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主創者說

《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
  《中國詩詞大會》能夠超越其他綜藝節目引發熱烈關注,是因為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詩詞情懷。從第一季開始,《中國詩詞大會》一直走在創新路上。創新秘訣是接地氣,接地氣,再接地氣!第二季的創新之處特別多,如“飛花令”的創意等,都來自主創團隊的精心構思。《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
  《中國詩詞大會》能夠超越其他綜藝節目引發熱烈關注,是因為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詩詞情懷。從第一季開始,《中國詩詞大會》一直走在創新路上。創新秘訣是接地氣,接地氣,再接地氣!第二季的創新之處特別多,如“飛花令”的創意等,都來自主創團隊的精心構思。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
  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願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中國詩詞大會》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
  從詩經開始,人們非常習慣詩詞這種審美方式,願意用這個來表達感情,雖然這樣的文學形式逐漸被放棄了,但是基因還在,《中國詩詞大會》打到了鼓點上,一下激發了中國人的詩詞基因。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北師大教授康震: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現場,會感到更震撼。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詩經》、毛澤東詩詞等內容,設置了“飛花令”這一環節,使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北師大教授康震: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現場,會感到更震撼。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詩經》、毛澤東詩詞等內容,設置了“飛花令”這一環節,使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

《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南師大教授酈波:
  《詩詞大會》用輕鬆的、有看點的電視節目形式,由簡入難地帶我們進入詩詞的世界。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幾首詩詞。節目很容易喚起我們成長的記憶。這份共鳴隨著節目的不斷漸進,‘共鳴’會成為‘共識’,而最終它又成為一種‘文化喚醒’,喚醒我們的文化基因。《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南師大教授酈波:
  《詩詞大會》用輕鬆的、有看點的電視節目形式,由簡入難地帶我們進入詩詞的世界。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幾首詩詞。節目很容易喚起我們成長的記憶。這份共鳴隨著節目的不斷漸進,‘共鳴’會成為‘共識’,而最終它又成為一種‘文化喚醒’,喚醒我們的文化基因。

 

■媒體評論

·人民日報:在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
  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並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有學者分析。【詳細】

·南方日報:觀眾急需優質的電視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值得贊賞。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觀眾文化品位並不低,追求快餐文化純粹是無好節目所致,應大力提升的是節目而不是觀眾,中國觀眾急需優質的電視節目。央視此前其實也曾推出一系列普及傳統文化性質的綜藝節目,但似乎總乏人問津。《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打破了這一鐵律,越是高雅的東西越有市場,用網絡流行語來形容就是:過去的不成功只是因為“打開方式”不正確而已。【詳細】

·紅網:詩詞大會這股綜藝清流是如何煉成的?
  不少人說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的確,能夠在各類明星真人秀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但是如何讓這股清流細水長流卻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顧參與性,這就需要在節目內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詩詞類的節目,有難度的詩詞難免會“生僻”,耳熟能詳的詩詞卻又有種“小兒科”的感覺,最后逐漸走進“死循環”。【詳細】

·北京日報:《見字如面》獲好評印証了什麼
  “身體走太快,靈魂跟不上”的無奈嗟嘆,“身體被掏空”的自我調侃,很多人都深有體會。越是走得快,越需要有意識地慢下來,用文化來浸潤人心、豐盈生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前行。當代社會蘊藏著向往文化的巨大熱情,也顯示出對精神生活的高度渴求。告別“顏即正義”的膚淺,告別粗制濫造的快餐文化,沉下心來打造精品力作,方能培厚當代的“精神土層”,為后代留下文化印跡。【詳細】

分享到

  打開電視,熱熱鬧鬧的綜藝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爆款”卻好像很久都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內。但今年伊始,《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人文類綜藝突然開啟了“刷屏模式”,播出以來好評如潮,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也成為電視綜藝中的一匹“黑馬”。在綜藝和鮮肉霸屏的今天,文化節目為何如此火爆?正在轉型的中國原創綜藝又能從中汲取怎樣的經驗?

