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動與中國形象的構建【2】
德國媒體網絡版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報道的分析
1.經濟層面
網絡讀者對經濟層面的跟帖主要集中在兩個話題上:中國經濟增速在近年來開始放緩以及中國整體經濟政策和制度改革。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個話題,讀者的評價可以歸結為三種傾向,即感性正面評價、理性正面評價以及感性負面評價。(1)感性正面評價。不少網友將中國7%的經濟增長率與歐洲趨零的經濟增長率進行比較,並感嘆中國7%的增長率已經很高,報道中分析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中國經濟總體發展形勢變差的論斷不過是對歐洲讀者的一種搪塞。並認為“中國憑借創新能力和嚴格的經濟政治領導,似乎已經領先西方無能的政治體制和非理性的經濟體制了”(網絡讀者“heinzpeter0508”)﹔(2)理性正面評價。這一傾向主要集中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和意義上,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之所以放緩,原因在於中國如今更注重有質量的經濟增長,它的意義在於重視環境和資源保護,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會更注重國內市場,更少進口德國商品,並將成為國際市場上更有力的競爭者。可見,能夠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和意義進行分析的讀者對中國的國情是有一定了解的,同時在了解的基礎上做出相對正面的評價,可見他們是秉持了開放的競爭心態的,雖然在中國對德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減弱上他們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擔憂﹔(3)感性負面評價。有一部分讀者將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的7%與歐美“發達成熟的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的2%相比,結論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率應該保持在5%∼10%之間,才能保証國民中等生活水平,所以中國計劃在2015年實現5%∼6%的增長率,這並不足以讓剩下的上千萬的中國人實現中等生活水平,並且中國極富和極貧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種對中國實際經濟政策並不了解就拿數字來說事兒的評論是有失說服力的。
在對中國整體經濟政策和制度改革這個話題進行評論時,網絡讀者的觀點也可以分為完全看好中國經濟政策效果、對中國經濟政策改革的正面效應將信將疑和不信任。(1)完全看好中國經濟政策效果。這一正面的態度主要集中在實現中國經濟發展和實現中德經濟關系互利互惠兩個方面。讀者認為中國將經濟長遠目標分小步實現是有明顯優勢的,這樣中國制定的經濟計劃是著眼長遠而非短期利益,並預言“中國這個巨人不會停滯不前,會回到歷史上‘中心大國’的地位”(網絡讀者“keinuntertan”),認為中國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網絡讀者“newsfreak”)。同時將中國的創新道路與德國的成功模式做了類比,認為“中國制造”與“德國制造”的崛起很相像,都是從單純模仿發展為質量上乘商品的標志,變為世界最強大的國民經濟之一。而在中德經濟關系方面,他們認為中國沿海的聚集中心依然是最吸引德國投資的區域,德國公司依賴於中國的廉價生產商,如果中國有更多的改革空間,將會為中德經濟合作增添更多活力﹔(2)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改革將信將疑。這種態度主要體現在網絡讀者對中國在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改革的拭目以待。認為中國在創新方面“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北京方面的改革許諾就是一個開始”(網絡讀者“special waste”)﹔(3)不信任中國經濟政策改革的正面效應。這種不信任與西方媒體中所強調的中國的匯率政策等話題息息相關,這些網絡讀者對西方媒體中的報道全盤接受,認為中國儲備萬億美國外匯,試圖獲得相對於美國和歐洲的不公平貿易優勢,因此,他們也不相信中國的經濟政策會有實質性改革並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2.政治層面
與媒體對中國政治層面全面深化改革的負面導向不同,網絡讀者的反饋呈現一種以正面評價為主的趨勢。而這些正面評價所選擇的角度可以分為:(1)結合本人在中國和德國的經歷。當今世界因便利的交通和國家間的合作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德國是一個移民眾多的國家,而來到中國的德國人也越來越多,因此,一百個德國網絡讀者眼中便有了一百個中國形象。多數有過中國留學和工作經歷的德國網友對中國政治是秉持贊許態度的,“我在中國生活了十年並為中國公司工作過。我在中國從沒有感受到不自由或獨裁,更沒有種族主義。而這一點在德國我是不敢保証的。我在德國上大學,在那邊我既被歧視又受到德國機構和警察的刁難”(網絡讀者“turkey_fan”),這是一位土耳其裔德國讀者的心聲。非徳裔的德國讀者群體認為,民主和自由並不應局限於一個民族之內,而應該公平開放,中國在這一點做得比德國更好﹔(2)比較中國與西方媒體中的“民主國家”。許多網友將中國的民主狀況和改革與一些西方媒體中描繪的“民主國家”進行對比,比如印度、新加坡等。結論更多的是,在一些國家民主和自由不過是表象,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獲得的國度又談何民主、自由和公平呢。而中國卻為此做了扎實的工作。甚至有德國讀者譴責德國政府和媒體對中國政治狀況的指摘,認為不同國家國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歐洲曾通過最卑劣的手段掠奪過中國,當時的人權不過是歐洲對自己的人權﹔(3)結合經濟利益。在談到反腐這一話題時,多數德國網友認為中國是德國商品很重要的銷售市場,中國在各個領域和層次的反腐必然有利於中德經濟層面的合作。
