓舆论新阵地的同时巩固传统阵地,着实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2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组织架构现状

目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一支队伍两个平台”,即同样的一支生产队伍,同时供给解放日报纸媒和上观新闻网媒两个平台。

在组织架构上,取消“部门制”,改为“频道制”,下设栏目,栏目通过竞标产生,推行栏目主编负责制,主编具有审稿发稿、策划运营、人员调配、稿酬分配等权力。

在采编力量上,将所有采访人员迁入上观新闻,报网采编链无缝衔接,鼓励一批优秀采编人员回归采编一线,不当“主任”当“首席”,形成行政和业务的双向有序流动。记者做到24小时在线,随时待命,新闻发生后马上采访发稿,从原来只懂得采和写,到现在已经掌握采、写、编、拍、播等全媒体技能。

2.2.1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频道制”改革现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除北京记者站、支部生活、报刊文摘、发行中心和后勤、夜班外,形成了“3+9”的格局。

 

所谓“3”,即3大中心,具体为编辑中心、视觉中心和运营技术中心。视觉中心负责所有的图片、视频生产,运营技术中心协同融媒体工作室,负责融媒体新闻的生产、技术的指导和运营方向的把控。其中,融媒体工作室位于C楼2层,技术同样位于C楼2层,并拥有一间单独的小房间,而运营位于B楼4层。所以,根据地理空间的布局,主要采编频道基本上集中于C楼2层,运营与采编频道存在一定距离。

编辑中心包括了文字编辑和图片编辑,其中,总编办是所有频道直接对接的对象,除了各大频道的主任和各大频道子频道的主编拥有上观新闻平台的直接刊稿权外,其余稿件,尤其是需要推送至上观新闻APP首页的稿件,都要经过总编办的审稿、修改才能够批准刊发。大致而言,上观新闻的刊稿流程如下图所示。

 

而所谓“9”,即9大频道,具体为政情、财经、区情、城市、文化、天下、互动、视觉和活动。他们各司其职,同时肩负着上观新闻APP的推送工作和解放日报纸质报刊新闻的生产工作,具体分工为:

1. 政情频道

下辖“观见、伴公汀、@康平路、李强一周、直通200号、港澳台、法治、时评、韩正一周、十二公民、反腐记、军事前哨、北京来信”子频道,专门刊发与政治动态有关的新闻报道,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2层。

2. 财经频道

下辖“市场解码、财经连线、公共空间、产业观察、金融区块链、创客驿站、上海老字号”子频道,专门刊发与财经和企业相关的新闻报道,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2层。

3. 区情频道

下辖“区势微头条、前沿风、浦江眼、上海屋檐下、郊野笔记”子频道,专门刊发与上海各大区有关的新闻报道,由对应条线记者进行采写,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A楼3层。

4. 城市频道

下辖“微观上海、教育在线、医声医事、运动+、创新之城、任我行、海上医聊、海外惊奇、中产话题”子频道,不同于其他频道,这个频道文章风格可以比较休闲娱乐,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2层。

5. 文化频道

下辖“海上记忆、文化观澜、文艺清单、朝花时文、徐芳访谈、上书房、非虚构、着调青年”子频道,其中“非虚构”由于功能定位与天下频道的“原点”相仿而停止更新。该频道风格较为文艺,主要偏向文化类的报道,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3层。

6. 天下频道

下辖“世界观、舆情、原点、上观访谈、思想汇、上观学习、华东局、纵深、互联网观察、时政纵览”子频道,同样风格较为休闲娱乐,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2层。

7. 互动频道

下辖“上海辟谣平台、民情12345、公务员论坛、灯下漫笔”子频道,其中“上海辟谣平台”点击量较高,会发布大量的辟谣信息,帮助市民朋友雾里看花。整个频道类似“读者信箱”,目的在于架起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让上观新闻更接地气。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C楼2层。

8. 视觉频道

下辖“大视界、见识录、图数图说、艺术范”子频道,以视觉图像呈现为主,并且负责对其余8个频道视觉元素需求的满足。近年,视觉频道也逐渐开始突破传统的图片、视频的局限,开始向漫画、手绘、信息图等可视化方向拓展,并且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开通了直播业务,在今年8月份“温比亚”台风的直播报道中,上观新闻共吸引1862083人次参与,排名8月13日至8月19日全国媒体直播周榜次席,仅次于央视新闻七夕直播。频道位置于解放日报社A楼3层。

