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人民网>>传媒>>正文

城市“亚白领”的媒介使用:卡茨“使用与满足(U&G)”理论中的工具理性

 

宁威

2015年03月18日09:43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要】美国传播学者卡茨提出了”使用与满足” 的研究理论,指出受众使用媒介具有的认知、情感、人际整合、缓解压力的需要和诉求。城市“亚白领”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一个群落,他们对于网络移动终端等作为工具性使用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移动终端体现信息针对性、服务工具性和个性化定制与需求的三位一体,从而使其需求得到“满足”,体现了功能、效率、手段的合理性,即其使用网络新媒体终端具有工具理性。

【关键词】新媒体移动终端;亚白领;使用与满足;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研究传播有两种途径:一种以传者为出发点,研究传播对受众是如何作用的;第二种是以受众为出发点,研究受众对媒介是如何使用的,后者以美国传播学者卡茨(Katz)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为集成,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简称U&G)提出,传播学研究不应当仅仅关注于“媒体对人们做了什么”,还应该仔细地研究“人们对媒体做了什么”。研究人们和媒体之间的使用关系,研究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等。

 

一、“使用与满足(U&G”理论的内涵与工具理性

1、使用/接触(Use/Exposure)

    在城市亚白领的使用与满足(U&G)的研究中,“使用/Use”可以等价替换成“接触”。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接触可以是指选择、注意(attention)、或者偏好(preference)。[1]

    U&G理论认为媒体使用是选择性的,是基于个体对自身需求的理性的自我认知的,是基于个体期望这些需求会通过使用特定的媒体种类或者内容而得到满足的。[2]亚白领在对信息载体的需求上有其追求服务性、个性化、便利化的诉求。正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使得用户主动性、选择性极大提高,“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研究者的心理需要、心理动机、媒介的选择、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心理满足方面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在网络传播的研究中,“使用与满足”受到高度重视,并顺理成章地异军突起。[3]

2、工具理性:媒介使用的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合理性

    工具理性的特性是关心手段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是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手段的价值取向观念。工具理性也叫技术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即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以崇尚工具理性为本质特征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在自然界中赢得了生命自信和精神自由。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便捷和物质丰富的同时,还享受到了驾驭自然的自信和主宰对象世界的自由。科学技术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甚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确实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工具理性从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确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4] 亚白领作为一个高知的群体,对网络熟练程度以及使用程度相对较高。对于网络移动终端的使用,实现了其从信息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享受到了驾驭社会的自在、自为与自信和驾驭对象世界的自由。

    “亚白领”和北大博士后廉思曾经提出来的“蚁族”概念基本类似,亚白领或“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为主,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5] 他们大部分属于“80 后”“90后”,月收入低于平均城镇职工水平或持平,经常变动工作岗位,有的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绝大多数没有 “五险一金”以及劳动合同不健全,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形成独特的底层群体“蚁族/亚白领”。亚白领阶层在经济地位上,如蚂蚁个体般“弱小”,在生活态度上,却如蚂蚁般“顽强”,且群体庞大、数量众多、思想和行为较为活跃。

 

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亚白领的首选媒介载体

   目前国家信息化工业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提升,4G时代背景下,除了传统的电脑及互联网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这些技术化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 “亚白领”这一现实生活中无奈、窘迫、矛盾的年轻一代,是可以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的“分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界限分明的分众群体,是因其能够产生对某一媒介载体的重度依赖和忠诚消费。对于“亚白领”,通过借助工具化的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1、移动终端在内容上体现信息针对性、服务工具性和个性化定制与需求的三位一体

    ①信息针对性:亚白领族群多数都或多或少对自身的境遇有默然承受的看法以及自我调适的生活方法,他们最主要的问题是生存危机,是就业、吃饭———是生存。他们在获得信息方面,主要是基于生存之上的信息、或者是和自己从事的领域或者行业、专业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中等数量较少,且也不具备针对性和适用性。生存信息包括招聘广告、廉屋租赁、中介、搬家、出行、地图、车船票务、交友娱乐等。在信息提供上,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在内容检索上,涵盖了以上工作生活所必需得各种信息,且网站众多、数据库庞大,选择机会多。

