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人民网>>传媒>>正文

网络论坛互动中用户民粹主义言论的呈现

——对强国论坛“深入讨论”版块的内容分析

王斌

2015年03月17日10:54    手机看新闻

摘要:以网络论坛为平台的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网民针对热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与看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民粹主义分析框架,是否适用于常态的言论环境分析,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本研究发现,网络论坛中主帖的议题构建策略对用户的关注度并不能够产生影响,但是对激发论坛言论的民粹主义程度却能产生有效影响;在主帖议题中直接诉诸民粹主义的议题更能激起回帖中的民粹主义情绪。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内容分析   强国论坛   民粹主义指数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32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获取新闻资讯的手段,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利用网络来发表个人对时事热点的意见看法也变得更为平常,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人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交流互动的便捷性的同时,一种不好的苗头也逐渐开始显现,那就是在我国互联网上潜滋暗长的民粹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对正常的网络言论环境甚至线下的正常社会秩序都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对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的这种民粹主义倾向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对其进行预防与科学管理,防止其继续发展壮大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一)民粹主义概念的多面性

    民粹主义是一个政治术语,被广泛应用到政治运动、政治家以及政党等场合。这种广泛的应用反映了这一概念存在的一重要的问题:对情境的敏感性。因为这种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其概念就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Canovan,1981),这常常让那些试图对其进行严格定义的学者感到烦恼(Stanley 2008, 108),对它的定义是基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话语的特征等多个视角来做出的(Weyland 2001, 1),而且众多学者从多种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理论,社会运动理论,政党政治,政治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民主理论。对它的研究还包括各种方法论的论述,比如档案研究、话语分析、以及正式的建模等(Acemoglu,2011, Ionescu &Gellner,1969, Canovan 2002,Hawkins 2009, Goodliffe 2012, Postel 2007)。每个学者都根据其自身的学术坐标轴给民粹主义下了自己的定义( Iunescu and Gellner1969, p.166)。许多学者同意“民粹主义崇尚人民”这一说法(Ionescu and Gellner 1969, 4),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对民粹主义再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在政治科学与社会学有关“民粹主义”的文献当中,对民粹主义的定义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将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话语风格,以及一种政治动员的形式(Moffitt &Tormey 2013, Pauwels 2011)。

    将民粹主义看做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是由Cas Mudde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最终被分为两个同质的与对抗的群体,即“纯洁的人民”与“腐败的精英”,并指出政治应该是普通民众的共同意愿的表达(Mudde 2004, 543)。民粹主义在这里首先被设定为在人民与精英之间的对抗的一套设想,同时强调人民主权至上,在这里纯洁善良的大众的意愿被摆在道德腐化的精英人物的对立面。

    而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风格的学者则将其定义为“广大民众与寡头统治集团之间为争取道德合法性所构建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段(Barr, 2009);Hawkins (2009)将民粹主义定义为对政治冲突进行二元道德分配的摩尼教话语。秉承着同样的精神,Kazin (1995) 在他对美国民粹主义的历史分析当中,将民粹主义定义为那些声称为美国大部分民众代言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与Mudde将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相似的是,Kazin认为,美国民粹主义的政治风格是建立在“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然而对Kazin而言,民粹主义并不是一种能够占据某个政治人物的核心信仰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可以被美国的右翼与左翼、自由派以保守派都可以拿过来进行选择性与策略性使用的政治表达的话语风格,其所持的“民粹主义的灵活性”的观点与Laclau的观点不谋而合,Laclau(2005)认为,构成民粹主义话语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这种象征性的区分其所指是“空洞”的,其依据社会情境的不同,“我们”与“他们”的所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分类通过认知的过程来获取意义,在这里一些特殊的群体被构建为“人民”(“我们”),以及压迫我们的“他者”(“他们”)。

    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策略的定义方法由三个不同的侧面组成:政策的选择、政治组织机构以及政治动员的形式。

