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核心阅读 以“脚力”不断深入、以“眼力”见微知著、以“脑力”深思熟虑、以“笔力”表达呈现,《独家责任》推出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深度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吸引了大批读者,提升了《郑州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彰显了主流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伴随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作为传统媒体的都市报,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以优质内容赢得市场和受众。
作为“内容为王”的代表,深度报道一直是都市报的“拳头产品”。《郑州晚报》自2004年9月1日开创《独家责任》栏目,推出了大量的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打响了《独家责任》品牌,摆脱了媒体同质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和品牌。
当下,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不少都市报对是否需要坚守深度报道产生了犹疑。其实,媒体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深度报道,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内容为王,壮大主流声音
人们阅读一份报纸,看重的是,其作为一种权威信息渠道,可以提供一个洞悉社会、关注民生、了解世界的窗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改革开放的机遇和挑战,人们更关注的不是报道数量,而是能否帮助自己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梳理,在“浅阅读”盛行的资讯生态中扬己所长,赋予新闻更多“厚重感”,为受众带来独特的价值,让自己能够把握新闻背后的新闻,带来“深思考”。
在报纸由厚变薄、版面紧张的情况下,《郑州晚报》编委会明确要求,对深度报道给予重点支持,一般情况下,一篇5000字左右的深度报道,都会拿出一个通版的规模进行刊发,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比如,《成名7年,“大衣哥”朱之文的风光与烦恼》《从家庭主妇变成包工头,她替前夫还清120万巨债》等报道,均以通版刊发,契合受众的关注和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
《郑州晚报》编委会认为,内容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石,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石。《郑州晚报》坚持内容为王,以深见长、以精出彩,强调“温暖、温情、向上、向善”。一篇篇深度报道,也证明了“内容为王”的影响力和价值所在,壮大了主流媒体的声音。一个能够深度阅读、引发深度思考的都市报,才能在浅阅读时代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
专栏带动,形成特色品牌
《郑州晚报》深度报道栏目《独家责任》自创办以来,已推出《十问巨能钙双氧水焦点问题》《中部5省角逐城市群建设》《河南民工救儿童献身引起全国关注》《中部崛起上演龙头之争》《山西榆社高考成绩滑坡县委道歉真相》《美国酿酒厂复制出9千年前中国古酒引发国人反思》《河南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独家责任》在业界颇具影响力。
如今,《独家责任》专栏已经坚持了16年。开创并坚持这个专栏,一是体现了一代代郑州晚报人的职业追求、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二是培养了一支在业内有影响力的采编队伍。《独家责任》已被评为河南新闻名专栏,不仅吸引了广大受众,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独家责任》的探索实践成效显著。《河南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报道主角洪战辉入选当年“感动中国人物”。《独家责任》已成为报社的一张烫金名片。
践行“四力”,下基层抓“活鱼”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成为新闻工作者增强本领、提高水平的方法与路径。同时,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既是传统主流媒体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郑州晚报》注重用深度报道践行“四力”要求。
在信息爆炸、热点频发的融媒体时代,如何让新闻“厚重”起来,找准关键性问题,更有分量、直抵人心?聚焦受众关切,专业和深度应该是传统都市报的最大特色。传统媒体不应漫天撒网,也不应四面出击,应不忘初心,发挥优势资源,在“最拿手处”发力。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只有发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传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抓到更多的“活鱼”;只有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人们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才能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以“脚力”不断深入、以“眼力”见微知著、以“脑力”深思熟虑、以“笔力”表达呈现,《独家责任》推出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深度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吸引了大批读者,提升了《郑州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彰显了主流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主动谋划,讲好时代故事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报道和浅层信息传播,应该主动谋划,在重大题材上精心策划和打磨,深度发掘,用良好的语言系统营造舆论气场,讲好时代故事,增强传播效果。
为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助力打造世界级的沿黄旅游带,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今年6月上旬,《独家责任》策划推出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大型系列报道。
从6月10日至22日,由文字、摄影、视频工作人员组成的精干采访团队,冒着酷暑,先后赶赴开封、郑州、洛阳,以“过去 现在 未来”为时间轴,深入挖掘三地黄河的文化、历史、水利、生态、建设等,采访足迹遍布兰考东坝头、开封黄河险工段、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偃师二里头遗址等。
历时12天的深入采访,采访团队掌握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经过一周的构思和打磨,撰写了长篇通讯《郑汴洛:文旅融合的“黄河交响”》,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全文共计1.4万字,同时,配发了众多图片和视频,形成了全媒体系列报道。
6月29日、6月30日、7月1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在重要版面陆续刊发上篇《文脉河:托起一座城的诗和远方》、中篇《生态河:绘就“人水和谐”的新图景》、下篇《幸福河:黄河大合唱“正青春”》。其中,《郑州晚报》连续3天均以彩色通版规模刊发,每一篇报道都精心设计一款海报。同时,郑报集团的一微两端、抖音、郑直播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出。
这组系列深度报道,主题重大、采访深入、角度新颖、文本精良、版式美观,贴近民生,一经刊发就受到了河南省、郑州市领导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突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主题,为助力郑汴洛合力打造世界级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黄河故事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作者为《郑州晚报》副总编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