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11期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隱喻美學分析【2】

張曉麗,殷樂希
2016年12月06日16:0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觀者的參與式解讀與影像敘事中的隱喻美學

在符號表征理論中,較經典的是米歇爾的四分模式,如圖1所示。

關於影片的評論,豆瓣共有502542條評價,影評6499條、短評181726 條,在觀者的影評中,對影片中的兩個故事,隱喻對應的事物進行了分析,甚至很多影評作者是在二次觀影后進行再次梳理詮釋。二次票房高峰的出現,不是宣傳力度加大,而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故事進行解讀熱潮,產生話題,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前去觀看,甚至部分觀眾進行了二次觀影。如同米歇爾的四分模式,在觀者與生產者的交流軸線上,觀者積極互動的進行了參與式解讀。

而吸引觀者進行解讀熱潮的正是在能指和所指的表征軸中隱喻的大量運用,由此引發觀者產生了解讀熱潮。在影片中,用3D數字影像展現了一個美妙絕倫的Pi與動物在海上漂流經歷的熒光水母﹑飛魚﹑海豚﹑鯊魚群等種種景象,可在Pi獲救后,向日本保險員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帶著極為痛苦的表情講述了一個沒有動物,人類在海上殺人食人的故事。雙重的故事敘述沒有沖突,因為一個在海上美輪美奐的呈現,另一個卻在臉上扭曲痛苦的表白。

第二個故事沒寫在了Pi的臉上,痛苦、不堪回首,已經放下又不得不提起,在他不得已的敘述中,說是為滿足日本保險員自己杜撰的故事,可又存在動物與人的角色對應,選擇相信哪個故事,取決於是否信仰上帝。而日本保險員和作家都選擇了第一個,由此隱喻人性是向善的。

在敘事中,層層鋪墊的隱喻功不可沒,從文字符號的隱喻,到圖像符號的隱喻,另外,在影片的蒙太奇運用中,也充滿了隱喻。其中,老虎靜靜地望向海洋,Pi從它的眼睛中看到了母親還有兒時快樂的時光,閃回的鏡頭選擇從老虎的眼睛凝視處作剪輯點,隱喻著人類的本我在寧靜時,被自我填充。最后,回到陸地,孟加拉虎沒有回頭的回到叢林,沒有回頭一直是Pi在影片強調的重點,“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機會好好道別”,猛虎歸山,這隱喻著自我復位,這是Pi漂流的結局,也是人類一生的結局,回歸自我。

電影技術的發端與發展,為人類的視覺感知提供了沃土,機械復制的時代到來后,美學上審美的儀式感和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審美中的“光暈”消逝,因此美學上的贊譽與詬病也一直如影隨形。曾有觀點認為,電影從雜耍起家,3D技術的出現讓電影把重點放在制造視覺的奇觀,虛擬的影像再無可挑剔也僅僅是雜耍,並無深刻內涵。但該片既為3D電影的美學前景提供了佐証,既顯原初雜耍式的本性,讓觀者盡享視覺盛宴,同時又可以將哲學的、深刻的主題隱喻其中,讓觀者在觀影中,透過復雜的隱喻,參與到解讀視覺表征中,提升了電影的話題性。這也著實給予反對3D、批判其審美虛無、扭曲的學者當頭一棒,使技術、藝術在審美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另一種悖論,虛幻的美呈現在屏幕上,刻骨銘心的真實故事則隻能表現在臉上,電影,終究還是造夢的機器。

參考文獻:

[1] 李魯寧.電影敘事中的隱喻美學闡釋——以姜文近作《太陽照常升起》為例[J].電影評介,2008(20).

[2] 郭建恩,許百華,吳旭曉.國外隱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04(4).

[3] 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 伍先成.影像:隱喻的世界 世界的隱喻[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 楊新宇,高太梅.高科技對電影美學的影響與沖擊[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6] 張妍瑜.論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他者的構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7).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