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雙11”促銷短時間內帶來了大量客流和大筆銷量,卻對盈利沒太多幫助。
●零售業是一個長跑,不能靠打雞血的方式。“雙11”並沒有更多地創造增量需求,它創造的是人為的銷售洪峰。
●對於電子商務來說,要成為真正的“猛獅”,主動強身健體是更好的選擇。“雙11”促銷最多給電子商務帶來一時
的熱鬧,而快遞爆棚、商業失信破壞的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2年的這個光棍節,倍感淒涼的不只是那些單身男女,恐怕還有那些門庭冷落的百貨公司。雙11晚上,記者隨機走訪了上海數家知名商場、超市,盡管不少商場在顯眼處也應景地打出了“迎雙11優惠”的海報,但與天貓商城“雙11”當日銷售額達132億元的戰績相比,人氣實在是天差地別。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認為,就像獅子會吃掉羊,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模式將是“對於傳統商業生態系統的一次革命性的顛覆。”電商模式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傳統模式將被顛覆?
電商模式是“猛獅”嗎?
“雙11”剛過,天貓、當當、蘇寧易購、國美網上商城等電商網站就公布了全部或部分戰績。天貓“雙11”當日銷售額達132億元,是去年同期33.6億元的近4倍。當當、京東等電商網站“雙11”促銷活動也成績斐然。看上去似乎隻要借到了“雙11”購物節的東風,電商網站都不愁沒有顧客,定能賺得盆滿缽滿。但事實是否如此美好?
有跡象顯示,電商令人驚嘆的銷售成績單上不乏水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雙11”剛結束,天貓商城某店鋪就被爆“疑似刷單”,有買家一次性購買了500件6000元的床上用品。還有許多網友頗為郁悶地發現,自己“雙11”那天辛辛苦苦搶到的特價產品,在11月12日的價格卻變得更低。也有淘寶賣家反思,盡管“雙11”促銷短時間內帶來了大量客流和大筆銷量,卻對盈利沒太多幫助。這一切都讓從搶購大戰中清醒過來的人們發問:電子商務這頭“獅子”,是否真的像看起來那麼強壯?
“雙11”是虛假繁榮嗎?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盡管“雙11”促銷活動的銷售紀錄是在一天內創下,卻並不能把這個銷量單純地看成是一個單日銷量。更恰當的看法是,它恐怕是未來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三個月消費需求的集中釋放。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銷售新紀錄的誕生,實際上是通過透支了后面兩個月乃至三個月的消費力來達成的。“說實話,顧客的預算就這麼多,有可能這一次他們把半年的預算用光了,一次消費完后,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購買。所以說,這種規模不是常態。說白了,零售業是一個長跑,不能靠打雞血的方式。”換句話說,“雙11”並沒有更多地創造增量需求,它創造的是人為的銷售洪峰。
業內人士認為,“雙11”的赫赫戰績,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虛假繁榮。因此,在考量“雙11”的銷售紀錄時,從整體上核算第四季度的銷售額,或許更有意義。
傳統商業會被終結嗎?
近幾年來的事實証明,電子商務給傳統零售渠道帶來的巨大沖擊已經毋庸置疑,而“雙11”的電商促銷,已經成為整個傳統線下零售行業不得不正視的嚴峻挑戰。
在不少家電賣場內,銷售人員稱“線上降價,線下追平”﹔今年,不少商場也在傳統的十一國慶購物節之后,針對“雙11”推出了優惠活動。但相對於線上銷售的火熱場景,線下賣場人氣可以說是一片慘淡。當“相約去逛街”的消遣變成了“相約來淘寶”,傳統線下零售業又將如何自處?
