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幾位青年主演不是北京籍演員的緣故,《正陽門下》第一集開始的近半時間裡,感受不到多少的京味,隻能從台詞中偶爾蹦出的北京方言中,嘗試去確認它的類型與題材。
京味電視劇從《編輯部的故事》開始,這20多年來始終擁有不錯的熒屏收視保証,並且在這段時期分支為幾種風格類型,一是以《大宅門》為代表的“宅門戲”,二是以《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為代表的“軍隊大院子弟戲”,三是以《奮斗》為代表講述北京80后生活的“北京青年戲”。而《正陽門下》,應該是京味劇的第四種類型,它把鏡頭對准了老北京大雜院居民的喜怒哀樂,可以稱作為“大雜院戲。”
京味劇的一大表面特點是靠語言取勝,經常是一連串藏著智慧、帶著嘲諷、心懷善意的台詞,被演員用兒化音演繹出來,聽台詞如聽相聲十分過癮。《正陽門下》的台詞創作雖也有明顯京味,但它顯然不打算靠語言制勝,情節的密集化設置,讓它顯得十分有料,給人的感覺是創作者擁有一群“十分有故事的人”作原型。同時,有著貨真價實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因此從情節到細節都比較扎實,看上去不“水”。
《正陽門下》的時間跨度約有30年,需要有一個噱頭十足的故事內核作為支撐,否則單憑描寫生活細節,很難讓故事變得厚重。在選擇故事內核的時候,《正陽門下》把視線對准了“收藏”,並將傳奇、情愛、奉獻與貪婪、財富與做人等各種元素,與“收藏”作了多方位的嫁接,讓電視劇擁有了開闊的故事創作空間。該劇編劇王之理強調,這是部不斷進行道德對比的作品。正是這種對比,才能對比雙方各負其責,有道德瑕疵的角色負責推動劇情進展,道德美好的角色負責情感升華。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來自國家話劇院的倪大宏和來自北京人藝的李光復這兩位戲骨,為《正陽門下》壓住了陣腳。劇中他倆一位是愛喝酒的“九門提督”,一位是性格古怪但有情有義的“破爛侯”。正是這兩位身居深巷的北京老人,用他們身體力行的態度和行為,教會了后輩們做一個不違背原則、信守情義、寵辱不驚的人。
《正陽門下》是一部有傳承、有情感、有思想的電視劇。它是部正劇,但不板著面孔;它有著京味劇獨特的嬉戲姿態,但骨子裡卻是嚴肅的。(星河)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