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大2019

人民网网络音频生态域的构建

——基于媒介生态学研究

徐阳
2020年01月16日08:49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切入视角,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网络音频在新传媒时代下的运行逻辑,发现其呈现出与媒介生态城堡建筑结构较为近似的内涵,便以此为底,勾勒出网络音频的生态框架:多维场景接触、双轨生态闭环、用户专业生产。研究引入“场域”概念,解析人民网在网络音频生态域中的构建路径:态位明晰化,错位竞争拓展空间;音声可视化,多重影响强化联动;传播游戏化,调和矛盾增添趣味。

关键词:媒介生态;网络音频;场域;人民网

人类发展史上蒸汽动力到电气革命再到信息时代的三次跨越已人尽皆知,而产业升级和社会流转的深刻变革无一不因技术而起。“技术通过对不可见的能量和元素的利用,使自身形成一个个“力”的漩涡,开始重构现实与社会。”①在生态环境扑朔迷离、文化工业日益严重的当下,人们逐渐从技术拥有者所带来的狂喜中回归清醒,重新审视新兴技术对于人类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种种颠覆,不断反思技术与人在主客体位置间的微妙关系。延展到媒介领域,技术演进构成的媒介因子作为媒介的微观生态与外部环境构成的媒介宏观生态,受制于自身发展和关联互动中产生的冲突,重压之下被迫进入自然选择过程,失衡、恶性竞争、力求经济效益的“黑色生态”开始蔓延。在此背景下,网络音频内容部分存在价值观低下、涉黄涉暴、品质低劣、语言失范、娱乐至上等问题,网络音频生态域的构建迫在眉睫。

一、 媒介生态学研究阐释

“生态学”一词由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1866)率先提出,起初他把研究焦点放置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上。20世纪30年代之后,该理论开始扩散到其他研究领域,经过跨学科的“人文转向”,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得以初定。“媒介生态学是对符号、媒介、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②

1、媒介生态作为拟态环境的研究

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率先对科学技术文化体系进行批判,媒介生态的雏形开始诞生。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创建了“媒介决定论”,英尼斯关于“时空偏向”的研究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论述认为媒介的改变打破人类感官的均衡,突出了某个或某些感官,造成时空的改变,从而构建了新的环境,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尼尔·波兹曼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他认为“媒介生态学是考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理解、情感与价值,以及我们如何就媒介促进或妨碍人的生存状态采取对策。”③在尼尔·波兹曼的努力下,媒介生态学基本成型。此后,乔舒亚·梅罗维茨、大卫·阿什德、梅棹忠夫、林文刚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媒介生态作为环境的研究。这一类研究集中于媒介与社会和人的互动研究、时空域下的媒介研究、媒介变革影响研究等方面。

2、媒介生态作为虚拟空间的研究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媒介的意义不在于促进了所谓的虚拟实境,而在于建构了真实虚拟,虚拟实境是一种人工手段造就的真实幻觉空间,媒介在这个多媒体生态文本里吸纳了所有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空间发生了偏移,一切现实在感知上都是虚拟的即真实虚拟。尼葛洛庞帝认为在虚拟空间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满足娱乐目的的媒介。鲍德里亚认为媒介生态不仅表现日常,而且建构和界定着人类社会,他将媒介生态看成虚拟现实。这一类研究集中于虚拟空间下媒介的运营规则和传播规律的论证,偏重于娱乐价值的发现,但传播伦理的研究尚未完全开掘。

3、媒介生态的国内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肇始于上世纪8、90年代,且原创匮乏,大多集中于译介西方著作中所阐释的学科框架。中国台湾地区学者臧国仁提出了“社会相对论”,主要论证传播生态中政治和经济条件对媒介的影响。邵培仁通过探析社会、自然、媒介与人生态关系,归纳出媒介生态的研究内容、原则、规律和观念。此外一些研究多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进行传播学问题探讨,不乏学术和实践价值,但角度稍显单一,学理创新不足。

