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微信人際傳播分析【3】
四、互動儀式鏈視角下,對微信人際傳播鏈條中問題的對策
1.用戶應樹立合理的互動儀式觀念。新媒體時代,社交的互動儀式呈現出傳統社交儀式和網絡社交儀式共存的新態勢。新的社交儀式讓很多用戶對傳統的社交儀式感缺乏,產生了一系列社交障礙的症狀,樹立合理互動儀式觀極其必要。
2.碎片化用戶的碎片化聚合。用戶有諸多碎片化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移動互聯網中,微信的用戶符號和資源所具有的不對稱,可以被不同愛好、文化價值觀的社交群體所接受。正如,在碎片化時代,要防止移動網絡是我們的學習變得碎片化和不完整化。微信的用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微信上尋找需求的信息等,也要防止碎片化時代被碎片化的趨勢。適當的社交無可非議,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如果一味地碎片化難免會過於極端,離開了聚合之后的碎片化社交對個體的社交活動弊大於利,聚合之中有碎片,才是正途。
3.不做謠言的“傳聲筒”。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軟件的風靡,微信也成為了一個謠言容易產生、擴散的新天地。據2016年1月2日的搜狐網報道《微信盤點2015年十大謠言,你被忽悠了麼》,顯示了朋友圈年度謠言和年度十大健康類謠言,此類信息極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極易在朋友圈中被用戶記憶、被傳播,卻不易被更正。作為個體用戶,在人際傳播中面對不良信息的侵擾隻有舉報還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提升自身的素質,做到不主動制造謠言、不隨意傳播謠言、不成為謠言的“傳聲筒”,人們有責任和義務為自己和他人共建一個“舒適”的社交生態,共享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舒適。
五、總 結
在“地球村”來臨之時,“建構一個可持續、充滿意義、並可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9]是非常有必要的。微信給每個用戶構建了一個超越身份界限的情景,使得人際傳播發揮了最大化的作用。個體實現了自我和情感的需求,同時也存在諸多隱憂。對此,除去政府管制和法律約束,作為個體的人們更應成為高素質的互聯網用戶,聚水成河,積土成山,共建和諧網絡社交環境。
參考文獻:
[1] 魄大苑.微信獲贊:在世界版圖上豎起中國標志[EB/OL].http:// it.21cn.com/prnews/a/2013/0108/15/20190147.shtml .
[2] 朱艷婷.丁當.微信來了[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3] 於流芳.全媒體視閾下微信互動傳播研究[J].理論探索,2015(6).
[4] (美)蘭德爾·柯林斯.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 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常益敏.活躍情境,訴諸情感,轉變互動傳播模式——對微信“搖紅包”現象的思考.東南傳播,2015 (9) .
[7] 蔣建國.微信成癮: 社交幻化與自我迷[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 .
[8] 特蕾莎.微信謠言反噬微信,蝴蝶效應放大社會危害[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6/01/257643.shtml.
[9] (美)詹姆斯·W·凱瑞.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EB/OL].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