9. 活动频道

下辖“论坛、公益、扫描新街镇、迪士尼朋友圈、企示录、一起来、读者俱乐部、微信排行榜”子频道。活动频道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改革改版的最直接体现,在以往,媒体主要负责采写和报道,并不会承担相关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但是在2014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开设活动部门,承接相应活动的策划、执行、广告和报道,并与解放日报广告中心通力合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2.2.2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融媒体运行现状

融媒体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李良荣教授认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20],在这个过程中,多功能和复合型的媒体逐渐成为了新闻生产的主力,换言之,媒体融合意味着打造融媒体新闻,将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更多的向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图甚至是动画、动漫的结合。

但是在实际的新闻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于上观新闻APP的调研,发现其中常用的媒体报道手段仍是以文字、图片配合为主,少有报道结合了视频的元素,融媒体的新闻报道较少,尤其在专题报道中,几乎仍然是以文字、图片结合的报道。虽然上观新闻APP上已经开通了直播,且直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版面布局上,直播仍然是以独立形式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助推上观新闻融媒体的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现状究竟是怎样的?组织架构的改善是否真的像明面上一样,实现了改革,达到了改革的效果?根据访谈和实地调研,可以得到如下的现状分析情况:

就优势而言,首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转型是有政府支持的融媒体转型。在2014年1月1日,上观新闻成功上线,这背后是上海报业集团转型升级、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所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转型能够得到许多其他媒体融媒体转型所不具有的优势。

其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转型的确取得了成果。从2016年4月到2017年底,由融媒体工作室牵头,上观新闻推出了融合视频、音频、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产品共50多个。这对于一家肩负意识形态工作重则的党报而言,实属不易。

最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转型,尤其是伴随着其中的组织架构转型所诞生的活动部,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面,活动部的设立实现了资源打通的作用。办一场活动,需要的不仅是活动的落地和执行,更需要文字报道、视频报道、H5造势、直播甚至是游戏的打造。所以,活动部门的出现使得上观新闻的团队资源实现了合作共进,各部门资源形成汇聚,共同打造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活动部实实在在为上观新闻实现了增收,融媒体的打造也实实在在为上观新闻带来了流量,这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实属不易。

但是,在成绩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组织架构改革较为拘泥形式,部门打通情况不尽人意。出于事业单位流程的管理,尽管组织架构实现了改革和调整,并且有三大中心统筹,但是如果要实现各部门资源彻底打通,还存在一定的隔阂。若需要完成一次融媒体报道,往往需要进行相应的申请、报备,由领导和各部门进行统一的资源调动。这就使得融媒体报道的自发性存在不足,优势资源往往不能得到集中,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出品优势融媒体报道。在这个过程中,活动部因为其特殊的性质成为了各部门打通的试验田,但在其他部门,往往是记者需要成为“全能记者”,采写编摄需要样样精通,这对于记者的要求和工作量是一个较大的提升。

第二,在组织架构无法充分打通的情况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融媒体生产面临较大人才的缺口。目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尽管打造了三大中心,但是除编辑中心拥有大量传统媒体转型专业人才、视觉中心拥有30名左右的精干队伍外,运营技术中心存在较大问题。媒体的融媒体转型与技术和运营息息相关,运营解决的是“用户的需求”问题,技术解决的是“我们能实现怎样的新闻生产”的问题。换言之,运营技术中心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的指引下,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虽然引进了相关的人才,但是仍然存在技术人员不够专业、后台问题较难解决、产品研发技术外包、运营数据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以实战经历为例,2017年人社局曾想利用上观平台研发“大学生毕业心愿树”小游戏,仿效“蚂蚁金服”。但是小游戏的开发无法由本公司技术后台进行研发,而必须进行外包,周期至少3个月,最后计划只能流产。

同时,融媒体生产存在困难。一方面,由于组织架构的隔阂,这就要求记者成为“全能记者”。但是,“全能记者”和“样样精通”存在差异,更何况记者大部分都是从传统纸媒生产中转型而来。虽然在实际报道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也与其他媒体进行了合作,由其他媒体进行图片资料的提供,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更多的基于记者的私交和行业的同理心上,并不是集团合作之间的打通。

另一方面,融媒体自身生产存在困难。融媒体大屏在平时使用率较低,并不能好地指导生产。同时,如“雪崩”一类的成熟融媒体报道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目前所存在的空白,尽管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已经开始制作了数据新闻、信息图,但是成熟数据新闻依然较少,信息图的生产也更多停留在初阶,版面的变化仍然不足。这背后归根结底,依然是专业化的人才较少。

