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2014武漢大學篇

獲獎名單

  

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吳俊捷、劉桔、汪泉、賈小軍、尹婕、郭心如

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
李陽 曹琬晨 陳思慧 陳沛然 葉文宇
二等獎:
王凱   彭雨蒙  黃欽  成升  王斌
三等獎:
時再林  王蕾 鄭會燕  彭雨蒙 楊望 夏名明 
劉曉慧 

歷年獲獎名單: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優秀論文一等獎(4)

葉文宇

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大數據時代對新聞生產的改變,不但是讓報道擁有了海量的數據,關鍵在於數據的“廣度”和“深度”,讓新聞報道的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可視化新聞就是隨著數據在新聞中的廣泛運用出現並發展起來的。從最初英美主流媒體率先實踐,到如今全球各國媒體重視發展讓其擁有廣闊應用前景,本文總結歸納了可視化新聞一路走來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利於探索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報道的影響,以及未來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合適途徑。
詳細 >>

李陽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屌絲”一詞起源於2011年百度貼吧中網友的次對罵[1],而被罵者則欣然接受了這個極盡鄙視與粗俗的詞匯,以表示對“高富帥”的諷刺。該詞最初是指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他們通常單身、無房無車、社會地位低,但隨著該詞從網絡向現實中傳播和蔓延,它成為了一種被大眾普遍認知的身份認同,也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亞文化現象。 本文採用案例研究、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對“屌絲”群體的認同建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屌絲”群體的身份認同建構主要基於網絡語言實現,相較於現實的社會階級劃分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復雜性和多元性,群體的泛化現象非常明顯,還會出現與其他群體身份標簽的借用。(2)“屌絲”這種身份認同的背后不僅僅是一種群體性的無奈自嘲,還包含著對話語霸權、社會不公的“軟抵抗”,他們使用自嘲和反諷的方式建構起認同的抗拒性。然而,隨著商業力量和意識形態工具的介入,以及主動回歸現有社會框架的意願、娛樂至上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這種抗拒性也在逐漸消解,最終歸於一場虛無的話語狂歡。
詳細 >>

曹琬晨、陳思慧、陳沛然

國家利益、國際關系與對外報道框架建構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對中美俄三國主流新聞媒體關於“5?22新疆恐怖襲擊事件”的報道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國的新聞媒體在報道此次新疆恐怖主義事件時是與中國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嚴正地將此次事件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事件”。俄羅斯報道此次恐怖主義事件完全是從支持、聲援中國的角度,特殊的地緣政治和兩國共同的利益訴求使得俄羅斯在此次事件中的態度與中國政府和媒體保持了高度一致。而在對此次襲擊的定性上,美國媒體幾乎沒有直接定性,而是在引用中國媒體的恐怖主義定性之后,更多地將關注視角轉向了中國的民族問題。這種報道上的差異,不僅在於各國對“恐怖主義”的界定存在分歧,其深層次原因更在於國家利益以及各國的外交政策。
詳細 >>

李陽

從“儀式”到“狂歡”:社會化媒體對“媒介事件”的重構
傳播技術的演變是戴揚和卡茨最初關注“媒介事件”的原因之一,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介事件”又有了更新的技術、組織和文化內涵。本文主要採用個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2014年央視春晚的微博討論為案例,從事件主體的變化和微博用戶對事件的意義建構這兩個方面出發,試圖探討春晚這種最初由電視媒體主導的、傳播特定的共識性文化價值的媒介事件,在社會化媒體中如何被重構。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5)

王凱

眾裡尋他千“百度”——搜索引擎行為定向廣告應用分析
搜索引擎行為定向廣告的出現順應了網絡廣告快速發展的趨勢,其作用是找出潛在目標受眾的共同行為特征,通過相關網絡工具將廣告投放給具有共同行為特征的受眾。因此通過對搜索引擎定向廣告進行理論研究,可將其作為多元化傳播方式的實現,針對用戶行為特征,分析在推廣中的應用。本文將通過對搜索引擎行為定向廣告的分析,研究其發展對網絡服務商、廣告主以及受眾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百度的行為定向廣告為例,基於其現狀以及應用環境分析,研究關鍵詞廣告以及網頁行為定位廣告等主要應用形式及其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並提出合理化建議。而廣告主如何收到預期的效果,受眾的信息需求如何滿足,搜索引擎如何得到更長遠的發展,也將在文中一一探討。
詳細 >>

彭雨蒙

主流媒體緣何頻遭輿論逆流?網絡輿情分析:央視報道東莞色情業引眾議
本文以央視報道東莞色情業引眾議的輿情事件為研究對象,既從網絡輿論的特點本身,分析了此次輿情事件的話語特點,同時也將網友的輿論視作對於新聞報道的一種積極解讀,結合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進一步從互動的角度,解析了主流媒體的權力話語在網絡空間激起的輿論漩渦,以此窺視大眾媒介與輿論之間的關系。 通過文本分析,本研究發現,在此次事件中,網友的輿論呈現出外圍信息紛雜、核心話語缺失、並且具有以隱喻的方式進行對抗的顯著特點。此次輿情事件典型地體現出了網絡輿論的互動性與開放性以及把關的弱化,並且透過互聯網上的“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博弈,我們可以發現此次事件中的輿論所潛藏的抗爭性話語,其本質上是一種對具有官方色彩的權力話語的挑戰與質疑。
詳細 >>

