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俄三国主流新闻媒体关于“5?22新疆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此次新疆恐怖主义事件时是与中国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严正地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俄罗斯报道此次恐怖主义事件完全是从支持、声援中国的角度,特殊的地缘政治和两国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俄罗斯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与中国政府和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而在对此次袭击的定性上,美国媒体几乎没有直接定性,而是在引用中国媒体的恐怖主义定性之后,更多地将关注视角转向了中国的民族问题。这种报道上的差异,不仅在于各国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存在分歧,其深层次原因更在于国家利益以及各国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框架建构;恐怖主义报道;国家利益;国际关系
引 言
恐怖主义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学者以及各国政府均未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上达成一致,甚至有学者因为使用“恐怖主义”是高度选择性的,而建议消除这个术语(Edward,1988),由此可见,在“恐怖主义”定义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各国媒体在建构恐怖主义新闻报道时必然会存在某些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根据Goffman(1974)的框架理论,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单纯地把全部事件以及事件的全部内容都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受众,任何新闻报道都要经过一个对事实筛选和取舍的过程。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的指向以及实际的外交实践都对新闻建构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试图探究不同国家在报道恐怖主义时是否具有相似性,以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在恐怖主义报道中所起的作用。
一、事件选取
本文选取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暴力恐怖事件进行分析。5月22日7时50分,暴徒驾驶2辆无牌汽车冲破防护隔离铁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碾压人群,引爆爆炸装置,造成31人死亡,94人受伤。美国白宫22日发表声明称,这是针对无辜平民“卑劣”且“骇人听闻”的暴力袭击事件,美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美方向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表示慰问和同情。这是美国首次在正式声明中将在新疆发生的暴力袭击定性为“恐怖袭击事件”。
二、文献综述
对于媒体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进行汇总、筛选,发布并传递信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对相互沟通的渴望。对于一国的媒体而言,在诸多的国际关系事件中,对该国政治影响力越强的,其新闻价值就越强,也就更受新闻媒体的关注。刘音(2011)通过对《人民日报》和《读卖新闻》的网站关于中日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相撞的新闻报道分析发现,国际关系的变化影响着新闻报道的集中程度,且报道的内容都倾向站在本国政府的立场上。可见,国家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的集中程度,国家间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会对媒体的新闻报道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于不同国家新闻报道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中外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是国家利益。清华大学课题组撰写的论文《新闻架构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对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中国学生抗议报道的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和美国报纸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件,并精选事实加以强调,完成新闻构架。他们对于事件的判断、解释和定义在很大程度上被框定在各自政府定义的构架中。两国报纸都表现出一种民族情感和对对方意图的质疑,对方国家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由此得出结论:“国家利益以一种既可预知又令人惊讶的方式影响了媒体在国际报道中的报道角度、内容和主题的选择,从而最终决定了两国媒体的新闻构架。”
程曼丽的《美、俄、日、德主要报纸涉华报道分析》一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了四国报纸中的涉华报道,从而得出结论:“美、俄、日、德四国都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报道和评价中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的,各国报纸刊登的中国新闻,大部分都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度搞的中国新闻”。
在对不同的国家对于恐怖主义新闻报道框架建构的比较研究中,詹姆斯(1992)在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恐怖主义报道的比较研究中则发现,由于媒体与政府之间不可避免地关联,那些与美国国家利益或者西方利益相悖的“恐怖主义团体”会得到更多负面报道。由于媒体不可避免地与经济体、政治体存有关联,因而恐怖主义报道势必会考虑到这些机构的观点与角度。
由此,媒体对于恐怖主义事件和行为的报道也难以逾越国家这道藩篱,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最终还是与国家利益、政治、文化观、国家关系有内在关联。
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Research Question 1: 中国、美国、俄罗斯分别采取什么框架来报道恐怖主义事件?
Research Question 1: 中国、美国、俄罗斯是如何构建他们各自恐怖主义事件的报道框架的?