    ②服务工具性:移动终端上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缴费、网上淘宝购物等,都是亚白领直接使用网络的相应服务平台来达到使用的满足。网民不仅使用了网络媒体承载的海量信息,更重要的是使用了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平台,即实际地、具体地使用了媒体本身,由传统媒体受众的“使用媒介信息”转变为网络时代网民的“使用媒介信息”与“使用媒介本身”相结合。[6]体现了新媒体移动终端服务的工具性。

    ③个性化定制和需求:其一,亚白领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媒介使用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使用移动终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二,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网站可以依人所好主动推出适合受众的个性化服务内容,受众也可以订阅自己关注和喜爱的新闻类别、邮件列表,并定制页面风格。在硬件上,苹果ipad air 和ipad mini以及“小米”等智能终端都具有多个不同的主题风格供网民选择,显得善解人意,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屏幕内容服务。

    在个性化需求方面,例如,手机微博的使用需求的研究发现,有“个人和社会整合需要”、 “个性化满足和利益需要”以及“舒解压力和互动需要”等,其中以“个性化满足和利益需要”的动机因素最强,即用户使用手机微博最主要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要和达成个人利益。通过对手机微博使用动机的相关分析发现,用户在使用手机微博时,既希望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又希望达成个人和社会整合;既能满足个性化和利益需要,又能舒解压力和与人互动。 [7]

2、移动终端在操作浏览和生活中使用上的便利

    在线阅读报纸和杂志的网络版显示出网络作为新媒体具有的优势,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与缺陷。天气预报、股票信息、时政要闻、车船票务、生活资讯等短小、及时、有针对性的信息使得智能手机、ipad等网络移动终端成为一种较为适切的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微博、网络视频等随时随地发布和使用手机等进行查阅的方便性,超越传统媒体甚至台式电脑。这种点对点的数字方式对于正在进行着其他活动、整日奔忙于上下班、跑业务的“亚白领”来说,只要“一机在手,信息全在我掌握”。在乘车、候船、出入电梯、食堂就餐等时间进行传播,使消费者在无处不在的信息包围中有意无意地捕获了信息。而且移动终端的工艺设计与造型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功能庞大、耐磨耐用、携带方便。

    亚白领群体流动频繁,业务上经常奔走。还有因为时刻准备着被炒鱿鱼或者自己跳槽,面临换工作搬家、城市间迁移等、为了做到拎包即来、拎包即走,故一般不购置高档、体型硕大的家用电器,移动终端兼具电视机、台式电脑、广播收录机、音乐键盘、报刊书籍杂志的多种动能,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方便。从便于携带的“超级本”到最新一代的苹果终端和国产的各式智能手机,使这些城市易流动群体灵活、方便的面对生活和工作。

    电脑所提供的网络游戏、QQ 聊天以及选择自己喜爱的网络直播的韩剧、美剧是当下“亚白领”的一个主要娱乐方面,使用率高过电视,外域所播的电视节目,一般次日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网络电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亚白领另外一种收看传统电视的方式。网络新闻、网络视频、BBS访问、网络音乐、网络教程的使用都属于使用媒介信息的过程,从市场角度看, 绝大多数受众都会喜欢那种能提供文字、语音、视频三种信息符号的媒体,体现了使用的便利。

3、移动终端使用费用上的相对经济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理论指出人们接触媒体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就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即身边要有所必需的传播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 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由于报刊需要提前订阅或者外出购买,电视机需要接入有线电视系统等的限制,接触纸质媒体或者传统电子媒体对于亚白领来说,远不如接触移动终端便利。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智能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后价格的不断降低,加上借助套餐等通信资费的优惠,移动终端特别受到亚白领的青睐,只需交付移动终端的月功能使用费,就可以“浏览天下”。

