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6月上

馮雪鬆:將尋找進行到底【3】

陳娜
2016年07月14日13:53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尋找方大曾”的事業依然在路上

馮雪鬆對方大曾的認同與熱愛中,同樣飽含著他對於自身的期許,他將方大曾短短25年的人生當作一種參照、一種范本、一種象征、一種啟示,不斷地反思和要求著自己,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他對理想與信念的珍視和敬意。

他說:“人的精神是可以穿越時代的,方大曾帶給他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價值觀。在照相術還很年輕的時代,當那些拿著相機的富家子弟還在拍風景、風花雪月和美女的時候,方大曾已經在捕捉一些底層勞動者的身影了,這也讓他成為了連接歷史與今天的記錄者和見証人。馮雪鬆相信,如果方大曾僅僅是因為好奇做這件事,他不會堅持這麼久,在民族危亡、國家有難的時候,方大曾拋卻黨派政見之分,走向戰場去拍攝最殘酷的真實畫面,以中華兒女的姿態展現出了他的價值。無論是崇高的情懷、高超的技術,還是新聞的素養、職業的理想,這其中的每一點也都在馮雪鬆身上得到了印証,像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彼此牽引。”

“方大曾帶給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我來說,他是一個非常通透、非常正直的人,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像他這樣的人,即便是透明的,也是像水晶一樣,在沒有光線的時候它是那麼普通,而在陽光的照耀下,他會因為生命的價值而發出奪目光彩。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歷練水晶的過程,又怎麼能在陽光照耀的那一瞬間發出這樣的光彩呢?”馮雪鬆撫今追昔,意味深長。

直到今天,“尋找方大曾”的事業依然在路上,馮雪鬆將方大曾當作了自己的一位家人,把尋找的過程比喻為“不斷地張貼尋人啟事”。他在為“小方”的家人尋找,在為自己的內心尋找,在為民族和國家的記憶尋找,尋找那份傳奇所幻化的力量,尋找那些足以撼動精神深處的啟示。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尋找的事業可能會越來越艱難,甚至越來越渺茫,但是馮雪鬆依舊願意以一種終極的狀態去無限地接近那個答案,並時刻丈量著此刻與彼岸的距離。他透露道,眼下正在為十幾萬字的方大曾通訊作品集尋找出版社,爭取能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將散落在不同報刊上的方大曾文字作品一並呈現於世,盡管這中間還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但作為“尋找方大曾”事業的一部分,他會拼盡全力。“如果不去尋找方大曾,我會在現實中迷失方向,真的。”馮雪鬆直言。

毫無疑問,馮雪鬆對於職業理想的篤信是真誠且純粹的。他說,直到現在,他仍然堅信理想的力量,所以這麼多年來,但凡有一點點揚名立萬的功利心態,方大曾都是不可能一點一滴浮現出來的。他堅持做人做事都需要靠扎扎實實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之上,哪怕再苦再累,都是財富。他相信這就是情懷,正是因為情懷的存在,活著才能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堅定,生命才能擁有與眾不同的價值。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回顧馮雪鬆十七年如一日在新聞歷史長空中的兢兢業業、孜孜以求,這段話足以成為對他“尋找方大曾”事業的真實寫照,也再一次對兩代記者橫亙時空的“工匠精神”做了最鮮活的點睛。

馮雪鬆:中央電視台辦公室綜合處處長,高級編輯,歷任中央電視台《神州風採》《半邊天》欄目和紀錄片工作室編導、主編、制片人及澳門記者站首席記者。多次擔任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辦公室成員,參與建黨八十周年、澳門回歸紀念、東亞運動會等重大宣傳報道的主創、策劃和組織工作。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特等獎、中國電視獎一等獎、全國人大好新聞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特別獎、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佳作品、中國電視金鷹獎特等獎。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