Hypothesis 1: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新闻源的选择存在差异。
H1a:中国更偏向使用本国通讯社的新闻,新闻报道地区集中在中国,更倾向引用中国政府官员和机构作为消息来源。
H1b:美国更倾向自制新闻,新闻报道地区集中在中国,更倾向引用多种消息源。
H1c:俄罗斯更偏向自制新闻,新闻报道地区集中在中国,更倾向引种中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官员作为消息来源。
Hypothesis 2: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主题内容存在差异。
H2a:中国报道突出呈现恐怖主义问题,表明自己国家的立场,对袭击者进行斥责。
H2b:美国报道突出呈现民族关系问题,对维汉两族的历史运用大笔墨描述,站在中立的立场报道新闻,看待袭击者。
H2c:俄罗斯更多的报道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对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对袭击者持中立态度。
Hypothesis 3: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在报道中都大量的使用图片。
H3a:中国报道中使用的图片全部自制,会集中采用体现中国打击恐怖主义,维持新疆地区安定等基调积极的图片。
H3b:美国报道中使用的图片部分来自中国,部分自制,采用更重多样化的图片,包括全景、地图、场景人物细节,试图全方位的还原新疆恐怖事件的前后发展,图片的基调也很多样。
H3c:俄罗斯报道中使用的图片部分来自中国,部分自制,会集中采用事故现场的图片。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抽样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事件发生一周后即2014年5月22日—2014年5月28日的三国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上的新闻报道。
中国媒体,我们选择了People's Daily Online和CCTV News。
《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报纸,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是全球媒体中的重要一员。CCTV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是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CCTV和《人民日报》的对外传播网站CCTV News和People’s Daily Online分别是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竞争力的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网站,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媒体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态度。
美国媒体,我们选择了CNN,《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
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处于美国的龙头地位。9.11事件以来,CNN.com已经成为美国国内最受网民欢迎的新闻网站。《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是当今美国最负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报纸,具有优秀的传统和巨大的发行量,以严肃性报道闻名于世。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报纸,它们与CNN一样引领着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西方媒体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与看法。
俄罗斯媒体,我们选择的是俄罗斯(RT)电视台官网英文网站和俄罗斯新闻网中文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是俄最具影响力、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频道之一,是俄罗斯唯一一家用外语播出节目的电视台。该台首任总编辑玛加丽塔?西蒙尼曾表示,创办RT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呈现一个“没有偏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用俄罗斯的观点报道全球新闻。俄罗斯新闻网是俄罗斯媒体界历史上第一家中文俄罗斯电子媒体,他为广大的中文读者提供有关俄罗斯各个方面的报道,同时俄新网除了发表有关俄中关系的信息外,国际新闻也是报道的重要内容。
为了尽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的媒体中,分别选择了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在其官方网站上以“xinjiang”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手动剔除与该事件主题无关的新闻报道,最终获得76 篇有效样本。其中,美国共计17篇,其中CNN 4篇,《华盛顿邮报》7篇,《洛杉矶时报》6篇;俄罗斯共计12篇,RT电视台官方网站3篇,俄罗斯新闻网中国版9篇;中国共计47篇,其中CCTV 11篇,People’s Daily Online 36篇。
(二) 类目建构
本研究关注对“中国5.22新疆暴恐案”这一恐怖袭击事件,不同国家在报道时是否建立了相似的框架,以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在恐怖主义报道中所起的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分别对报道文本与所配图片进行编码,以下研究类目被建构。
一、文本
1、新闻源的选择
对新闻源的选择是新闻框架中“框限”一环里的重要步骤,即新闻材料从哪个渠道选择的,我们在此,将新闻的来源分为(1)各类新闻社;(2)本报自制;(3)各类报纸。
其中,来自“各类新闻社”的报道包括了从美联社、新华社、法新社等全球各地的新闻社中摘选或引用的报道,而“本报自制”的报道,主要指的是媒体自身派遣的记者所采写的报道。“各类报纸”的报道,主要指除了本报和本台记者采写的新闻外,从其他各类报纸引用而来的报道。