第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组织架构空间布局上存在问题。一般而言,媒介融合追求一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各部门资源需要得到快速的流动,而其中,指导方向性的和提供基础支撑的运营和技术部门应该成为最常联动的部门,方便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略调整和产品修正。但是可以看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技术部门依旧更加偏重于传统后勤组织,并在空间布局上与运营中心存在距离。同时,尽管运营中心也有专属的技术人员,但是操作更多局限在了上观新闻稿件刊发后台的权限管理上,进一步深化的功能研发仍然依靠外包。

在这里,需要看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目前所处的位置为严同春住宅,是一栋历史保护建筑,承载空间有限,采编频道在一个楼层上聚拢存在现实问题。但是,这种空间同样指的是网络虚拟空间。虽然中央厨房的打造存在困难,但是至少需要有及时沟通反馈的机制。这一点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存在一定局限。

第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缺少对于社交的重视。唐绪军认为,媒体融合最本质的改变是受众地位的提升[21]。换言之,如何积极调动用户的参与感,激发社交的欲望是最为关键的。但以传统媒体的思路进行“+互联网”,归根结底不是“互联网+”思路,这种旧酒装新瓶的举措使得用户依然与媒体存在天然的距离感,从而减少了媒体的使用。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平台上,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用户的重要性,并通过组织架构的变动,逐渐在纪律允许范围内生产用户喜闻乐见的新闻和活动,但是这种趋势仍然没有扩散到社交领域,还属于单向度的传播,这同样也源自在组织架构改革中,尽管出现了“互动频道”,但是缺少与技术的结合和开发,以及运营针对性的指导,用户沟通渠道仍然存在问题。

3.问题与趋势

3.1上观新闻媒介融合实践的优劣势分析

在访谈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到了关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媒介融合实践的初步材料。对于其优劣势进行进一步系统的梳理,可以得到相关深层的分析。

3.1.1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融媒体发展具备的优势

作为顶层设计推动之下的产物,同时具备来自解放日报社的人才与资源基础,上观新闻融合发展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在此基础上,从“组织架构”层面入手,解放日报将“上观新闻”作为主阵地,进行了媒介融合的多次尝试。

第一,上观新闻是顶层设计、政策推动下的产物。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2]上观新闻作为传统党报解放日报推动新媒体项目的第一次尝试,其本身便是在中央顶层设计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2015年10月,按照市委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改革要求,解放日报社制定改革方案,决定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其旗下的“两大产品”解放日报和上海观察,一个要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另一“上海观察”(后改名为“上观新闻”)要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

可见,上观新闻正是在顶层设计、规划引导、政策制定与支持之下,解放日报进行深度融合的时实践,其从产生之处便天然享有强大的资源配置优势与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上观新闻拥有既有的组织资源优势。

上观新闻作为解放日报承载之下的融媒体实践项目,天然配备有来自解放日报社的优质采编队伍和丰富的稿件资源,这使得上观新闻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内容生产上的原创性与高质量。在部门划分上,进入“融合一体化”阶段的解放日报社设定了新组织架构,分为政情、财经、区情、城市、文化、天下、互动、视觉和活动,即前文提到的“九大频道”。

通过组织架构上的编排,上观新闻实现了与解放日报采编团队与媒体资源的共享,供给解放日报采写的稿件经过重新编排后发布在上观新闻APP上,这一方面保证了上观新闻稿件的充裕。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版本的内容编辑常常是稿件作者本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观新闻生产的优质化,保证了新媒体平台运营团队的媒介素养与专业化。

第三,上观内部重视融合发展并进行了多次尝试。

自2014年上观新闻上线以来,解放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开始融合转型改革,进行了多次有力的探索,集中体现在媒体组织架构上的转变上。一方面,报社将原先的“部门制”取消,改为“频道制”,频道下设“栏目”,栏目通过竞标产生,成为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单元。“栏目制”改革体现的是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同时也使采编人员的角色意识从被动转为主动,“我的栏目我负责”,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强[23]。

另一方面,采编流程上的“网络优先”也使得上观拥有了首发权。这样的改革探索之下,上观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融媒体作品,如《上海24小时》短视频,H5作品“《人民的名义》中我是谁”、“用放大镜看大英博物馆文物细节”,融媒体产品《4月23日海军节,航母领衔海军五大兵种齐亮相》《68年前的今天,解放上海的是二野?三野?还是四野?》等,均成为了获百万点击量的网络爆款。

3.1.2上观新闻融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需要看到的是,上观新闻的媒介融合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基于宏观角度而言,融合受政策力量推动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纪律的束缚,导致一些新的想法无法落地,融合步履缓慢。另一方面,与优势一样,目前融合最大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中观层面的组织架构上。

