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電台廣播劇的民生化創新【2】
——以《濱海大街878號》為例
二、電台廣播劇的民生化求生路徑
傳統形式的廣播劇所存在的弊端並不能否認廣播劇本身的優良特質。如何揚長避短適應新需求,是創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天津濱海廣播的從業者就利用了廣播劇這一藝術形式,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結合公眾實際需求,策劃了一檔日播的廣播短劇《濱海大街878號》。自2008年開播以來,該劇獲得了大量聽眾的青睞。
(一)民生化給廣播劇轉型的啟示
《濱海大街878號》作為新型廣播劇的成功案例,民生化、接地氣是主要成功之道。
在我國,“民生新聞”的概念雖然沒有得到學界的統一定義,但民生新聞自江蘇電視台“南京零距離”欄目創辦成功之后,迅速被業界和學界接受。學者白小易認為,“民生新聞”就是站在百姓的立場,採用平民的視角,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事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從而體現社會主義媒體對百姓的社會關懷。實際上,廣播媒體作為隨時隨地收聽的伴隨式媒體,本身就具備紙媒與電視不具有的便捷性。因此,與公眾的交流互動渠道也更為通暢。從這個角度來講,廣播媒體是更貼近人民生活的媒體。
然而廣播劇由藝術發端,偏重於劇本的創作和藝術形態的展現,長期以來注重向公眾展現一些典型事件及典型人物的生活,沒有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化程度較低。然而,廣播劇本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集合多種表現形式,且專為廣播打造,對於尋求突破的廣播媒體而言,可塑性很強。濱海廣播的創作團隊正是選定了廣播劇形式,嘗試將百姓生活融入其中,打造成了接地氣的、聽眾喜聞樂見的民生化欄目。
基於面向天津濱海新區的調頻電台FM87.8,《濱海大街878號》的劇本創作鎖定在一個名為“濱海大街878號”的虛擬社區。社區成員們是濱海新區的普通居民,作為城市中眾多家庭的縮影。廣播劇通過講述這些努力工作、樂觀生活的居民的故事,透析新聞熱點和市井百態,調侃之中評議百姓生活,傳遞正能量。可以說,《濱海大街878號》是廣播藝術與民生新聞形態的巧妙結合,通過藝術評議新聞,通過新聞革新藝術,而民生化是兩者之間的橋梁,使藝術和新聞都更接地氣,更貼近受眾。
(二) 廣播劇的民生化轉型要素
廣播劇在傳播鏈條中需要經歷創作、傳播、接收和反饋等多個環節,廣播劇的民生化創新不僅要體現在基本的創作理念中,還應該體現在傳播的每一個環節。因此,在廣播劇的民生化創新過程中包含多個要素。
一是劇本創作的新適應性。廣播劇是面向社會公眾的作品,最終的接收者和傳播效果的界定者都是聽眾。因此,廣播劇首先要為聽眾服務,適應聽眾的需求和習慣。由於廣播的波段和頻率有限,廣播受眾極具地方性特點,所以不同廣播電台的定位需要明確而具有針對性。比如,天津地區的居民具有熱情、樂觀的性格特點,喜愛段子式的輕鬆幽默。天津濱海廣播的主創人員為了迎合天津人的習慣,打造了《濱海大街878號》這檔段子式的廣播小品劇。這檔廣播劇打破了傳統廣播劇“電影”式的生產發行模式,成為固定頻道、固定欄目、固定時間播放的日播短劇的形式。而每期廣播劇時長隻有5分鐘,短小精悍,充分適應了都市居民日趨加快的生活節奏。
《濱海大街878號》首次面世是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劇本創作旨在通過幾個“小區居民”幽默評說奧運,調節公眾在奧運期間緊張的觀賽氛圍以及消除長時間新聞播報帶來的聽覺疲勞。可以看出,這檔廣播短劇的設計初衷,就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場上,為百姓服務的。奧運檔短劇播出后,立刻贏得了大量忠實聽眾,並就此逐漸成為固定播出的日播短劇。
二是播送時間的巧妙穿插。傳統廣播劇通常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專門的時間段集中播送。而隨著廣播的發展,頻率和欄目都有所增加,內容豐富而緊湊,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廣播劇的播出時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濱海廣播作為新聞綜合類頻道,以播送新聞類節目為主,廣播劇《濱海大街878號》在播出時間上依附於該頻道的兩檔王牌新聞欄目——早間7:00-8:00的新聞播報“濱海第一線”和下午16:00-17:00的民生新聞欄目“都市零距離”。廣播劇會在這兩檔新聞欄目的中間插播。首先,這兩檔新聞欄目的播出時間正處於收聽高峰。據CSM媒介數據統計,新聞綜合類廣播在06:00到10:00之間迎來持續的收聽高峰,次高峰則是16:00到19:00。廣播劇在這一時段插播,無疑擴大了收聽人群。其次,這兩檔新聞欄目是濱海廣播的主力軍,廣播劇的插播巧妙吸引了新聞欄目的固定受眾,形成承接效應。而廣播劇輕鬆幽默的特質,還緩解了新聞欄目聽眾的緊張神經。廣播劇中本身具有的新聞性,避免了插播時的內容的突兀與跳躍。兩者相輔相成,互惠共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