其次,对新闻开头显示的报道地点也进行了编码,报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报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变量包含4个类别:(1)新闻报道地区为中国;(2)报道来自本国地区=2;(3)未显示报道地区;(4)媒体所在国之外的国家。
2、消息来源的选择
消息来源决定了一篇报道的平衡客观程度,尤其是对外报道中,由于受到地理、语言乃至政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消息来源能反映出报道立场的公正与否。本文编码的消息来源是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话语或观点,依此建立以下类目:(1)国外政府机构及官员;(2)国际组织;(3)国外专家学者;(4)国外媒体;(5)中国政府机构与官员;(6)中国专家学者;(7)中国媒体;(8)当事人及其家属;(9)事件旁观者;(10)独立或自由的倡导者;(11)无明确信源。
3、新闻标题
本文依据Bennett关于“指称性符号” (referential symbols)和“凝练性符号”(condensational symbols)对受众情感迎合的理论,将此变量操作化为2个类别:(1)指称性符号;(2)凝练性符号。
“指称性符号”即使用较为具体、准确的词汇,不易引发受众的情感,例如: Terrorist attack kills dozens in China's tense Xinjiang region。而“凝练性符号”则更多的使用抽象、模糊词汇,极易引发受众的主观情绪,例如:Uprooting the cancer of terrorism。
4、问题类型呈现
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必定存在需要报道的“问题”所在。对于“问题”的认知和判断是一篇报道的大背景,决定着记者在报道中所采用的报道框架。对于此次报道,此变量包含三个类别:(1)恐怖主义问题;(2)民族关系问题;(3)无冲突问题呈现。
5、报道内容
我们首先对报道主题重点进行了编码,对于消息来源所提供的所有新闻要素,媒体通常会通过选择或拒绝某些内容来强化自己想要突出表达的出题、凸显报道对象进而表达自己的倾向立场。根据Scow Ting Lee和Maslog的分类,最终将此变量操作化为3个类别:(1)事件的显性影响(陈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结果和伤亡情况的呢过具体事实);(2)事件的隐性影响(描述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3)表明立场,呼吁严惩、互助、坚强。
其次,通过对 76篇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对于此次事件的报道的粗略分析,我们将报道内容详细的分为以下8个主题:(1)事件的过程事件的过程描述;(2)事件的后续进展;(3)采取的应对措施;(4)对新疆地区人员组成、汉族人入侵的背景描述;(5)对维汉两族不平等、产生摩擦的历史描述、回顾;(6)对中国政府少数民族政策的背景描述;(7)本国政府的立场(8)他国政府的立场。
6、对袭击者的态度
即媒体在针对两起不同的袭击事件所建构的报道框架内体现出的对袭击者的情感偏向、态度表达、是非评判等方面内容。(1)反对/谴责;(2)中立;(3)同情。
二、图片
在记者与编辑对新闻进行“框限”之时,图片的选择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否使用图片,使用多少图片,都会对新闻框架的设立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报道中使用的图片数量进行编码。
其次,我们对图片的来源、图片类型以及图片基调也进行了编码。
图片来源:(1)本报自制图片;(2)转引新闻社图片
图片类型:(1)全景图片;(2)地图;(3)场景细节;(4)人物形象。
图片基调:(1)正面倾向;(2)中性;(3)负面倾向
其中,如果图片中有明显的暴力、血腥、敌意、压制、痛苦、悲伤等负面情绪和场景的图片就被编码为负面倾向。
(三) 编码信度检验
两名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了编码,随机抽取了样本的10%用来侧编码间信度,其中3条来自美国媒体,3条来自中国媒体,3条来自俄罗斯媒体。两名硕士研究生对随机抽取的9条样本进行编码,得到编码信度0.868 Cohen’s kappa。
四、数据分析
研究假设1中,我们提出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新闻源的选择存在差异。想以此探究各个国家在预先报道此次新疆恐怖事件所有的预先立场。
据Table 1可知,中国的新闻报道共47篇,其中44篇来自于新华社,占总比例的93%。中国新闻报道的地点主要在新疆,共29篇(61%),其余的报道地点主要在支持中国反恐国家的首都(34%)。而在消息来源方面,中国媒体的新闻消息来源主要来自中国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及声援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二者各占57%和34%,仅仅有一篇报道涉及到本国的专家学者。因此,假设H 1a成立。
美国和俄罗斯均以本报自制为主,分别为13篇和11篇,各占总报道量的76%和90%; 美国的新闻报道大都没有显示报道地区(64%),仅有6篇报道发自中国。俄罗斯的新闻报道地主要来自本国,占总比例的58%,其余未显示报道地区。
而在消息来源方面,美国的新闻报道信息源严重依赖中国的新闻媒体,占52%,同时也注重从当事人和家属处获得第一手信息,这类消息来源占总报道量的23%,其余的报道则无明显消息来源。俄罗斯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分布较分散,有国外机构及官员、国外专家学者、中国政府机构和官员、中国媒体。其中引用中国媒体消息所占比例最大,达58%。因此,H1b,H1c部分成立。
研究假设2中,我们提出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主题内容存在差异。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实质内容的分析,探究各国如何将潜在立场直接反映在实际的新闻作品,包括直接的表现和委婉的暗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分析:
标题
据Table 2可知,在标题使用方面,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大都为凝练性符号,占总比例的74%,诸如“condemn、extremist、uproot”一系列情感性词汇出现在标题中表现对恐怖主义的谴责;美国和俄罗斯的新闻报道更多运用指称性符号的标题来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分别占64%和72%。另外,俄罗斯的凝练性标题与中国的凝练性标题有相似之处,而且大都是对中国采取措施的回应。