忽如春風來 "清流"成爆款

"00后才女"武亦姝走紅

·《中國詩詞大會》:素人選手滿腹詩書
  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16歲高中女生武亦姝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表現出色,憑借強勁實力和淡定心態強勢奪冠。一票觀眾被她的才情折服,感嘆她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事實上,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像武亦姝這樣的“民間高手”還有很多。【詳細】
["行走的詩詞庫"獲贊] [清流般文化氣韻引關注]

·《見字如面》:明星讀信直擊人心
  僅憑一封信、一個演員、一張講台的清簡形式,就因畫風清奇而備受矚目,被譽為綜藝清流。去年底,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推出第一個視頻並立即引爆網絡,以全網瞬間超過5000萬點擊接連驚爆不少業內人士的眼球。網友評價稱:“非常難得的一檔全明星陣容卻不消費明星、不刻意制造爆點博眼球的書信節目,誠意滿滿,淳朴淡雅。”【詳細】
[《見字如面》被譽"綜藝清流" 讀信人對書信有情懷]

·《朗讀者》:下一個潛力爆款?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轉型之作,這檔節目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的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准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詳細】
[節目籌備一年苦尋贊助商] [董卿首任獨立制作人] [揭秘幕后故事]

何以動人心 潤物細無聲

《見字如面》講述書信情懷

·“慢節奏”美感撫慰人心
  相親節目火,男男女女都到電視上去找對象﹔唱歌類節目容易紅,歌手們換著法子站上舞台唱歌﹔真人秀熱,明星都在熒屏裡奔跑﹔在各種喧囂的綜藝娛樂節目中,略顯朴素的文化綜藝,就像是一股清流,不消費明星、不制造話題,讓整日奔忙的觀眾在傳統文化營造出的美感中慢了下來,感知美好。 【詳細】

·提升觀眾文化參與感
  《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彭敏認為,文化類節目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升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很多中國人會認為文化在實際生活中是無用的。而這些節目向公眾傳達出了傳統文化的神韻和魅力,讓普通百姓知道傳統文化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的,更是值得尊敬、敬畏的。比如節目題目的設置難度適中,所以很多觀眾會邊看邊想,‘哦,這個題我也會回答,下一次我也可以試試報名參加’,這就形成了一個好的循環。”【詳細】

·新媒體讓文化更有“看頭”
  事實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節目廣泛社會影響力的爆發,均來自互聯網強大的人際傳播效應。而節目中攻擂比賽、紀錄片等新穎形式,再加上選手、學者嘉賓、主持人之間的頻繁互動和詼諧發揮,電視、微博評論、視頻彈幕等互動,都讓傳統文化更加“親民”。【詳細】

道路阻且長 原創應發力

央視將傳統文化進行到底

·綜藝比爆款更重要的是內涵
  中國綜藝的“現象級”一向是引進版權的天下,但幾個賽季的長跑下來,不少節目原來的驚艷變成了套路。當國內團隊原創能力尚不足以創造“中國芯”,替換消耗殆盡的進口引擎時,曾經的“現象級”逐漸歸於沉寂。未來,“中國原創”勢必要扛起綜藝大旗。【詳細】

·綜藝原創需添"中華基因"
  綜藝原創的智慧還是要從中國文化中挖掘,讓節目具有“中華文化基因”,才是國內節目創意創新的方向。例如火爆的《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等,將中國最傳統的成語、漢字以及文化知識作為綜藝節目的核心要素呈現,就讓很多人眼前一亮。而且富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綜藝節目,並不限於吟詩誦詞、背成語,現代娛樂因素可與傳統融合的地方還有許多。【詳細】

·挖掘觀眾內心需求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觀眾面對的節目很多,但觀眾總在期待更新的創意。原創節目想要提高生存率,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觀眾到底想看什麼。而對觀眾的了解恰恰是目前很多制作公司沒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和研究的。《中國詩詞大會》能夠超越其他綜藝節目引發熱烈關注,是因為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詩詞情懷。抓住觀眾的收視需求,才能走好綜藝原創之路。【詳細】

評論首頁>>>>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