    Madrid(2008, 482)将民粹主义政策定义为那些旨在重新分配经济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国有化的政策;将民粹主义动员定义为由质疑\批评既有体系的诉求。Acemoglu (2011)也关注政策,将民粹主义定义为“得到全国的大多数人口的支持,但是最终却损害了这些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的已经实施的政策”。但是这种定义方法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种基于政策的对于民粹主义的定义不能涵盖历史的多样性(Weyland ,2001)。于是Weyland (2001, 14)提出使用“政治组织“来对民粹主义进行定义:民粹主义最好被定义为一种政治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一种被人格化的领导人通过直接的、未被宪法授权的方式,得到未被组织化的大多数的跟随者的支持,以此来寻求或者实施政府的统治权力。这一定义强调政治领导人与其选民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用来解释意识形态的多变,将政治机构本身看做跨越各种民粹主义运动与各个民粹主义政党的不变的东西。

    也有学者将民粹主义定义为政治动员的形式,即:代表那些“所指“并不很清楚的“人民大众”,挑战既有的政治或经济精英的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领导人所发起的,针对大量选民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Roberts,2010)。他们强调民粹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民粹主义诉求的内容随着案例的不同以及时间的推移会有明显的不同。Jansen (2011)将对民粹主义定义的关注的焦点从政党转移到政治动员的更为一般的模式,包括社会运动。他认为与其将民粹主义看做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不如将其定义为“动员普通的社会边缘群体加入到公开可见的以及具有争议的政治行动中来,并且使用修辞来展示质疑\批评精英,对普通民众进行煽动的持久、大规模的政治工程” (p. 82)。从Jansen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民粹主义进行定义的三种方法有它们的不同点,但是也有联系与交叉:Pauwles (2011)指出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排斥它拥有一种具体的话语风格的可能性——如果一个民粹主义领导人的目标是将权力归还给普通大众,毫无疑问他们将会使用人民的话语。并且有理由相信在一些情况下意识形态会影响到政党的组织机构。

(二)中国语境下民粹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

    中国的民粹主义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20世纪初期从俄罗斯引入的 “到人民中去”的社会思潮,相信民间代表一个纯真的有道德感的底层社会,可以从中取得社会变革的动力与资源;另外一个来源是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的“绝圣去智”的反智论传统,简言之就是对知识、文化等价值系统鄙视、否定,扩展到对代表此价值系统的知识分子进行全盘否定的历史“潜流”(唐小兵,2008)中国道家的崇尚自然和儒家的大同、均等思想也被视为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思想的来源(沈丹丹,2012),李泽厚认为传统文化中墨子思想中的“兼相爱”等理念也与民粹主义精神也有所关联(李泽厚,1994)。

    自五四开始的 “ 平民文学” “劳工神圣”等口号, 到抗战期间的“全民动员”, 延安时期号召“做农民的小学生”, 再到建国后“根正苗红”的工农血统论,知青“上山下乡”, 及至“文革”时期盛行的“造反有理”, 基本上描绘出了中国民粹主义发展的图谱。虽然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这种民粹主义遗产并没有得到深刻反思和有效清理, 相反, 随着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加剧, 贫富差距的扩大, 以及中国崛起后的民间日益膨胀的民意的推动, 建于整体主义、群体文化基础上的民粹主义却日益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高平,2009)。近年来,民粹主义思潮在国内正风起云涌,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公众表达民意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而在一些网络事件中,一些网民动辄以“人民代表”的身份说话,体现出民粹主义的一些特征,产生了网络民粹主义(王璐,方晓强,2011)。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大体起步于本世纪初,从思想来源上看,主要源于两种思潮:一是2000年以前反日为主的思潮(郭中军,2009),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极端的民族主义从其中分化出来,成为今天的网络民粹思潮的前身;二是2005年之后社会上出现的反思改革、追求社会公正的极左思潮(郭中军,2009),它以国内矛盾为主要关注点、以极左思想为理论资源,显示出反精英主义的草根姿态。(王志强,2009)。

