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改變與堅守
摘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生態環境造成很大沖擊,同時也改變了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角色、地位。本文重點以電視新聞記者為對象,探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角色定位、作用功能的調整和改變,同時指出無論新媒體如何發展,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仍然是新聞的本質,新聞理想、職業道德應該永遠堅守。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記者﹔角色定位﹔新聞理想
一、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改變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NewMedia)是指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PAD、MP4、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平台、傳播特征等和傳統媒體有根本性差異,因此它給傳統媒體以及新聞記者都帶來極大改變。
(一)“受眾”去哪兒了?
新媒體出現對傳統媒體帶來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傳統媒體受眾數量日漸萎縮,以電視媒體為例,電視觀眾在減少,開機率在降低。那麼,觀眾到底去哪兒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權威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第35次《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第36次《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①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網民規模逐年增加,原本屬於傳統媒體的觀眾不少棄電視,奔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而去。
與電視受眾下降、開機率下滑對應的是,互聯網媒體廣告在增加,傳統媒體的廣告正在減少。據2015年3月《中國移動互聯網廣告標准》發布會上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字,2014互聯網廣告收入900多億,增長36.7%,加上搜索和電商將超過2000多億,互聯網廣告收入超過電視和報紙廣告收入之和,而2015年互聯網廣告收入預計將超過電視、報紙、廣播和期刊等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之和。
綜上種種,在數字新媒體沖擊下,電視媒體陣地雖在,用戶已不在或正在流失﹔用戶不在,廣告主也跟著跑路。這種變化讓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考驗。
(二)“無冕之王”地位被顛覆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被冠以“無冕之王”的美稱,社會地位是高高在上的。電視媒體的生產流程大致是這樣的:確定選題,記者採訪,寫稿制作,審片播出。在電視新聞生產過程中記者起到了媒體“把關人”的作用,記者在選擇題材時,隻有符合群體規范或者符合媒體價值標准的選題才能被採用,把控著稀缺的信息源,更掌控著話語權。
有了網絡新媒體,觀眾可以通過各門戶網站、微博、微信,使用電腦、手機、pad等載體,隨時隨地接收最新、最全新聞資訊。新媒體網狀的、發散的、“所有對所有”的傳播方式,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以往的信息優勢、資源優勢、渠道優勢,使得新聞記者“把關人”角色定位被泛化、消融,把關權力被去中心化,特權優勢受到嚴重沖擊。②
(三)“人人都是記者”?
目前用戶最多、傳播影響力最大的兩類新媒體,一是網絡媒體(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一是手機媒體(以手機為用戶終端)。新媒體造就了信息開放的新局面,造就了全時空傳播的新局面。每個網民擁有了電腦或手機,實際上就擁有了發布載體。有了平台,有了信息傳播的通道,無論老幼,不論職業,每個人都可以像記者一樣,拍照、拍攝視頻、寫稿,通過微信、微博、朋友圈等各種自媒體平台,輕點鼠標“一鍵”發布信息。不僅方便、快捷,其他用戶還能進行評論,轉發分享,發表觀點。此外,新媒體還具備海量復制、深度鏈接功能。傳統電視新聞單一、垂直的傳播方式在新媒體交互性、可分享性、社交化等特色面前顯得十分陳舊,無法滿足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用戶的需求。
新媒體諸多特性,使得用戶與新聞記者的邊界日益模糊,以往概念上的受眾如今成為互聯網用戶,他們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生產者、傳播者,於是便有了 “市民記者”“公民記者”的稱謂出現。新聞記者和普通人似乎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有人甚至預言記者職業行將和傳統媒體一起“消失”。雖然筆者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是因互聯網新媒體發展而帶來傳統媒體的種種變化卻是無法否認的,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記者的改變也是必然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