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抗疫报道中主流媒体面临的三重挑战

王凯
2020年02月23日07:04 |
小字号

1月25日,受山东省委宣传部指派,作为全省首批仅有的几位记者,笔者随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医疗队(以下简称“山东医疗队”),乘政府包机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前线。在至今二十余天的报道中,作为一名主流媒体记者,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感触很多,主要集中在信息源分流、内容专业化生产、媒体深度融合三个方面。

新闻源分流,前线记者优势渐失

新媒体时代,通信手段的丰富多样,信息传播的便利,使信息源流出的渠道呈弥散性增加,大大缩短了前后方的空间距离。

1月25日夜,山东医疗队刚到达国家卫健委指定援助地黄冈,我们前线记者立足未稳,反映医疗队员们踊跃报名、出征、离别等信息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出现在后方,甚至已经被相关人士编辑处理后,分发到各类媒体,以多种产品形式出炉,迅速赢得了大量关注。这让前方记者略显无奈。

随后的信息传播局面更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省内多家派员医院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是品牌推广、树立形象的最佳时机,都专门成立了后方报道保障支持系统,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报道前方医疗队队员信息,除去在本院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上组合发表,还同步将相关内容通过原有新闻宣传渠道,向各大传统媒体输送分发。而这些素材正是大量后方记者急需的重磅“炮弹”。

很快,一条完整的“医护人员+医院宣传人员+后方记者+媒体”的全新内容生产供应链构建完成,直通新闻当事人、新闻发生地,一方面连接新闻源,一方面执行后方编辑部的部署,直接对后方媒体服务。这些经过多方协作形成的报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毫不逊色于前线记者,甚至是新闻单位报道数量的若干倍。这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

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特殊性,受疫情控制、人身安全、专业防护,甚至交通、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前线记者的信息来源、采访手段、采访形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出现场、面对面采访不能正常进行,很多报道需要靠电话、视频、社交媒体、邮件等手段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大大缩小了物理空间的距离感,将前后方基本摆在了等距离的状态,使前方记者原有的“前方”优势渐失,甚至还会因人脉、信任、理解等方面的原因略欠一筹,还不如后方记者更能接近抗疫病房一线、接近身处污染区的医护人员。

当然,前方记者“地利”的优势依然存在。一方面,在疫情管控状态下,医疗队所在城市、队员驻地、医护人员工作区等,都已成为“禁区”,若无特别证件,无法进入或通行,记者对医疗队救治病人、防控活动等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对所在城市的所见所感,也就成了前线记者仅有的独家信息,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与医疗队员的深度交流、访问,战友般的信任感和融入感,使经典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只有在前线记者的报道中才能实现。第二方面,记者在现场的全方位观察、分析、研判,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报道的客观、理性和全面,更有利于对舆论导向的把握。“人在新闻在”的独家优势依然明显。

由此,笔者得到两点启示:一是,重构采访生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基于新技术、新传播、新形势条件下的通讯员网络,建立与新闻源的联系,已成为事关传统媒体转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成败的关键。二是,提升新闻产品与受众的契合度,增强受众的认可度、忠诚度和用户黏性已成为主流媒体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专业性知识短板显现

在此次战“疫”报道中,快餐化、碎片化、情感化的特点明显。疫情暴发后,各家媒体均以超常规的阵容全方位展开报道,除原有“跑口”记者外,大量抽调临时力量加入,难免暴露出记者专业性知识储备的不足。同时,各类媒体大举跟进报道,但难见高质量的作品,多数局限于单个故事、一个镜头或片段、抒发个人情感等细节。过于细碎、情绪化的简单呈现,甚至放大、渲染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使公众在纷繁无序的信息中张皇失措。

与此不同的是,以微信公众号“重症老岳”为代表的医学人士的自媒体把抗疫报道提高到一定的专业水平。“重症老岳”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岳茂奎的公众号,作为山东医疗队队员,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于1月29日发出第一篇“黄冈日记之第一次‘亲密’接触”,充满了专业的视角、人文的情怀,短时间内点击量过万。岳医生写作中专业的表述,对医疗操作过程精准的呈现,给大众传播提供了标杆,也为健康传播的专业化提供了方向。当然,自媒体的一些局限性也较明显。

上面以专业化和小众化为特征的媒体生态变化,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挑战。多年来,传统主流媒体以时政、社会新闻为主要关注点的大众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与当前受众群的深度阅读需求发生偏离,需要媒体人“转方式、调结构”,将报道专业性议题提上日程。例如,2月1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介绍防控情况时说到“目前排查发现发热病人13000人”,被某些媒体做成标题放大推出,结果导致公众恐慌情绪蔓延。这个标题很容易被误读为“黄冈有13000多人感染”。诱导公众直接将发烧与新冠肺炎画等号,暴露出新闻人对医学专业知识把握能力有待提升。

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到来

新冠肺炎报道是一场媒体大战,各类媒体尽显神通,从信息获取渠道、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到报道形式的呈现,都已经不分你我,昭示着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

一是人的一体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已将新闻源(包括事件的当事人)、新闻生产者、新闻消费者、新闻传播者等,这些原来分属于不同行业、组织的角色,整合集成于一身、融为一体,使新闻产品的采制来源、渠道、速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媒体去中心化、社会化的趋势,使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也能拿起笔、手机,成为新闻记者,拍摄视频、记下感悟,一篇文字、一条微信、一张图片,发条朋友圈,就成了能够广泛传播的信息产品。

二是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已发生质的改变。

首先是整合型报道,新闻内容的二次、多次消费已成常态。2月7日,新京报推出深度报道《驰援湖北:摆在山东医疗队面前的“黄冈试卷”》,集中梳理、整合有关黄冈、鲁湘医疗队的以往报道内容,全方位解读黄冈疫情;随后,齐鲁壹点推出山东医疗队到黄冈18天的报道,使原来一次性消费的新闻内容,成为再生资源,具有极高的再加工、再利用价值。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和产品结构也发生改变,由一次性消费,到多次使用的转变。

三是媒体边界逐步消失,趋于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正在走向一体,曾经意义上的“跨界融合”,已变得无界可跨,不融自合。眼球在哪里,报道就在哪里。以短视频为主打产品的抖音、快手、微视等网络平台,已经开始以各种手段从新闻源这一环节进行渗透,在这场战疫报道中,“主攻”对象就是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

传统媒体记者也开始身兼数职,为多家媒体提供信息。1月28日晚,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收治首批病人,黄冈电视台记者装备齐全,为多种媒体提供信号,从出发到接收,无缝隙连接,全程直播,传统的媒体界限已经完全打破。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力量,正在成为各类新媒体的共享资源。

同时,泛娱乐化、快餐化的新闻消费方式,也使各媒体对新闻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2月7日晚,笔者刚好与几位医疗队员同乘一辆班车,一位女队员正组织大家拍短视频,先是一人带头大声说出自己的单位+姓名,随后每个人接龙,最后大家齐声高喊“黄冈加油!山东必胜!”前后试了两遍即完成,一则内容、形式很简单的作品就产生了,当即就传给山东省内一家媒体使用。这也让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新媒体带来无远弗届的传受体验固然是传播的进步,但是,这一定要以新闻专业水平的降低为代价吗?

(作者为大众日报行业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医疗队随队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3月上)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