文本内容
在文本内容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新闻报道在文本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以呈现恐怖主义为宗旨,而美国则与中俄不同,有超过一半的报道主要凸显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
报道主题重点
中国新闻报道主题重点集中在表明立场、呼吁惩罚、互助、坚强,具体来说,对立场强调的更多,占总报道量的89%;
美国和俄罗斯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事件的隐性影响,各占64%和58%,但是二者强调的事件的隐性影响又有很大不同,美国关注的隐性影响更多地涉及到中国汉族对维族的侵占历史以及维汉两族人民冲突的历史,而俄罗斯的事件隐性影响则更多地分析新疆为什么成为中国恐怖主义频发的地区,更多地体现了该地区是各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角逐场。这一点可以在接下来的报道内容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报道内容重点
中国的新闻报道集中在立场的强调,强调中国铲除恐怖主义的决心,强调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的谴责,这两部分各占总报道量的25%,其中对国外立场的报道要的多于对本国立场的强调。同时在对待新疆恐怖主义的惩处措施方面也集中报道,维汉民族平等和冲突方面的报道为零;美国的新闻报道内容集中在对事件的过程的描述、新疆地区民族组成和维汉民族平等和冲突,分别各占35%、 18%和29%,而鲜有直接表明美国对此次恐怖事件立场的文章。
俄罗斯的新闻报道则主要强调该次恐怖事件的后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本国声援中国立场以及中国遭受恐怖主义的历史,这几个方面各占总报道量的20%。
对袭击者态度
中国的新闻报道中有44篇直接谴责了袭击者,仅有3篇未涉及到态度问题;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对袭击者的态度绝大多数保持中立,还有一篇文章对袭击者表现出明显的同情;俄罗斯的新闻报道则有75%的报道保持中立,其余的文章报道对袭击者进行了严厉抨击。
因此,H2a,H2b,H2c全部成立。
假设3中,我们提出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在报道中都会大量的使用图片。图片往往比文字能更丰富地展现一个国家对该恐怖事件的看法。同时辅助文字,从而全面的解释总体立场。但经过卡方检验,图片的运用和国家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从图片运用的数量上来看,俄罗斯和中国在新闻报道时采用的数量很少,美国运用的数量最多,共计15张图片,而中国只有1篇文章运用图片,俄罗斯2篇文章运用图片。
据Table3可知,中国和俄罗斯的新闻报道中的图片都是自制图片,而美国的自制图片和转自中国新华社和其他媒体的图片各占40%和60%。
中国报道和俄罗斯报道中出现的图片展现的是场景细节,且图片均带有负面倾向,让人看起来感觉压抑和不舒服。而美国新闻报道图片中除了在人物形象的呈现中较少,在其余全景图片、地图和场景细节上分布较平均。美国由于图片数量较多,各类基调的图片都有,除负面倾向的图片(50%)数量较多外,其他倾向的图片数量分布差距不大(27.8% vs 22.2%)。因此,H3a、H3c部分成立,H3b成立。
五、结论及讨论
上文对美国、俄罗斯、中国三国对于“中国5.22新疆暴恐案”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从新闻源、消息源、报道主题重点、报道内容和图片运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三个国家是如何进行报道材料的选择的。这部分依此来讨论三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建构了什么样的框架以及如何建构的,此时的重点不在是材料选择的多寡,而是材料搭建的方式、方法,以及材料中包含的深层意义,从更为细致的角度考察新闻框架的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解决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
(一) 基于新闻源选择的框架建构
中国的新闻报道中93.6%来自于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报道地点主要为中国新疆以及应援国家当地,消息来源主要有中国政府机构与官员、国外政府机构及官员、事件的旁观者、国外专家学者。其中国外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多为声援中国打击新疆恐怖分子的国家的政府官员。而中国政府官员与国外政府机构及官员作为消息来源共占87%。这与我国的新闻体制和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各大新闻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必须以新华社的通稿为标准,而不得擅自报道。同时可以看出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此次新疆恐怖主义事件时是与中国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的。我国一向都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决打击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主义袭击。新闻报道中引用中国政府官员以及同情中国的他国政府官员的声音事实上是在表明中央政府对此次恐怖袭击的态度。
美国相对比中国,新闻报道更多是媒体自制,占总报道量的76.5%,新闻开头大都模糊化了报道地点。在消息来源的引用方面较为单调,只有中国媒体、当事人及其家属。美国的严肃媒体大都标榜自己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然而通过引用不同的消息来源,媒体依然可以为报道的事件定性。在此次新疆暴恐事件上,美国媒体尽管选择了中国媒体机构以及中国政府机构作为消息来源,这也只能看做是被动地接受,因为中国的新闻体制和政策不允许境外媒体直接进入事发现场采访。在对此次袭击的定性上,美国媒体几乎没有直接定性,而是引用了中国媒体和官员的说法。鉴于目前中美关系的相互矛盾性,以及二者在恐怖主义问题政府官方一直存在分歧,这样的做法同样可以体现美国国家利益以及中美外交关系在此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的消息来源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中国,主要有中国媒体、中国政府机构和官员、国外机构及官员、以及国外专家学者。其中国外机构和官员也几乎为声援中国的国外机构,为未有其他声音的的出现。前三个消息来源占据俄罗斯新闻报道中的92%。从消息来源方面来看,俄罗斯报道此次恐怖主义事件完全是从支持、声援中国的角度来报道的,与俄罗斯政府强烈支持中国反恐的举措如出一辙,也与俄中的国家利益和双边关系是一致的。三个国家在新闻来源方面都存在多样化不足,片面的引用消息,造成某些群体的失声。但从已使用的消息来源看,三个国家都是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来进行此次新疆恐怖主义事件的报道。
