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1期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微信人際傳播分析

李  赫,吳牡丹
2016年12月05日14:1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微信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社交軟件中的佼佼者。從微觀社會學上看,微信作為一款老少皆宜的APP,在打動受眾的同時,在運用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必須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方法。作為個體,應如何應對?本文選取了微觀社會學的理論——互動儀式鏈理論並結合新聞傳播理論來分析使用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關於微信的人際傳播發展中所引發的問題的一些思考,最后進行些許的展望。

關鍵詞:互動儀式﹔微信﹔人際傳播﹔情感

微信(又稱WeChat)自2011年產生以來,從其產生以來就一度地被關注。在國內經歷了5年的在國內,成為社群媒體中的領跑者,被譽為“國民社交軟件”﹔在國際上,堅持“做全球通用的文化符號”,被贊為“在世界版圖上豎起中國標志”[1]。在新媒體環境下,微信作為社交軟件的領跑者,離不開“微信之父”張小龍所言的產品要具有黏住用戶的貪、嗔、痴的特質,並根據用戶的核心需求讓其“中毒”,而不為其“解毒”,使其越來越依賴於此,循環往復[2]。

一、簡析互動儀式鏈理論

在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干和戈夫曼等人關於儀式理論的基礎上,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2004年在《互動儀式鏈》中首次提出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情感能量”可以聯系個人行動與社會團結,實現了微觀社會學與宏觀社會學的結合。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在互動儀式市場,人們行為的最終目標是追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3]。

1.情景結構是微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人們的一切互動都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其中至少包括由兩個人組成的際遇(encounter)[4]。社會結構的基礎是“互動儀式鏈”,它在時間上經由具體情境中的個人之間不斷接觸而延伸,從而形成互動的結構﹔當人們越來越多的社會際遇過程,並使這些際遇發生的自然空間擴展之后,社會結構就變得更為宏觀了。

2.儀式本質上是一個身體經歷的過程、參與者親身在場是互動儀式的必要條件。互動儀式有四種主要的組成要素或起始條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人們將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並通過互相傳達該關注焦點,而彼此知道了關注的焦點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4]。

3.與婚姻市場和產品市場類似,在互動儀式市場中,互動儀式市場也具有市場所具有的競爭性、成本性和可選擇性。在互動儀式中,不僅物質付出和符號資本的付出是一種成本,情感能量本身也是一種成本[4]。人們會在市場上不斷尋找與自己的資源相匹配的另一方進行互動,以期得到最高的情感回報。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