    学者郭中军认为,网络民粹主义,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在网络民粹主义中,互联网不仅是政治参与的形式,而且还是政治动员的工具(郭中军,2009);但是这一界定并不十分准确,网络民粹主义本质上仍是民粹主义, 二者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同的,都表现出对作为整体的人民地位的重视,都强调平民大众的利益,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与拓展(王建立,2013)。就我国目前出现的网络民粹主义来看,其与传统民粹主义相比,首先,没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直接针对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民粹主义表达极少;其次, 不具有实践性政治运动的性质, 而仅仅是针对某些事件和现象的短期观点和评判,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网民并不一定是坚定的民粹主义者;另外, 由于网络的特性, 立场和观点的表达更加非理性(王君玲,石义彬,2009);在民众与精英之间,民粹主义表现出鲜明的反专家、反权威、甚至反知识分子、反知识的特点。(李良荣,徐晓东,2012)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中的民粹主义通常通过话语强占策略来实施。常见手段主要有六种:扣帽子、谎言、谩骂、渲染限制不同声音、人肉搜索等。 (陈龙,2011)。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话题会更能引起民众的关注,激发其民粹主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正式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主帖采用上述六种策略的任何一种或几种与否对公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主帖采用上述六种策略的任何一种或几种与否对回帖的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回帖中采用上述六种策略的任何一种或几种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4:主帖中直接诉诸民粹主义言论与否与回帖中是否涉及民粹主义言论存在相关关系。

    目前来看,国内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来进行分析,本研究则以特定网络论坛为例来探讨常态下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呈现,并且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分解细化。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构成

    本研究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深入讨论”版块为研究对象,使用其内容搜索引擎,以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来获取主帖作为抽样框,然后再对获取的抽样框采取分层等距抽样的方式来获取样本(将每个样本的主帖与其后的回帖即帖子串作为样本),以主帖及其后的每个跟帖作为分析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年(2013年8月1日到2014年7月31日)的数据收集。抽样框列表中共收集到4973个主帖列表,抽样一共抽出帖子串499个,回帖共计7993个。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测量网络民粹主义,但是研究者目前还没有发展出一整套完备的方法来对民粹主义进行经验式的测量,尽管对于民粹主义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性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是对单个案例的探究(Me′ny & Surel 2002; Albertazzi &McDonnell 2008)。最早使用内容分析方法测量民粹主义的是Jagers 与Walgrave (2007),另外一个对民粹主义进行内容分析的是Hawkins (2009),其分析对象是演讲的整个文本,最近通过基于计算机技术对民粹主义进行内容分析的是Pauwels(2011)。他们对民粹主义的内容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udde (2004: 543)对民粹主义所下的定义,即将其看做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由两部分组成:同情\崇尚人民与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

(三)变量的操作化

    1.网络民粹主义诉求

    由于民粹主义概念的多面性,对其进行概念操作化是存在困难的,前人使用内容分析的方式对民粹主义进行经验式测量的研究一般是通过测量分析单位是否同时涵盖两大方面(即同情\崇尚人民与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来编码(编码表见附录)民粹主义(Laclau, 2005; Panizza, 2005),但是其考察的对象或者是政党的竞选宣言,或者是报纸的意见性质的文章,这些文献资料都有明显的段落且分析单位一般较长,所以要求同时包含民粹主义的两大方面是合理的。

    本研究的考察对象是网络论坛,其中存在着论坛用户之间的互动,加之某些主帖之后的跟帖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表情,所以如果要求在主帖或者回帖中同时含有这两者的话,很难找到同时满足两大方面的分析单位,所以,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为,将每个主帖与其后的跟帖视为分析单位,只要主帖\回帖中出现同情\崇尚人民或者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将其编码为具有民粹主义诉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精英应该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对于某个特定的精英人物的批评\质疑不编码为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Rooduijn& Pauwels, 2010)。