首先,部门间的隔阂导致效率低下。

栏目制的初衷是想要激发解放日报内容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的新闻生产中,这种积极主动性体现得却并不明显。

第一,尽管调整后新的组织架构以“栏目”为单位进行扁平化运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栏目主编—频道总监—副总编”的三审流程仍然必须执行。一些特别重要的稿件,比如重要言论、重大时政类报道,还需要总编辑审签。[24]即使是普通稿件,同样需要经过“栏目主编—总编办”的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观的内容创新,同时也降低了生产分发效率。

第二,在融媒体生产上资源的自发调动与集中还不够明显,各部门之间无法完全打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融媒体报道为例,进行一次融媒体报道通常需要进行相应的申请、报备,再由领导和各部门进行统一的资源调动。此外,如前文所述,空间位置的区隔加上及时沟通反馈机制地缺失使得融合新闻的高效生产较难实现。

第三,栏目之间未形成有力的支持与配合。栏目制原本是要为跨频道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但是实际通过跨频道组成栏目小组进行合作的生产实践并不多。另一方面,改革后的增加到的60多个栏目各自的实践可能对“上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分流。例如政情频道下开设的独立公号“伴公汀”,其生产出的内容供自身平台发布使用,公众号阅读量整体高于上观新闻与解放日报公众号的阅读量,从整体布局而言不利于报社倾全力打造上观新闻的融合发展。

其次,技术团队未能发挥生产核心力量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25]。

纵观上观稿件整体的发布情况,可以发现“文字+图片”的组合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呈现方式。在解放内部,建设好的全媒体平台和全媒体服务新闻评稿平台系统的使用率并不高。上观发布稿件会通过自己的后台,稿件发布过程中需要涉及到技术人员的部分通常只有排版中所遇到的后台问题。

其原因在于,技术团队未能在新闻生产中发挥核心力量。在报社内部,作为中坚力量的仍然是以往的采编团队,而融媒体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未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操作与运营中,技术人员并未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而更多只是作为“后勤”来保障新闻的顺利生产与分发。技术团队的边缘化导致其不能够为媒介融合的深度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也是上观难以出现“井喷”式爆款融媒体作品的重要原因。

3.2以组织架构为突破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发展建议

由此,上观新闻如何以组织架构作为突破点,进行媒体融合的实践,是本文的核心要点。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当前的数字化趋势以及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BBC的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案例的成功经验,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3.2.1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融媒体品牌

媒介融合应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个性鲜明地发挥应有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报纸要办得像报纸,回归精英,走“深度”之路。[26]上观新闻作为解放日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主阵地,应最大程度发挥解放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的原有资源与人才优势,打造权威的新闻报道形象。目前,尽管上观栏目众多,但模块繁杂,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形象。未来,上观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成为人们阅读新闻或寻求某一类新闻的第一落点。此外,上观的发展拥有上海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可以借此更大程度地引进人才、实现创新性的独家报道。

3.2.2加快部门联动,让资源高效流通

组织架构上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扁平化运作方式的搭建,激发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审稿流程的复杂,使得媒介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彻底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由于九大频道和各部门所在地理位置的存在区隔,这就让一套及时并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出现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搭建完成的全媒体平台和全媒体服务新闻评稿平台系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应用于上观稿件的编辑与上传过程之中。此外,频道之间应加强以“栏目”为轴心的合力运作,实现项目制的资源聚合,最大化发挥“项目制”的优势。

3.2.3强化技术作为生产的中坚力量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技术需要发挥与内容同样的核心作用。而在上观新闻,技术团队并未成为从新闻生产中的中坚力量而发挥作用。面对这一现状,上观新闻需要转化只以采编人员作为主力军的思路,重视技术要素在具体新闻生产中的融合与支持。一方面,引进技术人才,实现自身技术团队对系统和网站的直接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以技术为主导的融媒体新闻作品的生产,发挥融媒体工作室的潜力。上观新闻整体转型之后成立的融媒体工作室是为了更专业地深度开发记者采集的图文、音频、视频等信息原材料,探索数据新闻等全媒体产品的制作。其目的在于,一有产品开发需要,工作室的负责人能迅速在视觉中心以及其他各部门物色合适的援军来参与。在具体融媒体的实践中,可以更多发挥融媒体实验室的作用。

