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青年報:《朗讀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毛建國
2017年02月21日06:5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朗讀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文化類節目在近期制造了個小高潮。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有知名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裡走來的普通夫婦等。

前幾年網上曾經流行一個句式,前面任意填詞,而后面固定的是:“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靈魂”。這一流行句式,反映的是在消費主義當下,人們面對欲望的不斷膨脹,越來越擔憂“娛樂至死”,越來越擔憂道德的荒蕪和心靈的空虛,越來越擔憂精神文明長期滯后於物質文明。

這種集體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有必要思考,這種滯后和脫節到底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到底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可以把問題置換成,當物質這根時針從6點向12點邁進時,精神這根時針會是停留不動,還是邁步向前?以一種歷史的眼光看,精神長針應該還是隨著物質時針向前進的,甚至還有可能在某一點重合。當然,這種重合不會隨便到來,需要我們的憂思,需要我們的自覺,需要我們的奮進。但不管如何,一定要相信,精神時針永遠都存在一種向前的自發力量。

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出現,特別是持續出現,背后一定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先是《中國詩詞大會》大火,接著《朗讀者》跟熱,雞年以來,文化類節目制造了個小高潮。這種高潮的出現,應該不是偶然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消費主義當下,人們依然有著精神文化的需求。這也是人們公認的,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看看這些年來的國學熱、藝術熱,會有更樂觀的判斷。

需要辨析的是,這種小高潮的到來,是不是意味著文化類節目,特別是文化的春天到了?對此,恐怕還不能過於樂觀。董卿認為,“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現實中成功的文化類節目還很少。甚至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還有許多阻礙文化類節目,阻礙文化發展的因素存在。比如收視率的問題,就曾經讓無數人們為之叫好的文化節目成為過去。

在文化供給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必提的兩個概念。擺好兩者關系,是所有文化企業的責任,國有文化企業更應該如此。《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從大方向上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可以統一的,但具體到一檔節目未必統一,而且這種統一並不是自動實現也不會輕鬆實現,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這就更需要對文化類節目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扶持。如果隻講經濟效益,那麼文化類節目的春天永遠不會到來。

《朗讀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它起碼是個風向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們永遠都有精神文化的需求,隨著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這種精神文化需求還會有更強勁的表現。如果我們表現出高度的文化智慧,還會出現更多現象級文化節目,也必然能夠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