(二)基于报道内容的框架建构
中国媒体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凝练性符号,直接对新疆恐怖分子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恐怖势力零容忍,坚决根除”这样的话语直接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报道全部都是在呈现恐怖主义问题,报道的重点集中在了反复表明中国对新疆恐怖主义势力的声讨,反复强调维汉人民要共度过这段艰难时期。因此在报道内容上也自然强调中国政府如何在恐怖事件之后立即采取全面措施打击恐怖势力,维护新疆地区的安全,呈现出全国众志成城的景象。同时不遗余力地声明本国立场和他国支持立场。中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像是“声讨书”,而非“新闻”。
美国新闻报道在标题中更多地使用了指称性的符号,占所有标题的64.7%,更多的是在报道此次事件造成的客观死伤人数和中国采取的措施。在文本内容上、报道重点报道内容和对袭击者态度与中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美国的新闻报道没有任何直接立场的表明,更多的是展现中国的民族问题背景,在此基础上描述中国汉族和维族的历史冲突,暗示出中国民族政策的不平等,汉族对维族的欺压,因此文本中流露出对袭击者的同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有情可原的。对这起事件,美国媒体没有直接将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而是在引用中国媒体的恐怖主义定性之后,更多地将关注视角转向了中国的民族问题,这是与美国对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一贯的态度相一致的。
俄罗斯新闻报道的标题也是多为指称性符号,而且相比美国的新闻报道指称性比例更大。这些报道几乎完全是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转述,报道紧紧围绕着恐怖主义开展,直接表明了对中国反恐的支持,这样的新闻报道占到了总报道量的57.9%。同时,俄罗斯媒体也注意强调该事件的隐性影响,但是与美国大相径庭,俄媒更多地描述中国近几年深陷新疆恐怖主义泥潭,以及中国新疆恐怖主义形成的复杂的国际背景。而且也注意着重呈现在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努力下,中国反恐的进展和成就。特殊的地缘政治和两国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俄罗斯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与中国政府和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
在报道内容上面,三个国家根据各自的报道框架,从文本内容、报道主题、报道内容和对袭击者态度几个层面上继续构建着自己的恐怖主义框架。
(三) 基于图片分析的框架建构
中国和俄罗斯运用的图片较少,分别只运用一幅和两幅,美国相对运用的较多,共运用了15幅图片。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图片运用的较少,国家和图片来源、图片类型、图片基调相关性均不明显。在美国所使用的15幅图片中,有9篇转引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媒体,并且在6幅自制图片中有4幅是地图,也就是说美国媒体几乎没有直接接近事发现场,这与中国对境外媒体的采访限制有关。除了自制地图,其他11幅图片图片类型和基调方面分布比较均衡,没有呈现出特殊的倾向。本研究认为这种情况与中国媒体提供图片较少、境外媒体无法直接拍摄现场照片有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图片的运用和国家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原因,目前笔者根据已有数据做出以下猜想:首先可能是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样本数量过于少,仅仅为1和2,美国样本相对多一点,但是也仅仅15篇,而且这些图片相对也集中在某篇报道中。其次,此次事件发生在中国,而且恐怖主义事件多属于突发事件再加上中国可能存在部分限制,俄罗斯和美国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拍摄和获取到相关照片,造成俄罗斯与美国使用的照片多来自中国的通讯社。再次,中国自身的新闻宣传策略存在问题,造成所有图片基调全部为负面基调,与图片使用的初衷相违背。经由该部分探讨,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巧妙的运用图片,注意图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以此来实现本国立场的丰富表达。
尽管在图片运用方面,由于上述原因的限制,各国对此次新疆暴恐事件的态度表现得不够明显,但是在文字报道中,通过消息来源的选择、新闻标题的制定、报道重点的侧重,中美俄三国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态度表现地仍然十分明显。