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電影《百團大戰》奇觀化效果的敘事建構與話語訴求探究【3】
二、話語訴求:電影塑造奇觀影像的“靈魂”依托
作為大眾文化的特殊載體,電影本質上並不是對物質現實的復原,而是按照主體的思想“構造”和傳播客體的對象化活動,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帶有觀念世界的印痕。當代電影往往通過塑造豐富、震撼的影像奇觀以完成敘事,在觀眾的視覺享受和同聲呼應中實現文化政治話語的輸送與滲透。在電影《百團大戰》中,導演充分運用影像敘事策略,有效地實現了其“靈魂”隱喻的完美表達。
(一)致敬英雄,緬懷先烈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漠視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百團大戰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在國家危難的嚴峻關頭,他們用鮮血和勝利喚起了民族的覺醒,用犧牲向侵略者宣示了不懼淫威、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念。在影片中,導演以藝術手法成功塑造和再現了那些在戰爭中舍小我、為大我的英雄形象,尤其是通過放大小人物的特寫方式,集中詮釋了先烈們前仆后繼、永不屈服的偉大精神,如“娘子關戰斗”中舍命奪取扳道岔的無名戰士、“關家垴戰斗”中為使彭總擺脫凶險單騎沖撞日本騎兵的“啞巴”等,這些充滿真實感的英雄群像讓電影實現了“走心”的溝通功能,深深感染了觀眾。70年后的今天,我們不乏時尚偶像,但也必須不忘致敬和緬懷那些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獻出生命的英烈們。
(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百團大戰》導演和編劇在建構影像敘事時格外注重突顯畫面影調與色調反差,如劇中戰斗場景多用暗調而百姓活動畫面則以明調為主,通過視覺效果的強烈“對抗”烘托出戰爭的血腥殘酷,尤其是“姚尚武”與“梁山”之間聖潔含蓄的戰地情及太行山軍民互助靜美場景的特寫,更深度刻畫出戰爭對人類感情和溫馨生活帶來的巨大創傷。影片通過這些精心設置,向世人隱喻地表達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的時代心聲。
結語
作為一部戰爭片,《百團大戰》實現了抗戰電影與市場機制的成功接軌,獲取了票房和口碑的雙線飆升。它的成功充分表明,在視覺文化時代,面對國外大品牌電影壓境的緊張情勢以及國內影院放映環境與設備日臻完善的現實,墨守成規、小成本投入的制作理念與行為必須拋棄。一部優秀電影,必須堅持“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創意制勝,科技支撐”的新型創作原則,追求敘事性與視覺性的協調統一。主旋律隻有插上美旋律的翅膀,才能在受眾市場落地生根,實現規模化傳播效果。
(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