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期

“大音希聲”

電影《百團大戰》奇觀化效果的敘事建構與話語訴求探究

蔣梅梅
2016年01月18日14:26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后現代社會,隨著消費文化語境由語言主因型轉向圖像主因型,電影藝術也正在經歷從敘事電影向奇觀電影的深刻轉變,傳統蒙太奇組接的理性原則逐漸被視覺快感奇觀性的享受原則所取代。在視覺文化時代,電影塑造愈加重視和追求視覺沖擊的“奇觀化”呈現。但作為電影不可或缺的內在特質,敘事性在文本建構中依然佔據著基礎性地位,圖像隻有“聯姻”敘事才能產生非凡效果。戰爭題材巨制《百團大戰》,以清晰的故事脈絡、鮮明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水准及其弘揚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盛情稱贊。影片通過營造氣勢恢宏且不失細節的戰爭場景與人物特寫,既使受眾身臨其境般地“體驗”戰爭之殘酷,又藝術地傳播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時代心聲,融宣傳教育於潛移默化,實現了電影敘事與視覺奇觀的統一。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對《百團大戰》奇觀影像背后的敘事邏輯及話語表達進行解讀和探究。

一、敘事手法:文本由支離破碎走向連續統一的“骨骼”

電影敘事手法以文學敘事學和符號學原理為基礎,重在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內在結構,它是影片節奏把握和劇情推進的重要依托,也是實現電影文本制作由支離破碎走向連續統一的“骨骼”。電影敘述學認為,一部電影所採取的敘事手法不僅影響著對故事內容及其角度的選擇性建構,而且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影片所能達到的高度。史詩片《百團大戰》的成功與其獨特精煉的敘事表達密切相關。

(一)多線性敘事,統籌兼顧

電影構造敘述往往以故事為載體,通過故事推進劇情向前發展。而故事視角與維度的多元化特征以及電影時間和篇幅的先天受限性從根本上消解了電影“完整”映射物質世界的可能,但過於“蜻蜓點水”的方式又難以體現作品的深度和價值,於是運用多線性敘事手法維持影片深度與廣度的均衡就構成了導演塑造宏大故事鏡像的關鍵載體。《百團大戰》選取了三段故事——“娘子關戰役”“西營塢戰役”“關家垴戰役”,以撐起全片的“筋骨”,完成對整部電影的敘述。這三場戰役都是百團大戰相應階段中最典型的戰役,既能夠從不同維度全景式展現整場戰役的主要過程,又有力地詮釋了八路軍和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不畏強敵、奮勇抗戰的英雄事跡和不朽功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選擇性截取在場景設置與分配方面統籌兼顧了八路軍三大主力部隊,體現了編劇和導演價值理念的高瞻遠矚。“娘子關戰役”發生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由聶榮臻率領的晉察冀軍區發起,主要任務是破壞敵軍公路、鐵路線﹔“西營塢戰役”由賀龍率領的一二〇師發起,主要任務是拔掉日軍據點、解救受難百姓,透射出了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戰略方針﹔“關家垴戰役”是第三階段的戰斗,以反日軍的大掃蕩為特征,這次戰役由劉伯承率領的一二九師發起。統觀全片,電影選取和架構的“這三場戰役”以及為帶出國共抗戰整體氣氛而在片頭增加的棗宜會戰,過渡自然,張弛適宜,兼顧各方,既是對百團大戰語詞稱謂與主題內容的彰顯,又因敘述與角度的多樣性呈現避免了故事和畫面單調引發的觀眾審美疲勞問題。

(二)二元對立式邏輯結構

二元對立是西方哲學和文化的顯著特征,它旨在幫助人們對紛繁無序的事物進行差異化識別研究。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主張使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解讀人類語言傳播實踐中充滿的沖突現象,即通過分析文本內在結構,找出作品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以更好地抓住作品的本質規律及深層意義。現在,這種價值體系已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和電影劇本的制作與解析,成為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指導。在電影《百團大戰》中,編劇有意識地使用了鮮明的二元對立手法謀篇布局,在特定的對比敘事結構中演繹劇情變化軌跡。中國軍人的善良正義與日本軍人的凶狠殘暴之間的對立無疑是這種敘事手法的集中表征。首先,日本軍人,作為侵略個體,他們已被道德拋棄,生命之活力多彩被國家暴力機器所取代和遮蔽,退化為一種物化的工具,他們或“將產婦及剛出生的嬰兒活活燒死在封閉的屋中”,或“實行種族滅絕,用機槍掃射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或“在炮樓中大肆酗酒並集體輪奸中國良家婦女”等。侵略戰爭的本質是違背和踐踏人性的,導演通過系列畫面渲染和鏡頭特寫,突出了日本軍人傲慢、狂妄、殘暴、殺人成性的特質。與日本軍人相對,中國軍人在面臨國家生死存亡緊要關頭表現出了殊死抵抗、決不投降、大義凜然、普渡蒼生的民族精神與博大胸懷,無論是“自毀生之希望、血洒疆場的愛國將領張自忠”,還是“拼死搶到扳道岔用火車撞擊日軍裝甲列車的黃之政團”“激戰時為救受傷民女挺出戰壕、中彈犧牲的劉柱子”以及“黃崖洞保衛戰中拼盡最后力氣堅決助炮彈轟炸漢奸的馮驥鬆”等等,影片都極大地彰顯、謳歌了中國軍人不畏生死、抗擊強暴的英雄情愫與熱情服務百姓、與民眾融為一體的高貴品質。

《百團大戰》的對比敘事除見於對兩國軍人價值與行為的強烈反差,還體現於編劇在設置其他場景時或隱或明的流露,如毛澤東對繼續擴大戰果的果斷命令與蔣介石聞訊華北戰情后的驚恐表情等。從美學角度而言,電影敘事手法的這種“對稱性凸出”更有助於觀眾深入領會作品的風格特色與主題思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