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此次新疆恐怖主义事件时是与中国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由于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平等和国家统一,从维稳的立场出发,中国果断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活动,并严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美国尽管在经济上与中国存在重要的利益关系,但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人权、恐怖主义、民族问题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因此美国媒体并没有直接将此次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活动,而是将其与中国复杂的民族环境与民族政策联系在一起,隐射中国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俄罗斯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重要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而且两国在民族关系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俄媒在报道此次新疆暴恐袭击时,与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晓蓉. 中美主流报纸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刘音. 国际关系因素对媒体报道的影响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3:67-68.
【3】程曼丽. 美、俄、日、德主要报纸涉华报道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02,04:22-27.
【4】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00,01:15-25.
【5】邵静.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大学,2011.
【6】吴鹤.对不平等传播秩序下西方恐怖主义报道[J].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5
【7】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家报道—以《联合早报》中国关系报道为例的分析(1999-2006),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王娟. 普京第二任期俄罗斯媒体的涉华报道研究——以<论据与事实>为研
究对象[D]:[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9】程曼丽.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J]. 国际新闻界, 2000 (4):17-21
【10】 翟峥. 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 年报道的对比分析. 美国研究,2002,3:88-109
【11】黄卫星,丁宁. 试析中美主流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差异——以《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报道个性为案例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55-63
【12】方芳.恐怖主义的媒体话语与中美国家身份.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3】Blue, M., & Dupont, N. M. (2007). TELESTRATOR TERRORISM: FEAR MESSAGES IN THE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HURRICANE IVAN. Southwestern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 23(1).
【14】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Hart, J. W. (2004). Empire of Idea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1936-1953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16】Ismail, A., & Berkowitz, D. (2009). " Terrorism" Meets Press System: The New York Times and China Daily before and after 9/11. Global Media Journal: Mediterranean Edition, 4(1).
【17】McKinney, K. (2007). Framing Beslan: Comparing Coverage of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5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18】Xigen Li(1999).“The effect of national on coverage of interests United states一China relations: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New York times and People’s Daily,1987一1996”PhD.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Shoemaker, P., Han, G., Wang, X., & Wang, W. (2007).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News Coverag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Conference Papers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Wittebols, J. H. (1992). Media and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US and Canadian coverage of terrorism.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9(4), 267-278.
【21】Yang, J. (2003). Framing the NATO air strikes on Kosovo across countries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US newspaper coverage. Gazette, 65(3), 23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