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轉型升級的敘事學解讀【3】
三、敘事策略:懸念的放大與前置
在敘事學中,懸念的使用被當作一種慣用的敘事策略,指的是“讀者或觀眾對作品情節的發展處在一種捉摸不透,並能夠激發受眾高度興趣、好奇心以及期待的狀態。”⑧而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受眾注意力成為了更加稀缺的資源,電視節目轉型時對於懸念的運用,也是吸引受眾注意力、增強受眾對電視節目黏性的法寶。
在電視紀錄片方面,“互聯網+”語境下,懸念的運用對於正在走向國際化的電視紀錄片來說至關重要。使用懸念,可以有效地增強紀錄片的觀賞性。通俗地講,懸念敘事在電視紀錄片中的表現手法主要是通過電視中主人公或畫外音解說員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然后在情節的發展中慢慢解開問題。以此來突顯故事情節的懸念性。⑨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強紀錄片的可觀賞性,擺脫長期以來電視紀錄片帶給觀眾的平鋪直述、枯燥乏味的印象。懸念在電視紀錄片中的應用,能夠引發觀眾的好奇心,觀眾可以隨著紀錄片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產生回味無窮的意味。同時,觀眾容易對懸念中的故事情節產生共鳴,尤其是那些出乎意料的震撼,總能讓觀眾得到美的享受。這種敘事策略的運用不隻運用於探秘類紀錄片,在很多人文類、風景類紀錄片中同樣可以運用,這就需要借助於視聽語言的有效運用,強化影片的懸念特質,增強吸引力和震撼性,提高藝術美感。例如,在一些人文風光類紀錄片中,用慢鏡頭表達深層次的含義,在敘事性強的紀錄片中用比較快的運動鏡頭或多鏡頭的切換來制造懸念,直接從視覺上給觀眾帶來情節的起伏效果。在剪輯中加入特效,採用抑制型鏡頭等,使氣氛迅速緊張起來,有利於吸聚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探索故事未來發展的濃厚興趣。
在真人秀方面,懸念運用的關鍵是如何使觀眾處於一種期待的狀態,這對於在“互聯網+”時代的電視節目轉型來說,尤為重要。要想抓住日漸稀缺的受眾注意力,就要在真人秀節目中增加對於懸念的設置,徐岱在《小說敘事學》一書中,把敘事的結構關系歸納為四個方面:順序、反差、間隔和比例。其中,間隔就是指“屬於同一故事鏈的各個事件之間相銜接的距離”⑩。從這個方面來說,懸念的形成機制就是有意地制造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間隔,使故事的前因與后果之間產生距離。如湖南衛視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在節目的開頭會播放一段本期節目的預告片,將節目中的看點以懸念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觀眾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收看,而在每播完一段后,在插播廣告前,還會將下一段的看點以預告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防止因為插播廣告而造成的受眾注意力流失。而另一種懸念的設置就是在暴露矛盾沖突之后,通過隱沒沖突雙方之一方的信息,對沖突雙方的實際情況秘而不宣,就會使矛盾沖突帶有神秘莫測、難以預料的特點,沖突的最終結果也因此越發受到觀眾的關注並且在節目中呈現出明顯的懸而未決的狀態,於是形成懸念。⑪浙江衛視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更是在之前節目的基礎上增加了虛擬劇情的設置,在游戲的過程中設置了外族人、內奸等人物角色,以尋找這些外族人或內奸為懸念,以撕掉他們的名牌作為節目進展的推動力,這樣,真人秀節目就在跌宕起伏中進行,在提高節目觀賞性的同時也牢牢地抓住了受眾的眼球,保証了節目的收視率。
在影視劇方面,“懸念”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著名的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曾經自豪地說懸念這一領域是完全屬於他一個人的。雖然這句話在今天看來過於絕對,但是討論懸念的運用總是離不開這位大師。在懸念的設置上,電影和電視劇是有著很多相通之處,電視劇編劇的常識經驗是,一劇開始三分鐘必須抓住觀眾眼球,每十五分鐘就應該出示一條振奮人心的懸念,否則就可能使觀眾喪失興趣,更換頻道。這種作用就如同本雅明對小說懸念的功能點化:“貫穿小說的懸念很像壁爐裡抽的火焰熊熊燃燒、搖曳升騰的風。”⑫在“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要放置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那麼如何抓住受眾眼球成為了電視人最為關心的一環。在電視劇的播出過程中,為了能夠保持受眾黏性,每一集電視劇都是在發展最緊要的關頭戛然而止,這實際就是在情節上給受眾制造了懸念,培養了觀眾的約會意識,讓觀眾在第二天能夠准時收看電視劇,正如美國劇作大師羅伯特·麥基所說:“你不是靠給予信息來保持觀眾的興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了那些為了便於觀眾理解而絕對必須的信息。”⑬
結束語
“互聯網+”作為熱點議題,已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它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逐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電視節目的媒介生態也相應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不斷對電視節目進行轉型升級就顯得格外地緊迫和必要。我們要學習敘事學理論,從敘事模式、敘事人物、敘事策略以及其他方面充分應用“互聯網+”思維,在內容創新的基礎上,在渠道創新的背景下,在體制創新的環境下,不斷進行電視節目敘事方式的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更好地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釋:
①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66
②[俄]波利亞科夫.結構—符號學文藝學[M].佟景韓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60
③趙暉.從“互聯網+”時代IP“熱”反思原創力的衰竭與重建[N].光明日報,2015-12-14
④田進.在新起點上開創電視劇新局面[N].綜藝報,2015-12-10
⑤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⑥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0-61
⑦李雪昆.中國故事,廣電人怎麼講?[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12-02
⑧林驤華.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440
⑨田征.懸念敘事在電視紀錄片中的應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4(5)
⑩徐岱.小說敘事學[M].商務印書館,2010:76
⑪陳虹.論真人秀節目的懸念形成機制[J].新聞界,2007(5)
⑫[德]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M].陳永國,馬海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07
⑬[美]羅伯特·麥基.故事[M].周鐵東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391
(作者系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