    其中,对同情/崇尚人民与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分别以关键词搜索的方式获取抽各自的样框,因为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主要是看主帖的构建策略对回帖的影响,所以要求这个主帖下面必须有跟帖,跟帖为0的搜索结果被剔除出本抽样框,并且根据各种不同的搜索关键词而获得的重复搜索结果也被剔除。

    “人民”搜索的关键词包括:人民\百姓\民众\大众\市民\公民\公众\我们\我们的\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我们所有人\我们每个人\我们人民\全社会\社区\全体居民\全国\全国人民\中国人民\公共舆论\国家\中国\我国\我们中国等。

    “精英”搜索的关键词包括:政府\公务员\官员\领导\高管\高官\官方\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层\富商\富豪\富人\作家\学者\教授\公知/公共知识分子专家\媒体\官方媒体\官媒等。

    2.扣帽子

    具体来说,“扣帽子”指的是指不分青红皂白, 直接给处于风口浪尖的当事人扣上“权二代”“富二代”“贪官”“杀人犯” “毛左”“历史虚无主义者”“汉奸”“卖国贼”之类的负面帽子。

    3.散布虚假信息

    主帖或者回帖中发布的明显与事实不符,以引发愤慨为目的的信息。

    4.谩骂

    论坛用户之间或者针对话题中的特定某类人,使用有辱人格的词汇进行人身攻击。

    5.渲染手法

    使用一些修辞手段来起到讽刺、挖苦、批判、愤怒等效果。比如使用幽默段子来批评社会现状,使用排比来强化情感,使用反问来加强语气等。

    6.强制阻止讨论

    用户是否使用明显的限制不同声音的措辞,毫无包容性,但不包括上文提到的谩骂与扣帽子。

    7.人肉搜索

    在帖子中明确号召对话题中的某个人进行人肉搜索,用所谓当事人的真实信息来将对手置于死地。

    8.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即回帖中包含民粹主义言论的帖子数与回帖总数之比,取值为[0,1],数值越大表明民粹主义言论的呈现程度越强。

    9.用户的关注度

    本研究认为,帖子的点击量并不能够很好地反应帖子的关注度,因为存在误点的情况,但是回复量的多少则能比点击量能更还地反映用户确实在关注该帖子所关注的话题,所以本研究取帖子的回复量作为测量主帖的关注度的指标。

 

四、结果

表1:主帖民粹主义诉求及采用民粹主义策略的描述统计信息

 

表2:回帖民粹主义诉求及采用民粹主义策略的描述统计信息

 

    总体上来看,主帖中直接含有民粹主义诉求的只占样本量的17.8%(见表1),而在主帖中直接使用民粹主义的构建策略的帖子所占比例则更少,其中强制阻止讨论与人肉搜索则完全没有在主帖中被主帖作者所使用;回帖中直接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崇尚的帖子占到所有样本的24.4%(见表2),而表达对精英\现存体制的批评\质疑的帖子则接近帖子总数的一半(49.3%),这说明帖子中的民粹主义情绪主要是以发泄对精英\现存体制的不满为主,崇尚人民这一方面在民粹主义情绪中不是主流;同样,人肉搜索、强制阻止讨论与散布虚假信息则没有收集到任何符合条件的样本;

 

表3:主帖使用民粹主义策略与否对议题关注度的影响比较分析

 

Variable           M            SD           t             df            p

主帖回复量                                         -0.146            497            0.884

扣帽子              15.20            10.24     

未使用扣帽子手法    16.04            22.31

 

主帖回复量                                         -0.552            497            0.581

使用谩骂            10.60            7.54        

未使用谩骂          16.07            22.13

 

主帖回复量                                               -0.166      497            0.868