不過,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看來,其實不應該說是電子商務顛覆傳統商業,“電子商務的本質就是一種模式,一種工具,傳統商業企業一樣可以使用。當所有人都學會使用這種工具時,原初的區分也就不存在了”。
“什麼是電子商務?難道說必須是京東、淘寶這樣的才叫電子商務?實際上,在美國,電子商務一開始都是由傳統商業企業發起的。”李易告訴記者。
同時,即便“雙11”的對比如此鮮明,是否就真如馬雲所講的那樣,電子商務和傳統商業模式二者是獅子必然要吃掉羊的“生態定律”,或者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頗多業內人士並不贊同。
有分析師認為,線上銷售吸引的群體相對年輕,目前,線下實體銷售仍有其消費群體和需求存在。李易表示,電子商務給線下渠道帶來的沖擊是必然的,但完全取代恐怕還不可能,對於不同的商品類別,消費者需求不一樣,情況也就不同。
未來,大多數標准化的商品品類可能更加依靠線上,比如書籍、3c產品、生活必需品等等,因為它們其實不再那麼需要線下店鋪﹔但像奢侈品、工藝品這一類的商品,需要親身地感受把玩,而這些無法在線上模式中得到滿足。
電商如何成為真正的“猛獅”
電子商務似乎也未能排除“傳統”的缺點。在“雙11”促銷中,“先提價后打折”等手段屢遭商業欺詐的質疑。而三個月前,京東、國美、蘇寧打響的“價格戰”,已被發改委價監局認定為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但實際的懲罰措施並未見到,只是勒令自查、整改。板子打得輕,也難怪電商敢一錯再錯。作為新商業模式,在這方面的監管還存在盲區。要讓新經濟代表的電子商務健康有序地發展,相關部門還要在監管上更給力。
而對於電子商務來說,要成為真正的“猛獅”,主動強身健體是更好的選擇。“借鑒”傳統商業模式中“先提價后打折”、滿額返券“強迫消費”的策略,最多給電子商務帶來一時的熱鬧,而快遞爆棚、商業失信、服務水平低下,破壞的卻是新經濟模式的生態環境,無異於竭澤而漁。
電商模式要想長久紅火,主動維護自己的誠信,提高自身服務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電商“價格戰”
當以彩電業為鑒
電商價格大戰中驕人的戰績讓線下所有商業零售相形失色,而瘋狂背后,電商“綁架”消費者的價格戰會否加劇電商行業集體告別健康毛利、從而影響整個電商格局,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這次電商價格戰,離京東、蘇寧和國美的“三國殺”相距還不到三個月。兩次經過彩排、吆喝的“電商大戰”,降價促銷都暗藏了貓膩:先提價后打折,以致電商玩商業欺詐的質疑聲不斷。
那麼到底誰是電商價格戰的贏家?僅從交易量上看,天貓是最大的贏家,但交易量不等於盈利,天量的交易背后,誰是盈利贏家,恐怕隻有各大電商自己清楚。更重要的是,“脫光”式的低價促銷,使得電商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今后電商是否只是“低價”的購物代名詞?
消費者肯定也不是價格戰的贏家。且不說一些所謂的低價只是電商的忽悠,即使真買到了便宜的商品,也要忍受網頁癱瘓、支付困難、商品缺貨、快遞變慢遞等折磨。
沒有贏家的電商價格戰,在綁架消費者和商家的同時,更像在重蹈彩電業價格戰的覆轍,看起來像是行業洗牌,實際是在犧牲技術投入和管理升級,走入以低價格博眼球的惡性循環怪圈。
眾所周知,發起於上世紀的彩電業價格戰,由於過於強調市場份額,快速擴張,導致管理不善而嚴重虧損,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沉溺於價格戰的國產彩電業沒有能夠跟上全球電視產業升級的步伐,遭受到了外資電視品牌的反戈一擊,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彩電業徘徊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用邊緣的技術做著更類似加工業的制造業。
眼下的電商價格戰大有以前彩電價格戰的趨勢,密度之頻、規模之大不斷攀新高。然而,彩電行業一味打價格戰忽視產業升級,結果把技術和價格的主導權拱手讓給他人的慘痛經歷猶在昨天﹔兩年前,團購網站丟掉企業商業模式基礎的打造,忽略企業管理的完善,行業很快進入寒冬的教訓就在眼前,電商當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