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2014復旦大學篇

獲獎名單

        

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曾薇、周睿鳴、李暄、彭璟、劉建妮、楊健

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
徐厚暢 韓梅映雪 李煜申 邢天意
二等獎:
寧威  葛明寧  童渝
三等獎:
毛逸嶸     

歷年獲獎名單: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優秀論文一等獎(3)

徐厚暢

受眾跨屏行為與媒介策略優化研究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用戶可以接觸到更多設備與媒體,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用戶在電視、PC、手機和平板之間“游移”,注意力也分散在各個屏幕之上。這對媒介到達問題和信息傳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本文在梳理了當下對用戶跨屏的行為研究、跨屏媒介投放策略制定的幾種方法論基礎上,從消費者注意力路徑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
詳細 >>

韓梅映雪

新版媒體微博時代如何建立強關系
2013年新浪微博推出新版媒體版微博,力圖改變新浪微博作為“弱社交關系平台”的形象,這給媒體官方微博建立與受眾間的強關系,從而達到較好的整合營銷傳播效果提供了便利和挑戰。《人民日報》和《新聞晨報》的官方微博作為媒體微博中的佼佼者,如何利用這一便利保持自身的地位並尋求進一步發展?本文以騰訊智慧MIND方法論為標准考察了兩位媒體微博近段時間在可衡量的效果(Measurability)、互動式的體驗(Interactive Experience)、精確化的導航(Navigation)、差異化的定位(Differentiation)四個方面的表現,發現它們的表現差異較大,但都有很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目前距離媒體版微博升級已過一年,兩位媒體官方微博的差距在不斷增大,對微博整合營銷傳播重視與否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詳細 >>

李煜申 邢天意

新聞網站報道的媒介框架差異分析
本文以媒介框架理論為指導,對8.3魯甸地震事故中的媒介再現進行了研究。以人民網為研究主體,選取鳳凰、新華及澎湃新聞四家不同類別的新聞網站建構對比參照系。從媒介的技術屬性和媒體的運營屬性兩個維度展開對比分析,識別媒體建構該事件的四類框架,借助計算機技術完成樣本採集、數據統計和處理。以期對四家新聞網站的報道框架、數量、關鍵詞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並探究人民網等四家不同屬性的媒體在突發事故報道中的差異、特點和規律。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3)

寧威

城市“亞白領”的媒介使用:卡茨“使用與滿足(U&G)”理論中的工具理性
美國傳播學者卡茨提出了”使用與滿足” 的研究理論,指出受眾使用媒介具有的認知、情感、人際整合、緩解壓力的需要和訴求。城市“亞白領”是有著特定“需求”的一個群落,他們對於網絡移動終端等作為工具性使用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於特定“需求”的動機來“使用”媒介,移動終端體現信息針對性、服務工具性和個性化定制與需求的三位一體,從而使其需求得到“滿足”,體現了功能、效率、手段的合理性,即其使用網絡新媒體終端具有工具理性。
詳細 >>

葛明寧

雙向新聞語言的失衡與調節
作為一家依托《人民日報》,並試圖在大眾傳媒領域和商業營銷方面取得成功的媒體,人民網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環境。在這一方面,人民網的法人微博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對象。互聯網要求媒體有更好的語言適應能力,並且強調與不同主體進行擬人化的互動。在傳統媒體語態和互聯網語境之間,@人民網轉發源頭較少,並表現得不熟悉微博世界的游戲規則。@人民網有數量大且優質的受眾,報道范圍廣泛,也抱有通過更多時政內容穩住精英受眾的戰略。但是,同樣是處於兩種態度需要交替出現的情況下,在同時為關心時政的精英群體和一般新聞受眾提供服務方面,@人民網同樣存在難以在兩者之間進行區分並平衡等等的問題。
詳細 >>

童渝

新聞網站首頁設計對比分析——以人民網和網易為例
本文主要以人民網和網易兩個新聞網站首頁為對比研究對象,通過對兩家網站首頁的新聞理念的體現、首頁新聞內容的選擇、首頁廣告的植入等三方面的研究分析,評析兩網站的優劣之處,並提出可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1)

毛逸嶸

試論移動互聯網對網民社會資本的影響
2000年2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Norman Nie和Lutz Erbing發表了他們的第一份互聯網與社會的報告《互聯網與社會:一份初步的報告》。這份報告中的一個觀點在后來被廣泛傳播和引用,即互聯網正在使得網民們越來越相互疏離。他們在報告中指出: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時間越多,他們就越多地與自己的朋友、家人和所在的網下社區失去聯系。Nie直截了當地說:“電子郵件可以使網民保持聯絡,但是寫電子郵件並不能使你與他人一起共同飲咖啡或互相擁抱……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不但沒有增加我們的社會聯絡,反而使我們感到更加孤獨。”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