使用渲染           15.45            16.11

未使用渲染          16.07           22.47

    对于假设1,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主帖是否采用民粹主义策略对公众的关注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3的结果表明,主帖使用民粹主义策略与否对公众对其关注度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在样本中主帖散布虚假信息的案例仅有一例,所以不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而对于强制阻止讨论与人肉搜索,在样本中未收集到案例,所以,也不对其进行分析;综上,假设1不成立;

 

表4:主帖使用策略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比较分析

Variable          M              U            ∑N            p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2427            499             0.021*

扣帽子             330.20        

未使用扣帽子手法   247.51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117.50           499              0.334

散布虚假信息       118.50

未散布虚假信息     250.26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1085            499              0.622

使用谩骂          279.90

未使用谩骂        249.70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6203            499              0.002*

使用渲染          317.26

未使用渲染        244.46

*p < 0.05

    假设2使用Mann-Whitney检验法对主帖是否使用民粹主义策略对回帖中的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分析。表2表明,主帖使用散布虚假信息或者谩骂的策略与否对于回帖中的民粹主义言论指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检验表明主帖中采用扣帽子手法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U=2427,p<0.05;同时,主帖中采用渲染手法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U=6203,p<0.005;同时,由于在样本中收集到的主帖使用强制阻止讨论的案例与使用人肉搜索的案例均为0,所以不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所以,假设2部分得到了证实。

 表5:回帖中使用民粹主义策略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比较分析

Variable            M            U             ∑N           p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13374.5           499            0.014*

扣帽子             214.48  

未使用扣帽子手法   256.38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19593.00           499            0.166

使用谩骂           233.62

未使用谩骂         254.00

 

民粹主义言论指数                    2229.00            499            0.000**

使用渲染          403.44

未使用渲染        241.22

*p < 0.05

    假设3使用Mann-Whitney检验的方法对回帖中对民粹主义策略的使用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分析。表3表明,在回帖中使用谩骂与否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回帖中使用扣帽子手法与否会对回帖中的民粹主义言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U=13374.5,p<0.05;同时,回帖中使用渲染的手法与否也会对回帖中的民粹主义言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U=2229,p=0.000;同时,由于在回帖中收集到的用户采用发布虚假信息策略的案例与阻止强制讨论和人肉搜索的案例均为0,所以不对其进行分析;

    综上,假设3部分得到了验证;

 

表6:回帖崇尚同情人民与否* 主帖直接含有民粹主义诉求与否交叉表

 

主帖直接含有民粹主义诉求与否

合计

回帖崇尚同情人民与否  是         计数

                           期望的计数

否        计数

期望的计数

39              83            122

21.8          100.2           122.0

50             327            377

67.2           309.8          377.0

合计                            计数

期望的计数

89            410             499

89.          410.0            499.0

       

 

表7:对称度量

 

近似值 Sig.

按标量标定        φ

Cramer 的 V

有效案例中的 N

.210        .000

.210        .000

499

    假设4使用PHI检验法对主帖的民粹主义诉求与回帖中涉及同情人民与否是否存在显著相关进行了分析,检验表明,在主帖的民粹主义诉求与回帖中涉及同情人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HI=0.21,p=0.000(见表7).同时,使用PHI检验法对主帖的民粹主义诉求与回帖中涉及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是否存在显著相关进行了分析,检验表明,在主帖中直接诉诸民粹主义与在回帖中出现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的言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HI=0.200,p=0.000(见表9).

表8:回帖批评精英与否* 主帖直接含有民粹主义诉求与否交叉表

 

主帖直接含有民粹主义诉求与否

合计

回帖批评精英与否      是      计数

期望的计数

否     计数

期望的计数

63             183          246

43.9           202.1        246.0

26            227          253

45.1          207.9        253.0

合计                          计数

期望的计数

89            410           499

89.0          410.0       499.0

       

表9:对称度量

 

近似值 Sig.