    经济上,从经济上考虑, 网络媒体能否取代传统媒体, 主要看网络媒体的费用是否能为接受者所普遍接受,以及网络媒体的运行效益是否高于传统媒体。一是网络媒体的价格,了解一下电脑和手机价格的变化情况, 我们就会相信, 未来网络媒体的接收设备的价格会快速下落到人们可以轻松接受的水平,上网费用也同样如此。使用网络媒体, 受众不但可以节省订报费和有线电视收视费,而且目前网上的一般信息( 包括热播影视剧) 都是免费的, 将来网络信息是否会收费虽然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 网络媒体不会让自己的使用费用高于传统媒体, 否则就等于给传统媒体让出一条生路而将自己置于困境。[8]

 

三、亚白领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始于哥伦比亚大学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它以美国家庭妇女这一受众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她们收听广播连续剧的动机。结果发现,人们收听广播肥皂剧的目的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有的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的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在类似研究的基础上,传播学者卡茨提出并梳理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理论,得出受众使用媒介的35种需要,并将之分为五大类:1、认知的需要。包括获得资讯、知识、了解情况。2、情感的需要。包括情绪的、愉快的或美感的经验。3、人际整合的需要。如加强可惜度、信心、稳重感和提高身份地位。4、社会整合的需要。如加强与家人、朋友的联系。5、缓解压力的需要。如逃避现实、消遣娱乐等。[9]

   既然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其使用媒介并获得心理与信息满足的情况不同,这就给我们“分众领域传播的使用情况”提供了一个可研究领域,研究某一群体对媒介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我们把握传播的内容与市场的流向,并掌握传播的主动权。

   亚白领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可以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他们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一个过程。[10]

1、作为工具使用的满足

    网络移动终端对亚白领来说是每日甚至每时每地必不可少的工具。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商业区、经济开发区的亚白领几乎人手一“机” (目前指智能移动终端手机,非智能机基本已经下架,且一般为中老年使用),网络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率很高,且以微博、微信等模式进行网络参与度也较高。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问过一个这样问题: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一个月不看电视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回答说: “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苦行而已。”[11]对于多数普通受众来说,电视等传统媒介是消磨时间的娱乐工具,获取信息和资讯是次要的。而移动终端对于亚白领群体来说,其重要性体现为工具性。

    例如,手机最重要的几项功能是什么?有调查显示,排名前五种的手机功能分别是“发短信”( 95.49%) 、“打电话”(91.73%) 、“上网”( 72.18%) 、“闹铃”( 48.12%) 以及“看时间”(47.37%) ,体现了手机作为 “互动交流需求”和“实用性需求”的工具行。再者,智能手机查阅、通信、游戏、娱乐、存储功能的多样化已经使它发展成一种“整合性媒体”。通过对手机使用与满足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手机媒体的“实用工具效用”越来越明显。大众媒介正在飞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正呈现出超越传统媒体的价值与活力。随着各种媒体之间的不断整合,其实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加之社会大众工具理性意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显然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依赖,而是已经跨入了一个工具化时代。[12] 亚白领利用这些掌中工具与社会扁平化无缝接触。

    新媒体对“亚白领”来说是传播特定信息或者服务的最佳载体,亚白领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主要用途是: 新闻媒介、信息搜寻工具,最后才是作为休闲娱乐、特别是玩游戏的工具,他们主要以新闻媒介与人际交互媒介为移动终端的主要工具用途。网络移动终端作为实用工具对于亚白领来说,其“信息工具性”甚至大于“娱乐工具性”。据统计,“亚白领”中网民数量占“亚白领”总人数的66.98%,远高于22.6%的全国平均水平和21.9%的世界平均水平。在信息使用功能上,网络新闻(84.6%)、搜索引擎(58.1%)、网络求职(66.9%)及网络教育(19.0%)等网络信息功能使用方面较高。而在网络娱乐功能中,网络游戏(29.6%)、网络视频(31.4%)和网络音乐(48.2%)等的使用率均低于“信息工具功能”使用,表明“亚白领”网民在上网时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信息上,其后是娱乐,最末是人际交往,而后两者在“全国(一般)样本”的互联网服务方面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这就凸显了知识青年的积极性和理性行为,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因此,避免了网络负面性的影响———降低了“亚白领”网民的网络成瘾概率。[13]这一点特别显示了移动终端对于亚白领具有的 “工具理性”。即从功能、效率、手段上来说是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