3.2.4转变思维,拥抱数字化趋势

媒介融合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如何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转移到互联网上,这仅仅是浅层次的数字化;而是要探索数字科技对于新闻业整个生产流程、营收模式以及在传受关系上的突破,以形成数字化思维,进行数字化蜕变。[27]当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仍然停留在新闻产品的“相加”和“相融”,以及组织架构上的初步联动,即还止步于“+互联网”的层面上。而彻底的媒介融合则需要树立基本的用户思维,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服务于融合的方方面面,实现“+互联网”思维向“互联网+”转化。这就要求上观新闻在组织架构上不仅有内部“栏目制”的联动,还应该出现以“栏目”的对外打通,更多关注用户体验和互动。

3.2.5逐步尝试,做到宣传纪律与市场化的平衡

注意力是当下最稀缺的资源,换言之,要获得注意力,就必须要走市场化的路线,满足用户的需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拥有大量的人才,并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转变,但是无论从生产、审查,还是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依然是党政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这就使得生产的产品仍然是“喉舌化”的产物,并非党政与市场的统一的产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实现了较大的突破,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年末实现了改版,这都是党媒对于市场化的新尝试。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要利用好自身的人才队伍,进行进一步的尝试,与市场逐步接轨,做真正同时具有用户欢迎度和正能量的产品。

4.总结

纵观全文,可以看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是喜忧参半的。对于党媒而言,目前实现的突破是可见的,但是这个步子能否再迈大一点,是否能够更接地气一点,能否再市场化一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从组织架构上而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尝试更多是一种带有形式上的运作,具体的内核仍然是传统的“老套路”,“旧酒装新瓶”在新时代媒介融合的尝试中并不可取。在这背后,思维意识仍然是要负最大责任的。“+互联网”的态度以及被无数传统媒体转型的失败证伪,最为关键的,是要真正利用好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做到“互联网+”,并做到资源共享。

这种资源共享并不仅仅是解放日报社内部的,更是与文汇、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的。同属于上海报业集团,文汇报的优势在于文化,新民晚报的优势在于市井与副刊,而新闻晨报虽然略微式微,但是其“周到”APP的实践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新木桶原理”,充分取长补短,进行真正的融合生产,集中优势资源,那么势必能够取得成功。

归根到底,媒介融合要真正做到媒介融合。党政和宣传纪律是底线,最为关键的是要打好手中的牌,寻求纪律与市场的平衡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媒体融合发展要增强针对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要善于设置议题,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把握好时机、节奏,把握好力度、分寸,要加强国际话语权,转变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是适用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指导意见,更是适用于全国媒体媒介融合实践的指导意见。

5.参考文献

1.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01):80-82.

2.傅平.从科层制到虚拟柔性组织——中国新闻传媒组织变革的新思路[J].社会科学.2005(02):112-118.

3.向志强.给媒介集团组织结构开处方[J].传媒.2006(7):42.

4.石莉萍.对传媒企业组织架构变革的探讨[A].湖南省经济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452-453.

5.刘庆.融合环境下媒体组织架构的调整与响应[J].中国记者.2014(10):48-49.

6.杨琳,黄蓉.传媒业组织变革的理性分析[J].当代传播.2005(06):4.

7.徐熙玉.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和组织再造的九大着力点[J].青年记者,2005(2):17.

8.李兴.传媒集团项目化管理及其组织结构研究[J].商业时代.2007(24):106.

9.陈卓.试论媒介融合进程中媒体组织重构的路径[J].国际新闻界.2010(4):95-98.

10.周起歧.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集团的组织变革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1.

11.陈薇,吕尚彬.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路径[J].当代传播.2014(4):59.

12.谭云明,包国强.传媒经营管理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76-78.

13.阮璋琼,尹良润.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流程创新[J].东南传播.2011(11):9-11.

14.吴峰.传媒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37.

15.尤莼洁.上海观察融媒体工作室:新技术新应用生产优质融媒体内容[J].传媒评论.2018(03):18-20.

16.甘恬.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J].传媒评论.2017(02):14-16.

17.马笑虹.融合,脚步匆匆 转型,还在路上—解放日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实践.中国报业.2017(19):18-20.

18.皮泽红.中国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的瓶颈及其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2014(03):96-104.

19.解放日报.更快更宽更深,上海观察新版上线 解放日报同日改版,打造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精品党报[EB/OL].新华网,2016-03-01 03:47:47.

20.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闻记者,2014.08:16-20

21.唐绪军,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思维下全球新闻编辑部转型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4.11:05-09

22.刘奇葆.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3日 06 版.

(作者信息:王崟欣、俞宏浩、许凯豪

三人均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硕二年级学生)

(责编:段佩伶(实习)、唐胜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