按标量标定          φ

Cramer 的 V

有效案例中的 N

.200      .000

.200       .000

499

 

五、讨论

    首先,根据结果可知,在主帖中,直接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或者同情/崇尚人民的的帖子只占到所有样本的17.8%,这说明强国深水区中存在直接发布其民粹主义言论的用户,尽管这种帖子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确实存在;但是,在所有主帖中没有帖子使用人肉搜索或者强制阻止讨论的方式,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针对的是论坛常态下长时间的考察,而非针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所以强制阻止讨论或者人肉搜索这两种相对极端的方式在本研究中并未出现;而采取扣帽子、散布虚假信息、谩骂或者渲染的方式来发布的主帖在样本总体中所占比例也都不高,说明就主帖而言,确实存在着这种民粹主义言论的影子,但是,并非主流;同时,在回帖当中直接表达用户的民粹主义诉求的言论当中,批评\质疑精英(现存体制)的占到了将近一半,而崇尚\同情人民的言论占比相对较小,这说明网络论坛中充斥的民粹主义言论多是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凸显等问题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反应,这种不理性的言论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不对其进行管理会影响到网络言论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加强对此类言论的管理。

    其次,针对挑起民粹主义言论的六种策略,研究发现,在主帖中使用这六种策略与否对用户对话题的关注度(回复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这种民粹主义策略在激起大众的关注度方面并不成功,原因可能是论坛帖子的更新速度较快,使得某些未得到及时回复的帖子很快沉下去;

    再次,研究表明,从主帖对以上六种策略的使用情况来看,有两种策略的使用与否对网络言论的民粹主义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扣帽子与渲染手法的使用与否。这说明尽管这些策略的使用与否在引起用户的关注度方面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些方法的使用在激起用户回帖的民粹主义情绪方面确实有效,所以,这给论坛的管理人员的启示就是对于论坛中使用扣帽子或者渲染手法的主帖要格外注意,因为这种帖子很有可能激起用户的民粹主义言论,不利于健康的论坛发言环境的形成;

    第四,在回帖中对这六种策略的使用也会对民粹主义言论指数产生明显的不同影响,依然是扣帽子与渲染手法的使用会激起带有民粹主义言论性质的回帖,所以,从论坛言论环境的常态来看,扣帽子与渲染手法的使用在激起网络民粹主义言论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

    最后,主帖直接诉诸民粹主义言论与否与回帖中是否包含同情/崇尚人民或者质疑/批评精英(现存体制)的内容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主帖中直接诉诸情感的方式对于激起民粹主义言论简单有效,尽管其在引起用户对话题的关注度方面并没有产生显著效果。

    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在中国语境下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内容分析的文献依然没有,所以本研究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类目建构是探索性的,可能存在类目不全面,内容效度不高等问题;

    其次,本研究的抽样框的生成是以搜索关键词的形式生成的,尽管力求做到全面,能够涵盖网络民粹主义的所有方面,必定无法穷尽所有相关关键词,所以,抽样框可能也存在不足之处;

    再次,由于网络内容更新速度快,内容容量大,加之存在删帖等问题,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也是存疑的。

    最后,本研究仅仅是以强国论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没有采取比较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选取多个论坛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不同的论坛用户在主帖的议题构建策略以及言论的民粹主义指数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六、结论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版块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络论坛互动中的发言常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论坛中确实存在网络民粹主义的言论,一些旨在激起论坛用户民粹主义情绪的议题构建策略也是有效的,所以,这就为论坛的管理者对论坛发言进行科学管理,提前发现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网络言论环境的言辞,防患于未然提供了依据。

    同时,研究认为,对于含有民粹主义的言论不能实行一味删帖的手段,因为这些带有民粹主义倾向的言论大多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言论进行合理的正面引导,当然,这也为论坛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龙. (2011). 话语强占: 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 国际新闻界, 33(10), 16-21.