2、作为心理转移的满足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多变时期,繁忙沉重劳心的工作、无可依靠的工作保障、城市城中村“贫民窟”式生活境遇给亚白领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广泛,使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没有了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抑,可以甩开“工作我”的面具,在网络世界中充分搜寻、挖掘适合“真我、本我”需求的内容,满足“真我”的本体欲望。而恰恰大部分网络内容以哗众取宠、利用视觉等感官刺激和反差来面向传播、吸引受众,故意抖包袱,制造神秘感,用猎奇来追逐利益。天涯、猫扑、社区,网络成为了八卦的策源地。[14]  如此而来,亚白领的情绪宣泄、心理诉求在这些网络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的折射和对应,网络成为了数字化的心理医生。另外网络移动终端上的程序应用商店(APP store)中的imovie、ibooks、iphoto、facetime等各种模块成为亚白领自我心理调适、暂时忘却现实苦恼、追寻人生愉悦的的一个“平板聚落”。

3、作为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满足

    有调查在询问当亚白领、“蚁族”们有不满情绪或者其它意见时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61.6%的“蚁族”选择网络媒体曝光。一方面是因为“蚁族”是正在进行社会化的高知青年群体,他们对网络非常熟练,网络自然而然地成为该群体进行意见表达、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成功运用网络舆论威力的事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15]

    通过移动终端,在观点交换的市场里,用户不仅仅可以针对某一条具体的新闻资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也同时在接收他人的观点或者看法。根据调查,“检索” “分享与评论”是用户最为看重的两个附加功能,分别有44%和37%的得票率。在某些具体的议题之下,符合大部分用户价值观或认知结构的观点或意见,有可能形成一边倒的“沉默的螺旋”;同时,反映不同价值观的观点或者意见,极有可能因为不同用户的意见追随,而最终形成对立的、势均力敌的舆论。可见,受众在移动互联平台上对新闻(评论)类APP的使用,并不是简单的获知,同时也充满了社会化的使用诉求。受众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使用网络平台的社会化身份对内容进行转发和分享,甚至在转发和分享的过程中加入自己对内容的观点和意见。这是对原有的新闻资讯内容在广度(传播范围)和深度(兼有事实性和观点性信息)两个维度上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受众在移动互联平台上,对于媒介内容的使用除了“获知”、“娱乐”等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化需求,即个人关系或者自我认同或个人心理(满足的需求)。[16]

    当然,亚白领正处在不断社会化中,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问题、自身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还没有完全成型,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造成表达者个人责任的分散,这些因素就可能造成该群体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存在着极端、片面的观点,带来负面社会影响。[17]

 

四、结语

    研究亚白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目的在于发挥新媒体移动终端在组织亚白领群体生活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研究该群体的生存发展和媒介使用的基础上,探求我国新媒体移动终端的技术朝向,加强新媒体内容上的引导,保证理性、建设性的社会化方向。也就是说,除了移动终端已经凸显的“工具理性”之外,还要求我们确立新媒体上主导和建设性的文化理念,确立“价值理性”在文化理念中的地位,用“价值理性”校正“工具理性”的偏颇,并引导“工具理性”的发展。



[1]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1(2):12

[2]Katz, E., Blumler, J.G.&G.&Gurevitch. M.,"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4,Vo1.37,No.4, pp.509-523

[3]罗春.网络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9):137

[4]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

[5]廉思.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蚁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6]宋琳琳、刘乃仲.论媒介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爱好者,2009(6下半月):50

[7]翟青竹.手机微博的使用与满足[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4):17

[8]杨骅骁.网络与媒体形式嬗变-试验分析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必然性[J]郑州轻工业学院院报,2005(10):19

[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0

[1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6.

[12]何敏杰.媒介依赖:一种工具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满足实证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2):20

[1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06、2007、2009.

[14]崔文江.网络是草根大众的喇叭筒[J]信息化建设,2012(5):35

[15]费利.“蚁族”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安徽省的调查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59

[16]肖飞.受众对新闻类APP的使用与满足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3(3):80

[17]冯丹、雷雳、廉思.“蚁族”青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成因[J]中国青年研究,2010(2):28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