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1期

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改變與堅守【3】

黃曉耘
2016年01月18日14:48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2.變身“服務員”

媒體融合如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上到央視、衛視,下到各省市地方電視台,傳統媒體都在奮力轉型,探索媒體融合之路。“集中採集,融合處理,一鍵分發,多屏適配”模式下,新聞記者要改變為單一媒體服務的習慣,要熟悉新、老媒體的傳播特點、運行要求,具備多種媒體的操作技能。誠如《新周刊》總主筆閆肖鋒所言,一個全能型記者必須面對的抉擇是:你是加入宏量無聊信息的復制,還是另辟蹊徑找到屬於你的新聞點。畢竟,不管技術到了哪個階段,記者的基本功還是不變的。這是你的看家本領。④

3.變身“把關員”

(1)如今“公民記者”盛行,“公民記者”雖能在第一時間對突發或事件進行記錄並傳播,但是一般難以做到准確、全面,很難最大化保持公正客觀,甚至有人通過自媒體故意散布虛假、不實消息,以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因此,在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面前,新媒體的消息往往雜亂無章,小道消息滿天飛,容易造成群眾的猜疑、議論甚至恐慌,此時特別需要具備新聞專業素養,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記者對這些信息加以甄別,整理分析歸納,去偽存真,幫助用戶進行“把關”,用權威、真實、公正、客觀的新聞報道重塑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2)在海量信息中遴選。新媒體時代也是信息過載時代,用戶不缺乏新聞資訊,他們需要權威、真實、有價值的新聞。在龐雜、海量的信息面前,需要記者以專業的眼光,合理遴選、評價、辨別,對雜亂無序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分類,核實消息來源,幫助用戶更方便、更准確地理解和接受,引導輿論關注方向、遏制謠言傳播,成為新媒體時代的新“把關人”。

4.變身“技術員”

不同介質媒體的技術和傳播特點各不相同,新聞的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即使對同一新聞事實,報道內容、手法、結構、形式也會有不同。因此,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化身為互聯網網絡技術員,分辨一個新聞事實的報道內容包括背景資料、圖表數據等適合哪種媒介來表達,以便據此採寫適應不同媒介形態、不同受眾群體需求的差異化報道,生成適合不同媒介、滿足不同受眾的新聞。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理想永遠不變

不管新媒體如何發展,報道事實、追求真相、傳播美好、揭露丑惡永遠是新聞記者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聞記者既要改變和適應,也要不變和堅守。

(一)新聞職業道德不變

記者在從事新聞工作時,需具備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不以記者的採訪權、報道權牟取個人私利或進行權力尋租,不為增加點擊量或收視率而進行惡意炒作,不用非法手段獲取採訪材料,不用不實報道進行司法干預,形成“媒介審判”。公正自律,堅持記者的道德底線,正確履行職責﹔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尊重公民的隱私權,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民意識,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變

在新媒體時代,記者應該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將熱點新聞和事件背后的本質傳播給公眾。追求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不帶個人偏見報道真實信息﹔不受任何利益控制﹔堅持公共性原則不變,公共性是新聞職業的首要原則,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所在,這也是“公民記者”與職業記者之間的區別所在。⑤

(三)質疑精神不變

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新聞記者應時刻保持質疑精神,思考態度,從現象中找到真相。“公民記者”一般都缺乏約束,他們傳播消息的自由度高而規范度低,容易出現虛假信息﹔對“新聞事實”的過度挖掘容易導致當事人隱私信息泄露,發生“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事件。職業新聞記者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素養,秉持職業道德操守,深入調查研究,對信息進行專業考核取証,堅持真實、客觀報道。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2015

②李曉亮.傳統媒體人要堅守好“傳統”[J].青年記者,2012(31)

③操瑞青.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記者職業深化[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④閆肖鋒.全能記者時代的到來[J].青年記者,2010(4)

⑤吳飛.新聞專業主義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無錫廣電集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