二、理解框架:基于媒介生态城堡结构

1987年生态学家欧·扬诺斯基提出了生态城概念,其中自然、技术和人充分融合,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人的主动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模型。邵培仁在此基础上首创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媒介生态城堡”包括媒介所具备的自然地理层、媒介功能层、生态意识层等内容。以建筑结构为理论依据,不难发现人民网在网络音频产业中所表述出的生态框架。

1、自然地理层:多维场景接触

按照邵培仁的观点,自然地理层存在大量人造的物理空间,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与再设计,推动城堡内生态因子走向开拓和平衡。传统广播行业是典型的媒体装置与物理空间的绑定,网络音频则打破物理空间束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触媒行为在时移和位移状态下展开。伴随生活节律的差异性,裹挟丰富媒体资源的加持,触媒特征表现为片段化、个性化、多元化,传统线性直播流逐渐失去传播独占地位,用户喜好在不同场景接触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情境适配程度越来越高,可分为期待适配和呈现适配。期待适配是指由于用户所处不同场景所造成的需求期待的差异化,例如,人民网通过云计算和智能大数据实时更新音频号内各节目的收听数据,通过性别比例、喜好特征等分析,从而对受众接收的界面进行板块的细分和推荐。呈现适配主要体现在不同场景还原上,通过网络音频+AR+场景植入的模式,塑造出立体动态的场景弥补听觉单一渠道的不足,人机交互特性更是将时间叙事扩展至时空共同叙事。

2、媒介功能层:双轨生态闭环

媒介产品偏向于精神性,将产品生产链细化,需要经历的流程是这样的:原材料采集、购买、交换,到产品加工上的设计、包装、美工,再到产品传递、销售、交换,最后是互动、反馈、总结。网络音频业与传统媒介产品单一型生态闭环不同,它是一种两个闭环交叉的模型:通过平台媒介,生产者从音频内容生产到上传审核再到平台代管;消费者从免费下载或购买产品到转发、评论等互动沟通再到参与内容制作。两个闭环产生的交集则有第三方平台扮演协调角色,增进理解、化解冲突、优化产品。双轨生态闭环生发了涟漪效应,上游加大与独立公司和自媒体合作,着力打造分众化、小众化以及个性化内容生产环节;下游与横向行业进行交融,通过与图书出版、文化旅游、教育娱乐等行业的深度结合,沉淀优质内容、完成二次变现,探索三轮变现。

3、生态意识层:专业用户生产

媒介生态城堡中,居民的认知和行动直接影响媒介生态的建设和维系,邵培仁认为在一系列基础之上,为每个居民提供一切必要的接触机会和技能培训,改变媒介的外在控制为内在控制,促使居民进行更多的自为行为。近年来,某一形式或内容在网络端一经走红,便面临着跟风模仿的趋势,这种“复制粘贴”为主的模式,表现为形式同质化和内容相近化,背后往往隐匿着消费者流失的困境逻辑。如何高效、有序地生产,如何保证消费者产品选择权,如何保持主体生产积极性,一系列问题都指向了媒介生态的建设,只有每个人对于媒介有正确的知行,方能有效应对媒介问题。形成专业用户生产意识或许能够为规避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一方面,通过吸收精英参与创作来压缩草根创作空间,获得黏合消费者和延展专业性的双重效益,例如人民网音频号节目《徽州八记》由总台主持人李羚瑞、安徽卫视主持人任良韵、北大教授俞虹等参与录制;另一方面,在众包理念指导下,个体组成社区来生产内容、交互分享。社区内,成员通过互相帮扶和以旧带新来提升技能。例如,人民网音频号节目《和明星一起读经典》就邀请了王刚、佟丽娅、韩雪、张若昀等录制经典好文并与普通用户录制音频进行合成。此外平台管理者以成立“学院”开展专业培训的形式,扶持生产者的可持续成长,从而助力优质的内容生产。这一举措既提升了专业属性,又保障了IP权益。

