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
《中國詩詞大會》能夠超越其他綜藝節目引發熱烈關注,是因為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詩詞情懷。從第一季開始,《中國詩詞大會》一直走在創新路上。創新秘訣是接地氣,接地氣,再接地氣!第二季的創新之處特別多,如“飛花令”的創意等,都來自主創團隊的精心構思。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
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願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北師大教授康震: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現場,會感到更震撼。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詩經》、毛澤東詩詞等內容,設置了“飛花令”這一環節,使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南師大教授酈波:
《詩詞大會》用輕鬆的、有看點的電視節目形式,由簡入難地帶我們進入詩詞的世界。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幾首詩詞。節目很容易喚起我們成長的記憶。這份共鳴隨著節目的不斷漸進,‘共鳴’會成為‘共識’,而最終它又成為一種‘文化喚醒’,喚醒我們的文化基因。
·人民日報:在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
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並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有學者分析。【詳細】
·南方日報:觀眾急需優質的電視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值得贊賞。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觀眾文化品位並不低,追求快餐文化純粹是無好節目所致,應大力提升的是節目而不是觀眾,中國觀眾急需優質的電視節目。央視此前其實也曾推出一系列普及傳統文化性質的綜藝節目,但似乎總乏人問津。《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打破了這一鐵律,越是高雅的東西越有市場,用網絡流行語來形容就是:過去的不成功只是因為“打開方式”不正確而已。【詳細】
·紅網:詩詞大會這股綜藝清流是如何煉成的?
不少人說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的確,能夠在各類明星真人秀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但是如何讓這股清流細水長流卻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顧參與性,這就需要在節目內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詩詞類的節目,有難度的詩詞難免會“生僻”,耳熟能詳的詩詞卻又有種“小兒科”的感覺,最后逐漸走進“死循環”。【詳細】
·北京日報:《見字如面》獲好評印証了什麼
“身體走太快,靈魂跟不上”的無奈嗟嘆,“身體被掏空”的自我調侃,很多人都深有體會。越是走得快,越需要有意識地慢下來,用文化來浸潤人心、豐盈生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前行。當代社會蘊藏著向往文化的巨大熱情,也顯示出對精神生活的高度渴求。告別“顏即正義”的膚淺,告別粗制濫造的快餐文化,沉下心來打造精品力作,方能培厚當代的“精神土層”,為后代留下文化印跡。【詳細】
打開電視,熱熱鬧鬧的綜藝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爆款”卻好像很久都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內。但今年伊始,《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人文類綜藝突然開啟了“刷屏模式”,播出以來好評如潮,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也成為電視綜藝中的一匹“黑馬”。在綜藝和鮮肉霸屏的今天,文化節目為何如此火爆?正在轉型的中國原創綜藝又能從中汲取怎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