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生活意義的建構
以微信“朋友圈”為例

摘要: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以個人傳播為主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變身為媒體元,發布分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之事,本文以人們在典型的自媒體形式——微信“朋友圈”中的活動為切入點,思考自媒體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進而探討生活意義的建構問題。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虛實交疊﹔分享情懷﹔人際互動﹔生活意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019-03
當下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分析社會網絡化可能引發的深刻變遷,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即將經歷的一次重大轉型。隨著媒介技術的空前發展,網絡社會也在不斷革新,如今自媒體時代已全面來臨,依托於新媒介技術出現的微信業已成為社交網絡時代的新寵。微信給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帶來了愉快的互動體驗,充實了人們的閑暇時光。其中影響最為顯著的當數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朋友圈”已成為多數人發布和接收消息的重要渠道。人們從面對面的真實世界進入到這種由網絡建構的虛擬世界中,這一轉換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今人們似乎對於自媒體的有血有肉更為喜聞樂見,本文以“朋友圈”為例,探討在自媒體時代下個體如何建構生活意義。
一、生活世界的變化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變成媒體源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人的生活世界悄然變化。
(一)生活場域的轉換
1.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
自從邁進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場域就隨之發生了轉換,從面對面的真實世界進入到由網絡所建構的虛擬世界當中。自媒體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不同於以往的電子網絡空間,其虛擬場域和現實場域具有較高的融合度。比如“朋友圈”,它將現實中人們的關系復制到移動網絡之中,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人們的生活場域被烙上了虛擬和現實相互交疊的二重性印記。
2.共享空間的延伸
自媒體時代下,個體的日常生活正在變成“新聞發布”[1],一直以來,沉默於私人空間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出了私人領域,換上了共享性的標簽。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布圖文,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也可分享文章、視頻、音樂等,構筑了一個全新的共享空間。
3.公共生活的彰顯
自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暢通,人們更大程度地進入到公共生活領域當中。“朋友圈”裡,人們分享傳播各種公共性話題以及最新出台的各項方針政策,體現了對公共生活的密切關注。
(二)互動形式的變化
1.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發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具有很強的空間和時間的實在性,人們在時空的緊密關系中把握行動。互動的主體必須“共時”且身體“在場”,互動者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以及著裝、打扮等,都可能成為自我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而自媒體時代,基於移動網絡的互動,主體之間可以脫離時空的限制,以“共時”和“異時”交錯身體“缺場”與意識“在場”的形式來溝通交流,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這樣的互動形態更大程度上實現了互動的自由。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發布新鮮事,微信好友點贊、評論,進而展開互動,這樣的互動並不需要互動主體“共時”“共在”。
2.互動主體的自由度加深
現實生活中,每個行動者都會被打上社會性的印記,各種各樣的社會特征會影響人們之間的互動。而在“朋友圈”這種虛擬空間中互動時,人們不用太顧忌現實社會的各種身份標識所帶來的各種溝通障礙。微信用戶在“朋友圈”分享信息之后,可以看到這條信息的人關注的是信息本身或者是該發布者的情感變化,互動雙方會暫時忘卻彼此在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屬性差異所造成的人際溝壑。
3.互動內容的多元化及互動體驗的真實化
交往行動者總是在其生活世界內行動,不會脫離生活情境。人們通過“朋友圈”分享的內容異彩紛呈,這些互動內容都是依托於現實生活的。“朋友圈”並不是基於相同價值觀念而產生的聚集,其結構成分的多樣性以及他者的不確定性等特征,充實了自我體驗的形式和內容,使得人們每天都能接受到不同的觀點和信息。正是這種內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互動的樂趣。圖文並茂、音頻視頻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令內容更加生動,可以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使互動者的身體也能突破時空限制,產生“臨場感”,帶來更加真實的互動體驗。
(三)傳統人際關系的回歸
由網絡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最初是一個隱匿的世界,以陌生人交往互動為主,人們通過ID進場,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標識在這個虛擬空間裡不復存在。而自媒體時代,人們傾向於延續和維護熟人關系。“朋友圈”裡主要是“熟人社交”,它是以個人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會關系網,人們將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整體復制到這個社交平台中。微信用戶經常關注的是與自己私交甚好的伙伴們在“朋友圈”的動態,並與其進行親昵的互動。微信“朋友圈”看似拓寬了人們的交往圈,但實則親近的依然是少數人。
(四)情緒分享的發展
一般來講,人們進行情緒分享是為了從分享對象的反應中獲得親密和支持。進入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可以依托於社交媒體,各種各樣由情緒推動的分享匯聚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逐漸生成了兩大主題,一是“你在干什麼”,二是“剛剛發生了什麼”。自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觸控技術、碎片化表達和時間流[2]。觸控技術令人們隻要完成下拉動作便可以了解最新訊息,碎片化表達則是人們趨向於使用簡略的語言來傳遞表達信息,而時間流則導致新鮮事具有霸權性,隻要有新的狀態,舊的狀態就會被覆蓋,最新的東西永遠在上面,無形中增強了每個時刻的重要性。在時間流的模式下,為了使碎片化的情緒分享更具吸引力,人們正在變成會講故事的人。
(五)話語權的轉移
話語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話語的影響力,也就是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由誰掌握,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3]。以前,充當意見領袖的往往是國家機關或者是權威機構,話語權主體是上層精英人士。而自媒體的出現,沖擊了這種傳播方式,話語權開始從精英群體向普通大眾轉移,個體在公共空間表達心聲成為一種常態,其話語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微信“朋友圈”推動了話語權的平民化,開辟了一個信息高速交換的平台,它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中的活躍程度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
二、個體生活意義的建構
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人所開展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建立在把握自身價值意義的基礎上。生活是尋求意義的生命活動,過有意義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自媒體時代下,個體通過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來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在傳統互動與新型網絡互動的張力結構中維系人際關系,在充分流露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兼顧公共生活,實現共同生存,建構生活意義。
(一)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
人們的生活場域在當下呈現出“虛實共生”的特征,其生活的真實世界與虛擬的網絡情境相融合,人們身處其中建構生活意義。人們在“朋友圈”或記錄日常生活,或表達情感宣泄情緒,或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分享知識傳遞快樂,人們所進行的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在追尋、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二)體驗全新的互動形式
隨著生活場域的轉換,互動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前所述,自媒體時代的互動呈現出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互動主體更加自由,互動內容更加多元化,人們正在體驗這一變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現實社會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種社會屬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趨於自然。虛擬情境中的互動彌補了現實互動的不足,有助於個體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平等互動。
(三)維系人際關系
網絡社會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動交往為主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熟人之間在網絡情境中的互動更加頻繁。“朋友圈”所連接的基本是產生於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人們在“朋友圈”中通過一些共同話題形成交集,有助於拉近現實中彼此之間的距離。“朋友圈”匯聚了自己的生活記錄和他人的生活動態,人們通過這個平台了解彼此的生活近況,進行情感表達,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人際關系,有助於建構生活意義。
(四)表達自我與關注公共生活
自媒體時代下,為了獲得關注和認可,人們發布新鮮事時常常會仔細斟酌,預先估計自己所講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擴展了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渠道,使得人們在充分表達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存在感。如今自媒體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的討論與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充分發揮其方便快捷的優勢,整合人們零散瑣碎的時間,使得人們隻要動動手指就能滿足自己的表達訴求。“朋友圈”裡親朋好友、師長同學、同事討論某一熱點話題,交流看法,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在公共空間中追尋生命意義。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