三、生态域的构建

新时代技术语境下,智能被广泛应用于传媒产业的各个环节,重塑了传统形态与传媒格局,改变了产业竞争和媒介生态。古典媒体进入了大裂变时代,开启智媒时代已成为业界共识,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各种关系的连接方式不同了。城的概念显然已经无法概括“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④这时,我们应及时做出升维思考——引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场域”概念将在网络音频业的发展中给予更多理论认知。

网络音频业中个体旨趣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录制上传偏好与消费者收听偏好,个体旨趣不仅受个人教育经历的制约,还受社交中形成的认知的影响。在这一系统中,一方面生产者和消费者打破了原有的以组织标签凝结为社会圈层的方式,另一方面又鼓励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以个性化的偏好标签形成大大小小新的子集,这一新的生态现象与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浩提出的“习俗结块”概念不谋而合。在这一生态现象中,域内各要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理清各要素相互关系对于理解生态域至关重要。

网络音频生态域的建设要基于生态思维,由参与方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完成,是个体或社群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目的在于生产有价值的音频商品,以市场做纽带来连接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网络音频生态域给予生产者和消费者强烈的主体性,生态域的框架又对以上成员具有约束性。主体性在个体层面表现为较为稳定的性情倾向,即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 “可持续的、可转换的倾向系统”——“惯习”。惯习是一种表象,它稳定地扎根在人的心智中,对人的认知、判断与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惯习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在实践中遵循惯习的指引。良好的惯习在生态域下形成,社会实践受惯习的制约,生态域借助社会实践与资本对成员施加影响。

人民网面对新兴媒体来自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压力,意识到自身被挤压的境况,集合全力进行技术突破,建设广谱共享平台。资讯爆炸时代令人应接不暇,只有音频,才能担当解放人的双眼的重任。网络音频流动收听的优势符合快节奏流动性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人民网通过音频战略打造内容的归类化和标签化,通过在全平台智能布局音频,实现有限的生产能力与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对接。人民网网络音频矩阵包括喜马拉雅人民网音频号、人民日报app“听·播报”音频专栏、人民网旗下网站的app和各类公众号音频节目,这是一个既开放又独立的系统,系统中的组成成员包括运营商、社群、生产者、消费者等,网络音频平台的运行具有自身的存在逻辑与规则。人民网网络音频内容具有及时性、伴随性、互动性的普适性生态特征,以及短、平、快、归类检索便捷、方便分享、化繁为简的特征。

1、态位明晰化,错位竞争拓展空间

微生物学家格乌司认为:大自然会利用空间将生活习性相近的物种分开,避免它们因过度竞争而灭亡。以此观察网络音频领域,节目形式和内容接近的平台越扎堆,它们对同一个生态位的抢夺战就越激烈。网络音频领域竞争的实质就是生态位的叠合,而取胜的方式是需要自身明确所处的生态位,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通过错位竞争扎根优势空间从而拓展用户空间。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最终获胜,靠的就是孙膑的“错位逻辑”战术,即用己方长处去对付彼方短处,躲避对方锋芒而确立相对优势的一种策略。人民网依托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坐拥权威信息发出主流声音,依托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立足国内、传播世界。通过梳理人民网音频号,可以发现时政要闻类收听量是生活服务类音频的数千倍,《人民网带你听懂两会系列》2019版收听量是2015版的近158万倍。数据变化背后折射出人民网得天独厚的访谈和采编资源,更胜一筹的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未来音频布局重心应放置于新闻资讯领域,抢占资讯市场,注重国家大事与热点片段的抢先语音发布。例如人民网音频号节目《新闻早班车》涵盖要闻、社会、政策、生活四大板块,数条50字以内的短新闻构成了5、6分钟的“信息快充”方式。新闻资讯类音频应用独家和最强时效性来应对腾讯、澎湃、即刻“固定时段发布+一句话语音新闻”的竞争围堵,通过独特性,引关注、辨真伪、生思考。生活服务类音频布局应妥善平衡“有用”和“有趣”两大维度,做好让用户省心和轻松参与的工作。此外,IP原创活动和品牌推广活动有利于提升影响力,与地方媒介平台的合作更是有利于进驻空白市场。

