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9期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人力資源的需求

陳琳
2016年09月09日13:4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面臨新技術的更新迭代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媒體行業本身及其人力資源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對作為媒體核心力量的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需要創新思維,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

關鍵詞:媒體人力資源﹔技術﹔互聯網﹔用戶﹔創新

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從過去的Web1.0時代演變為基於“社交”的web2.0時代,並正向基於“人工智能”的web3.0時代邁進①,伴隨著技術迅猛發展,傳媒環境瞬息萬變。

大數據、雲計算方興未艾,移動互聯、可穿戴設備、VR技術、AR技術又如火如荼發展。對於新聞行業而言,這是繼“古登堡革命”后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媒體所處的大環境發生了巨變,技術、內容、受眾都有了不同角度的闡釋。作為媒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人力資源也面臨著新的需求。

一、傳媒環境的變化

傳媒從業人員面臨的新環境,主要體現在盈利、用戶、技術等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新媒體發展迅猛,傳統媒體利潤分流

互聯網背景下,傳媒的環境發生了逆轉,以BAT三巨頭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佔領了互聯網傳媒市場的半壁江山,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多數用戶。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媒體,由於用戶的忠誠度和粘滯度較高,數量龐大,互動又較為頻繁,而且呈現的信息又契合受眾需求,逐漸成為信息流動的主要渠道。②與此同時,以阿裡為代表的諸多應用也在不斷媒體化——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深度挖掘人們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而對受眾偏好做出預測,使其信息整合的媒體性質逐漸增強,從而加大了傳統媒體的競爭壓力。廣告商很大一部分從傳統媒體分流到了互聯網平台,使得傳統媒體行業利潤減少,從業人員經營慘淡。

(二)受眾能動性增強,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社會化媒體紛紛涌現,我們已經從“大喇叭時代”進入了“網絡麥克風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成為可能,信息的不對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眾媒傳播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海量的信息,極大增強了用戶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更高——及時、精准、有料。與此同時,受眾開始參與新聞的發布制作,公民新聞也開始浮出水面,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不再是專業媒體的專利,個人也可以通過微博等社交平台第一時間發布。這種背景下,傳媒做為信息瞭望者的功能逐漸弱化。傳統傳媒從業人員面臨的挑戰也不言而喻。

(三)技術日新月異,新聞生產流程不斷變革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蓬勃興起,給新聞領域也帶來了巨大轉變。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數據抓取和新聞圖表化、可視化成了新聞發展方向,物聯網、移動互聯、VR和AR技術、機器人報道新聞都推動著傳統新聞業生產流程的變革。

以機器人新聞為例,美聯社和雅虎在用機器人Wordsmith代替人類編輯寫財報和體育報道,《紐約時報》數字部門開發的Blossom可以輔助編輯挑選出潛在熱文,使得推送文章達到病毒式傳播的效果。此外,《華盛頓郵報》使用“Truth Teller”機器人核實新聞的准確性﹔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首發了國內第一篇機器人寫的稿件,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除了深度的調查報道和特稿以外,消息這種傳統的新聞形態,將逐漸不需要記者的介入。這是個不可逆的大趨勢,對傳媒從業人員也是顛覆性的挑戰。

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猛烈的夾擊,用戶的流失、盈利低迷等因素使得傳統媒體機構也意識到轉型融合、擁抱“互聯網+”的必要性。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真刀真槍地比拼過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面臨人才嚴重不足的困境。未來傳媒業的發展關鍵仍然在於人才,面對新形勢的挑戰,傳統媒體更需要更新人才,靠人才來帶動傳媒的一系列變革。

二、傳媒人力資源應對之道

眾媒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媒介人力資源?傳統媒體行業的人力資源又該具備哪些素質?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筆者認為,應該從思維和技能兩方面加以考慮,思維是核心,技能是保証,二者並行,相互配合,才能保証傳媒人力資源的能力最大化地發揮。

(一)思維是核心

從思維這一角度講,主要包括用戶意識、內容意識、創新意識、人文主義思維等四個方面。傳媒從業人員要盡快放下自己以往的壟斷權威姿態,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媒介從業人員的生產運作方式。在思維方面要緊抓三個關鍵詞:用戶、創新、內容。

1.用戶至上

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海量信息的易得性等特點,使得用戶有極大的能動性挑選自己喜歡看的新聞甚至是自己發布新聞。因此,作為傳統傳媒從業者,為了贏得關注度和用戶流量,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必須時刻以受眾的視角為中心,將“受眾是否喜歡看我的內容”貫徹在整個生產流程之中。同時,傳統媒體從業人員也可以借助用戶的力量,通過眾包機制進行內容生產。

現今,我們正在進入“智能經濟時代”,信息時代的顯著特征是存在過多冗余信息。不僅受眾在信息的汪洋大海裡無所適從,傳統媒體也陷入了信息過載的巨大漩渦中,傳播了大量重復和無用的信息。在“信息智能化”時代,時間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機會成本。過多沒有針對性的信息不僅會大量消耗讀者的時間,還會使得讀者厭倦。隻有精准的、個性化的信息才能勾起讀者付費的欲望。這就需要通過技術進行篩選,把讀者不需要的大量信息過濾掉。④