[2]高平.Gao Ping 文化民粹主义批判[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9(5)

[3]郭中军. (2009).警惕网络民粹主义来袭. 社会观察, 12, 19-21.

[4]李良荣, & 徐晓东. (2012). 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流行——新传播革命系列研究之三. 现代传播 PKU CSSCI, 34(5).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4.

[6]沈丹丹. (2012).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分析 (Master's thesis, 复旦大学).

[7]唐小兵. (2008).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 南风窗, 2, 008-02.

[8]王璐, & 方晓强. (2011). 网络民粹主义的潜流: 2000~ 2010 年中国网民行为意识的个案分析. 内蒙古社会科学, 32(1), 114-119.

[9]王建立. (2013).网络民粹主义成因分析. 科教文汇, (24), 200-201.

[10]王君玲, & 石义彬. (2009).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以 “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 事件为例. 国际新闻界, (4), 92-95.

[11]CNNIC,2014,《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07月21日引自链接: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12]Acemoglu, D., Egorov, G., & Sonin, K. (2011). A Political Theory of Populism (No. w1730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3]Albertazzi, D., & McDonnell, D. (2008). Twenty-first century populism: The spectre of Western European democracy. Palgrave Macmillan.

[14]Canovan, M. (1981) Populism. New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5]Canovan, Margaret. 2002. ‘Taking Politics to the People: Populism as the Ideology of Democracy’, in: Meny, Yves and Yves Surel (eds.), Democracies and the Populist Challenge.New York: Palgrave, pp. 25-44.

[16]Goodliffe, Gabriel. 2012. The Resurgence of the Radical Right in Fr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Gidron, N., & Bonikowski, B. (2013). Varieties of Populism: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No. 0004). Working Paper Series, 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18]Hawkins, Kirk A. 2009. ‘Is Chavez Populist?: Measuring Populist Discours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42, pp.

[19]Ionescu, Ghita, and Ernst Gellner, eds. 1969. Populism: Its Meaning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New York: Macmillan.

[20]Jagers, Jan and Walgrave, Stefaan. 2007. Populism a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tyl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 discourse in Belgium.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Research, Vol. 46 (3), pp. 319–345.

[21]Jansen, Robert S. (2011). ‘Populist Mobilization: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Populism’.Sociological Theory, 29(2), pp. 75–96.

[22]Kazin, Michal. 1995. The Populist Persuasion: An American Hist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Press.

[23]Laclau, Ernesto. 2005. On Populist Reason. London: Verso.

[24]Mudde, Cas. 2004. ‘The Populist Zeitgeis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39 (4), pp. 542–563.

[25]Madrid, R. L. 2008. ‘The rise of ethno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 World Politics, Vol. 60(3),pp. 475–508.

[26]Moffitt, Benjamin and Simon Tormey. 2013. ‘Rethinking Populism: Politics, Mediatisation andPolitical Style’, Political Studies.

[27]Measuring Populism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Two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PR Joint Sessions, Münster.

[28]Postel, Charles. 2007. The Populist Vis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Pauwels, Teun. 2011. ‘Measuring Populism: A Quantitative Text Analysis of Party Literature in Belgium’, Journal of Elections, Public Opinion and Parties. Vol. 21 (1), pp. 97–119.

[30]Panizza, Francisco. 2005. Populism and the Mirror of Democracy. London: Verso.

[31]Roberts, Kenneth. 2010. ‘Latin America's Populist Revival’, SAIS Review. Vol. 27 (1), pp. 3-15.

[32]Rooduijn, M. (2013). The Mesmerising Message: The Diffusion of Populism in Public Debates in Western European Media. Political Studies.

[33]Rooduijn, M., & Pauwels, T. (2010).

[34]Stanley, Ben. 2008. ‘The Thin Ideology of Populism’,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Vol. 13(1), pp. 95-110.

[35]Weyland, Kurt. 2001. ‘Clarifying a Contested Concept: Populism in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4 (1), pp. 1-2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