2、音声可视化,多重影响强化联动

在政策兜底、技术支持下,媒体融合这场自我革命正在进行,守正创新赋予了媒体新的发展空间。传统音频与网络联姻已走过数年,广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形成突破时空限制的“广”播。新技术的驱动下,网络音频逐渐跳出当前的产业限制,朝着可视化为代表的多感官刺激的路径发展。例如为了打通连接、增强联动,在音频界面切入画面、弹幕等视觉元素,设置社群评论区及线上互动活动等。可视化为声音传播赋予新的价值和内涵,即为“顺风耳”配置了“千里眼”:呈现、美化、丰富场景,这是一种节目播出形态的创新。但值得警惕的是,音声可视化不是声画并重,声画并重是指声与画互为内容和形式,追求视听形象一体效果。而音声可视化是以声音传播为主,画面、影像为辅,在音频的基础上进行视听结合的可视化探索。

3、传播游戏化,调和矛盾增添趣味

斯蒂芬森认为,传播活动不仅能带来信息传递,还能带来娱乐和休闲,其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换言之,通过将游戏的元素、动力、组件、机制等适配于传播活动,借此引导人们的媒介参与行为和内容选择行为。“这是解决受传者自主参与传播、不断提升传播黏性,与传播者激发受众兴趣、增强传播效果间矛盾的有效方式。”⑤传播游戏化应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深耕内容,主打听觉体验,内容要丰富、易理解,适合听觉感官传递;其次,技术赋能下,简化参与步骤,使用户参与更加便捷、友好;最后,奖励机制和出乎意料的小惊喜应成为互动常态。当然,游戏化传播并非取胜的不二法门,“生产力的提升创造了时间精力的盈余,对乐趣的追逐启发我们以游戏化的方式改善传播效果,但某个产品是否适合以游戏元素优化,需经过谨慎判断,不可陷入机制化的怪圈。”⑥游戏化传播增加了趣味,提升了愉悦感,但过度追求也会导致媒介娱乐功能的失调,使用户迷失于“媒介假日”的狂欢中。传播游戏化回归良性引导应成为网络音频生态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结语

人民网音频号作为人民网在喜马拉雅上着力打造的融媒体产品,与人民日报app“听·播报”音频专栏、人民网旗下网站的app和各类公众号音频节目共同构成了声音传播的矩阵。通过现场原音、小视频、声音明信片、夜读、声音来信等多种形式塑造了及时性、伴随性、互动性的网络音频生态特征。但与此同时,人民网网络音频面临着新闻类收听率不断走高和生活服务类收听率不断走低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单一、盈利和变现前景不乐观、受众群的弱化也限制了人民网网络音频布局的总体发展。明确生态位,音声可视化、传播游戏化对于人民网网络音频生态域的构建具备很强的启示性,但如何有效平衡“有用”和“有趣”两大维度,如何规避音声可视化走向声画并重,如何避免游戏化走向娱乐功能失调,还需要业界在数据监测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细化的对策。

互联网逻辑下,媒介内容在音频平台上重新聚集、链接,通过交流、共享维系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只有实现人民网网络音频的内部生态因子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和谐,才能促使该媒介生态域的微观系统与社会宏观系统的沟通连接,进而重建自然、社会、媒介与人的亲和关系。网络音频新生态的打造,是一场品牌传播的革命,更是一次生态建构的大机遇,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应在这一课题的进阶上久久为功。

注释

①高淑敏.从功用工具走向生态互动:论技术、媒介与人的关系认知变迁[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05期:42.

②[美]Janet Lynne Sternbeg. Misbehavior in cyber places- The regulation of online conduc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n the Internet.Ph.D., NewYork University, 2001:30.

③魏先努,周文.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138.

④[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2.

⑤高思远.游戏化传播:传播的新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9年03期:82.

⑥喻国明,杨嘉仪.乐趣需求与游戏化范式的耦合——“盈余传播时代”的进阶之道[J].编辑学刊, 2018年05期:10.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等.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英]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责编:刘扬、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