王斌

網絡論壇互動中用戶民粹主義言論的呈現
以網絡論壇為平台的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已經成為網民針對熱點社會事件發表意見與看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基於社會熱點事件的民粹主義分析框架,是否適用於常態的言論環境分析,是一個有待檢驗的問題。本研究發現,網絡論壇中主帖的議題構建策略對用戶的關注度並不能夠產生影響,但是對激發論壇言論的民粹主義程度卻能產生有效影響﹔在主帖議題中直接訴諸民粹主義的議題更能激起回帖中的民粹主義情緒。
詳細 >>

黃欽

制度風險的媒介傳播:獨生子女政策變革的議題建構、話語修辭與權力再生產
論文選取三家代表性報紙六年間(2008-2013)有關計劃生育政策論爭的文本,從知識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檢視有關現行政策“制度風險”的知識生產和話語建構。研究發現,媒體通過議題內容、信源結構、架構策略和語語類型完成了制度風險的傳播,並通過有效的話語修辭與官方達成了默契和溝通,實現了“委婉表達”。同時,這些知識話語也在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大眾媒介、普通公民之間進行了權力再生產,推動了中國政策決策階段的轉型。
詳細 >>

成升

參與文化視角下中國都市報與受眾互動的思考與建議
近年來,中國報業的發展遭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本文聚焦於中國都市報當前媒介生態環境,借由參與文化的視角,通過分析當前受眾特征,再以南方都市報為主要觀察案例,具體分析南方都市報對當前媒介生態環境的適應。最后,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本文總結了對於中國都市報與受眾互動的改進建議。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7)

時再林

高考話題中,網絡輿論的傳播機制和演變特點研究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新媒體平台“發聲”,形成網絡輿論。網絡輿論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往往和核心事件密不可分。一方面,輿論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另一方面,輿論又推動著事件的發展。此外,由於網絡傳播環境的限制和話題本身的特性,網絡輿論中還常伴有謠言。 本文將從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特點出發,結合2014年5月份引起熱議的“英語退出高考”話題傳播的實際案例,探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的傳播機制和演變特點,並期為公共話題中網絡輿論的引導提供建議。
詳細 >>

王蕾

媒體官方微博在恐怖主義事件報道中的角色分析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報道經驗的成熟,媒體官方微博不斷沖擊著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在社會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對昆明“3·01”事件報道為例,統計了@人民日報發布的關於該事件的88條微博,從微博的內容類型、消息來源、媒介形式、發布日期、發布時間、距上一條微博發布時間、轉發數、評論數8個類目出發,對每一條微博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媒體官方微博在恐怖主義事件報道中扮演的角色類型。
詳細 >>

鄭會燕

微博環境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分析
至2010年微博元年以來,微博后來居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於民主協商理論將研究視角聚焦於對微博時代公民參與公共決策過程的分析。本文以微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為例首先探討微博影響公共決策的合理性,然后重點討論公民利用微博參與公共決策的方式及作用,接著提出一些其中仍存在著的問題,最后對整個研究作出一些反思。
詳細 >>

彭雨蒙

新媒體語境下視覺文化的隱喻
視覺文化是一種矚目的、開放的社會現象,它包含著博雜的內容。而從科學的角度看,視覺傳達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互相交融、相輔相成的。本文側重傳播學視角,關注一類新興的網絡視覺信息產品——基於移動端互聯網的圖片分享應用。這一類應用暗含著包括互聯網生活可視化、網絡藝術民主化、網絡文本快餐化、互聯網信息私密化等文化走向的隱喻。作為一種時興的網絡傳播產品,類似於Instagram和Snapshot等圖片分享服務的網絡傳播現象值得學者更多的關注。
詳細 >>

楊望

從“知乎日報”看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應用的特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極大變化,其中,社會化媒體應用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通過對《知乎日報》特點的分析,描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化媒體應用的運作模式,即以虛擬社區為基礎,在UGC模式上積累優質內容,以符合新技術的媒介使用習慣的方式進行傳播,在運營上拋棄了以往對廣告的絕對依靠。
詳細 >>

夏名明

微博與微信在突發事件中傳播機制特點比較研究
技術革命不斷催生出新的媒介傳播形式,微博正在高速發展,而微信也已后來居上。在突發事件中,微博、微信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不可忽視。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和微信在傳播方式、用戶關系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但誰也不能代替誰。本文以“馬航事件”為切入點,列舉出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資料,根據這些信息來分析比較微博和微信在突發事件中的傳播機制,並針對其特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詳細 >>

劉曉慧

論媒介儀式的意義整合與傳播局限 ——以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為例
在全球化趨勢下,媒介儀式在展示國家形象、整合社會力量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媒介儀式的傳播是一種集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建構過程。本文通過文獻回顧、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討媒介事件的儀式化,剖析媒介儀式對國家、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認同作用,並在媒介儀式生產和消費兩個層面對其傳播局限進行反思。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