當然,在對中國政治層面深化改革的評價聲中也有少數負面的聲音,認為中國廢除勞動改造制度不過是對現實的美化,改其名而不改其實。這些論調與德國媒體中對中國政治改革深化的負面導向是一致的,可見媒體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
3.社會層面
德國網絡讀者在社會層面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對一些具體改革措施和對社會現狀的評論上,且多數評價是正面的。(1)對具體改革措施的評價。德國網友們頗為關注的改革措施為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鬆。在談到中國由國家來統籌醫療保障,對比西方越來越多人已無力支付醫療保險,這是中國政府的有力之舉,體現了它作為一個“新的負責任的超級大國”(網絡讀者WalterWeiß)的形象。在評論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時,許多網友認為該政策是一個合理的政策,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世界人口有序增長做出不少貢獻。而中國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並不意味著該政策的結束,是人口不發生劇烈增長前提下的持續自由化的進程。(2)對社會現狀的評價。多數網友在評論中國社會現狀時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認為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在歐洲社會也同樣存在,比如少數民族問題、企業利益至上而損害消費者利益等。同時,也有網友看到中國社會的大問題在於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多數中國人辛勤工作,卻依然收入不高,而退休后國家給予的養老金依然使他們生活比較緊張。
(三)網絡讀者跟帖與媒體報道中中國形象之比較
對於筆者在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即網友跟帖和媒體報道所構建的中國形象差異在何處,這一部分主要在經濟、政治、社會各個層面對媒體報道和網絡讀者跟帖中的中國形象進行比較分析。
1.經濟層面
對比媒體與網絡讀者跟帖對中國全面深化經濟層面改革的評價,相似點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1)均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給予市場更多資源配置空間,實現經濟自由化,對經濟改革方向的總體評價是正面的。無論是媒體闡述的商品價格更多由市場決定,制定和建立更透明的匯率政策、財政和稅收體系,私有企業將被鼓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等等,還是網絡讀者從更為感性的角度去分析中國制定長遠而非短期經濟目標,將中國的創新道路與德國創新模式進行類比,都體現出其對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的肯定﹔(2)在論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時,均認為中國如今注重有質量的經濟增長,並需要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之間找到平衡。
媒體與網絡讀者跟帖對中國全面深化經濟層面改革的評價的不同點在於:(1)媒體在論及中國經濟改革措施時,會突出過去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而網絡讀者更願意談論改革措施即將帶來的效果。媒體在評述中國經濟改革措施時,會重點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比如鄉鎮和國有企業不斷增長的債務、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等,而網絡讀者則對改革措施對中德經濟關系、中國在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發展更有期待﹔(2)在評論中國經濟改革對中德經濟關系的影響時,媒體報道更多表達一種對中國經濟強大后對德國本土經濟造成威脅的擔憂,而網絡讀者對中德經濟合作更為期待,對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也秉持更為開放的心態。媒體報道中擔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中國企業將更多地參與收購科技、消費品、金融和房地產等領域的西方企業,對德國本土經濟造成壓力。網絡讀者認為中國沿海地區仍是最吸引德國投資的區域,即便中國更注重國內市場,更少進口德國商品,中國也是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
綜觀媒體和網絡讀者對中國深化經濟層面改革的評價,對改革方向和措施都持正面態度,而論及改革將提升中國經濟實力時,媒體則或強調中國經濟現狀依然問題重重,或表示擔憂和不安。而網絡讀者則秉持更為開放的競爭心態。如果我們將媒體眼中的中國經濟形象描畫為一個“不斷經濟自由化的可怕威脅者”,那麼跟帖中所體現的中國經濟形象則為一位“處於經濟自由化進程中的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與伙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