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新媒介生態下的新聞生產研究

以“《廣州日報》中央編輯部的成立”為個案

喬玉為
2016年06月28日10:3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以及新媒體的迅猛成長,傳統報紙不斷探索出路,廣州日報社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傳統報業的前列,即成立了中央編輯部,所有報紙從業人員就地轉型,全面介入到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中央編輯部以報社本部為基礎,創辦“和報紙渾然一體的網站”,努力變革新聞生產的流程,爭取使新聞生產流程由封閉式走向了開放式。

關鍵詞:中央編輯部﹔新媒介﹔新聞生產﹔廣州日報社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90-02

媒介融合時代,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以報刊為首的傳統媒體不斷探索創新出路。2014年底,廣州日報社成立了中央編輯部,其最具特色的兩條:一為並不是簡單地成立一個專門網站或組織一批人員單獨去建設一個新部門,而是所有報紙人員就地轉型,全方面地介入到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二為網站以報社本部為基礎,讓大洋網和《廣州日報》一體化運作。顯然,中央編輯部的建立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模式。

一、新聞生產的兩種模式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傳統媒體逐漸形成了一套報道新聞的方式,即通過議程設置,將新聞事件傳遞給受眾。換句話說,所謂事實真相總是掌握在媒體手中,公眾由於視閾受限,對事件的認知尤其是對遙遠事件的認知隻能通過媒體報道來獲得,這使得媒體的報道方式也成為了受眾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人們對新聞的界定也夾雜著有價值導向的意識形態,在這種“以我為主”的新聞生產框架下,傳統媒體建構並呈現給受眾一個擬態化的景觀社會[1]。

以上所說的這種新聞生產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新聞生產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傳統媒體往往為公眾設置議題,並且引導著輿論走向,傳統媒體如“探照燈”一般,將一些事件展示在公眾面前,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而“照”不到的地方就被公眾忽略。熱點事件傳播的路徑為:傳統媒體發布——讀者反饋——回到傳統媒體。

而在新媒體時代,尤其是像微博這一傳播平台出現后,新媒體具有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新聞源多元化等特征,熱點事件的傳播路徑也變為:新媒體引發事件——傳統媒體跟進——網絡轉載——再回到傳統媒體。在事件的傳播路徑被新媒體變革的同時,新聞記者能夠從微博等新媒體中發現大量的新聞線索,報導方式從而也產生了變化。

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受制於傳統媒體的結構性制約,無論是在獲取信息源、確立新聞生產規則,還是在期待社會的認可方面,當前的新聞實踐都頑強地與新聞傳統保持著一脈相承的關系[2]。但筆者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在不斷影響著新聞工作者與受眾接觸信息的方式,新聞生產方式正在靜悄悄但是非常有力地發生著變化,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變化還會更加明顯。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變化,即開放式新聞生產方式,它打破了傳統報紙“唯我獨尊”的生產模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傳播路徑、面貌與特征。而《廣州日報》中央編輯部的建立,很好地踐行了這種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模式。

二、媒介融合的發展平台

廣州日報社成立的中央編輯部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實驗性舉措。中央編輯部由廣州日報社夜編新聞中心、大洋網、全媒體新聞中心、音視頻部、數字新聞實驗室等部門組成,旨在搭建一個跨越紙媒和新媒體的新聞統籌平台,把新聞生產帶入“統一指揮,統一把關﹔滾動採集,滾動發布﹔多元呈現,多媒傳播”融合發展的新時代[3]。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廣州日報社各個新媒體平台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其一,大洋網的主要任務變為提供時政民生新聞﹔其二,如今,傳統紙質媒體創辦APP也不是新鮮事,《廣州日報》將全面升級新聞APP,在界面上均採用用戶更易接受的形式﹔其三,組建“數字新聞實驗室”,為大數據分析儲備人才、技術與設備。在具體操作上,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在把關上進行統一統籌,以現有條件與技術為基礎,對新聞內容進行融合管理,統一指揮。這既達到了中央、省、市對傳統媒體的要求,也滿足了報業集團自身融合發展的需要﹔其次,加強新聞採集與發布的時效性,這是新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核心﹔最后,實現多元化的傳播模式,這是廣州日報社“1+N”全媒體發布平台的再次升級。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