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20年第1期

融媒体时代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的坚守与突破

——以《时代楷模发布厅》为例

邵洋  孙翔
2020年02月19日09:48 |
小字号

来源:《视听》2020年第1期

摘要:《时代楷模发布厅》是以宣传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其坚持主流价值传播本位,同时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传播效果。随着新技术新平台的发展,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在融媒体时代应继续坚守“内容为王、情感为魂”的核心理念,同时积极拥抱新媒介新技术,以更好的姿态完成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关键词:媒体融合;典型人物;《时代楷模发布厅》

由央视制作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是以宣传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其坚持主流价值传播本位,同时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传播效果,对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的叙事及传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一、《时代楷模发布厅》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坚守

(一)内容为王,夯实主流价值引导本位

《时代楷模发布厅》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通过展现由中宣部授予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事迹,突出中华传统美德在“时代楷模”身上体现出来的“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栏目主角有一生深藏功与名的退伍老兵张富清、三代人传承治沙造林的“六老汉”、不惧艰险苦难坚守工作岗位的邮车司机其美多吉、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扫雷兵杜富国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呼应着栏目价值准则,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栏目将主流价值的传播植根于平民化叙事语境,通过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事件场景,展现“时代楷模”厚重感人的人生闪光点。如“时代楷模”其美多吉一期中,栏目就通过诸多点滴小事,为观众呈现了一位看似普通却令人敬仰的邮车司机。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栏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既有时代背景的宏观关照,又有细致入微的生活小事件,有效遮蔽了传统宏大叙事传播中带来的抽象性、说教性等问题,并进一步辅助完成主流价值传播中“认同思维”内在逻辑的建构。

(二)情感为魂,坚定信仰的认同建构

一直以来,情感都存在于普遍的传播活动中。传播学家邵培仁认为“情感交流与情感感染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一环,情感的契合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传播的成败”①。在融媒体传播时代,电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尤为重要。

借助情感,《时代楷模发布厅》直面“时代楷模”的人生困境,促使观众对其行为动机产生深层次理解,以此搭建了“时代楷模”与观众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栏目中“时代楷模”身份有缉毒民警、水利工程师、退伍老兵、现役军人、扶贫书记等,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面临着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家庭困难、工作被人误解的心理委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节目现场讲述“时代楷模”人生抉择的关键节点时,主持人还会通过抛出“在这背后支撑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支撑他的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引导观众发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进一步获得情感共鸣。

此外,在完成情感铺垫的基础上,栏目通过仪式感的营造完成对主人公精神信仰的升华。仪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实现思想、情感、信仰和灵魂沟通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②,借助仪式,人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达成精神空间共同体的和谐共振。栏目中每一期节目后半段,都会设置荣誉授予环节,同时配合灯光、音乐、舞美的精妙布置,营造出神圣、庄严的仪式空间,烘托出“时代楷模”高尚的精神境界,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时代楷模”坚定信仰的认同建构。

二、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突破

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搭建了以央视官网为主阵地,以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为辅助的全方位融媒体传播矩阵。其中,微信公众号“时代楷模发布厅”发布的原创文章的阅读量均在10万+;快手粉丝数为138.1万,部分短片点赞数甚至可达100万。这些数据展现了《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在流媒体终端的影响力。但是在这种“数据繁华”现象背后,仍应注意到,该栏目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更多只是生硬地将完整的节目内容“打碎”以迎合碎片化传播需求,其本质依然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制播理念及模式,并未真正“融入”新媒体叙事风格。因此,随着融媒体进程的不断推进,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仍需突破一些固有思维及限制,借力新技术、新理念,提升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叙事的生命活力。

首先,突破典型人物艺术形象扁平化表征,塑造“真实”的典型人物主体形象。“真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人物事迹的真实度和观众观看的真实感。真实度是指典型人物事迹必须保证真实,尽量避免虚构情节的呈现,这既是主流价值传播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纪实性电视艺术作品的品质保证;真实感则体现为观众与典型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完成精神信仰认同建构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典型人物形象应植根于“具象化、故事化、生活化、通俗化”的劳动实践③,通过多元、复合的视角,聚焦人类共性“真、善、美”,以此丰富主体人物的艺术形象。

其次,突破艺术形式单一性的桎梏,基于移动化和碎片化丰富节目内容及艺术形式。随着移动流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品位和审美经验均产生了较大改变,并且呈现出“快速向移动端迁徙”及“碎片化娱乐需求”的态势④。在融媒体时代,移动端已不局限于单一播出终端的限制,更是一种相对独立且超脱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媒介平台;碎片化娱乐需求也不仅是较短的节目时长,其深层次更意味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解构。传统电视媒体应重新审视其与移动媒体平台之间的关系,将从属关系转变为并列关系,并根据移动媒体传播特点对节目内容及艺术形式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快手平台“央视新闻”公众号播出的“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便主要以主持人对新闻热点的“个人述评”或幕后花絮等为切入点,达成了与电视节目主体内容及形式的优势互补,引发观众强烈关注和好评。

最后,突破传统采编思维限制,借力新技术与新平台提升观众参与度。当下流行的“弹幕”“直播”成为人们在线表达观点、参与乃至推动节目叙事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一种交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而人工智能技术和5G通讯的兴起,正引领媒介融合进入“智媒”传播的新阶段⑤,并将引发融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形态及语态的进一步改变。传播活动中的即时沟通障碍正在降低,受众的参与程度逐步提升。因此,借力新技术与新平台提升观众参与度成为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在融媒体时代完成有效传播的重要抉择。另一方面,提升观众参与度还意味着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的叙事视角应突破传统电视采编思维限制,摆脱过往灌输式、说教式的话语语态,转为平等对话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主流价值观的传达。

三、结语

自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传统主流媒体便在媒体融合的战略布局中做着大量探索,并已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达成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共生、共赢的态势。传统主流媒体凭借主流价值传播这一特色,有效弥补了移动新媒体狂欢式娱乐中价值空虚的缺陷;移动新媒体则通过先进技术的创新,极大拓展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速率。在此时代背景下,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势必要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坚守“内容为王、情感为魂”的核心理念,同时积极拥抱新媒介新技术,以更好的姿态完成传播主流价值的使命。

注释:

①邵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1.

②张兵娟.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J].当代传播,2010(05):29-32.

③孙翔.党建电视节目品牌化传播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3):113-115.

④黄河,翁之颢.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理念下融合的新路径[J].青年记者,2019(18):12-14.

⑤宋守山.从内容呈现到价值链接:媒体融合新阶段的逻辑转向[J].青年记者,2019(18):9-1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号AHSKQ2018D71)阶段性研究成果。

(邵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孙翔: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