以今日頭條為例,它是一款基於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它為用戶推薦有價值、個性化的信息,能在5秒內通過算法解讀使用者的興趣DNA,10秒更新用戶模型,從而為用戶進行精准的內容推薦。截止到2016年4月,今日頭條累計激活用戶數已達4.7億,日活躍人數超過4700萬,月活躍人數超過1.2億。

媒體隻有和用戶保持零距離,給用戶極致的體驗和差異化體驗,才能與用戶共同創造價值。長此以往,良好的傳受關系可以將用戶發展成粉絲、粉絲轉化為社群,進而轉化為社群經濟,為傳媒創造新盈利點。

2.創新思維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顛覆自我的領域。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拒絕墨守成規,接受新事物,嘗試改變新聞的不同生產方式,以及各種新突破,培養創新思維,迎接智能信息時代。

一是行業認知的轉變。傳統媒體從業人員要做好如下工作的角色轉變:從“內容服務商”轉變為“信息服務商”﹔從單純的傳媒產業鏈條延伸到信息服務鏈條,尤其是進一步延伸到以電子商務為主的現代商業﹔從過度依賴廣告的單一盈利模式向更為豐富的盈利模式轉型。其次是跟上新技術的創新觀念。以現在發展正熱的VR/AR技術為例,媒體從業人員都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去了解、使用、擁抱新科技新思維。

在技術領域創新方面,雖然VR和AR技術尚在發展中,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兩種技術代表了未來新聞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我國在這一領域和國外相比開發較晚,傳統領域的傳媒人才應抓住有利時機,探索這種新科技在傳媒的報道和運用方式。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興起時沒趕上新媒體發展的契機,現在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在web3.0時代,通過其扎實的專業素養,運用創新思維和意識,通過VR和AR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反敗為勝。

3.內容為王的思維

雖然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但內容產業的黃金時代才剛開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圖片、音頻、視頻、H5頁面等形式大放光彩,但這些並不是我們冷落內容的理由。沒有內容的形式就像無根之花,隻有優質的內容才能迎來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是做出貼合用戶需求、定位精准的內容。如比較火的自媒體papi醬,雖然內容短小精悍,但卻搞笑輕鬆幽默。諸如“七大姑八大姨逼婚盤問”“情人節送女朋友什麼禮物”等話題,剛好抓住了人們日常關注的痛點和熱點,定位符合用戶吐槽和減壓的心理和需求。她甚至用這種戲謔的方式成為了平凡生活中的減壓代言人,以自黑和吐槽的方式,穩坐第一網紅的交椅,在網紅經濟的新風口中扶搖直上。

其次是做深度內容。未來機器人報道新聞也許會成為主流,所以傳媒從業人員更需要在深度報道上下功夫。人大碩士雷洋事件,大部分新聞報道仍浮於表面,正所謂號外滿網絡,內容獨憔悴。真正的有深度、有思考、有分量的報道卻少有。吳曉波曾刊發文章稱:“敢死隊猶在,特種兵已死。”在媒體領域,資深調查記者的培養從來都是最昂貴的。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專業素養,是衡量一個媒體乃至國家傳媒的核心指標。但是,過去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資深記者的大批量流失,傳媒行業面臨深度內容人才嚴重不足的困境,所以媒體亟需培養一批有能力寫出深度內容的優秀人才。

4.人文主義思維

注重人性關懷和受眾權利的維護不僅是傳媒的社會責任所在,更是為了滿足人們現實生活需求。充滿人性味道的媒體更容易被人們所接納,也才能具有更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當今,在機械工業傳媒語境和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傳媒從業人員心浮氣躁,為了追求新聞而不擇手段,以及為了追求新聞時效性搶發新聞,導致假新聞、黃色新聞泛濫,不負責任的報道滿天飛。作為有理性的人,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傳播真善美聲音,弘揚正能量,讓新聞內容多一點溫情,少一點冰冷。在數據化、機械化的背后,傳媒從業人員要努力探求新聞的社會意義,實現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讓技術有溫度,數字有倫理,傳媒有責任。

(二)“一專多能”的人才

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負責人黃志敏(2015)指出:“目前媒體機構不缺傳統媒體時代需要的記者、編輯等適應傳統媒體的專業人員,但普遍缺乏既有新聞專業背景又懂新媒體、會編程、可以可視化數據展現新聞的人員——即一專多能的人才。”新媒體技術為新聞提供了數據化、可視化、多媒體化等全方位傳播方式,必然要求新聞內容生產者掌握多種技能。相較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對技術的依賴更深。

因此,傳統媒體人力資源要想在互聯網領域中佔一席之地,必須擴展知識面、完善技能體系,做到“一專多能”。這樣不但有助於我們了解各種內容呈現方式的優劣勢,並將它們有機融合,更有助於熟悉每個工種的內容生產方式,加強溝通與合作。“互聯網+”背景下,未來傳統媒體可能更多地將主陣地轉向互聯網這一平台,如何在新媒體已佔領高地的背景下彎道超車,傳統媒體的人力資源工作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01).

②張彥華.大數據時代國內傳媒產業的挑戰與機遇[J].現代傳播,2013(11).

③請注意!這條新聞是騰訊機器人寫的[DB/OL].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15/0911/02/B36U6L8600014Q4P.html.

④郭全中.傳媒業新趨勢分析與探討[J].出版廣角,2014(05).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